游客
题文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一种道德的,乃至具备宗教唯纬度的社会运动。他所追求的不是以恶对抗恶,亦非以善对抗恶——在甘地看来,过激的“对抗”本身就不是善的——而是以善消融、驯化恶。
——羽戈《“非暴力”何以“不合作”》
材料二  (当1939年纳粹的狼烟已经在世界燃起的时候,甘地曾在9月间致函希特勒,信中说:)事关重大,我必须向您呼吁。我完全清楚,您是世界上惟一有能力阻止一场毁灭人性的战争的人。为了一个看起来似乎非常有价值的目标,难道必须真的付出这种代价吗?难道您不愿倾听一个经过深思熟虑曾经成功地避免了战争的人的和平呼声吗?
——瓦尔特•莱佛《印度与德国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甘地在印度解放斗争中的思想精髓是什么?在这一思想精髓的指引下,甘地领导了哪一政治运动?结果如何?
(2)根据材料二,指出甘地向希特勒发出了怎样的呼吁?结果如何?对甘地的这一行为,你是如何评价的。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十二铜表法》的法律条文节选,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六表 所有权和占有权
五、外国人永远不能因使用而取得罗马市民财产的所有权。
九、凡以他人的木材建筑房屋或支搭葡萄架的,木料所有人不得擅自拆毁而取回其木料。
十、但在上述情况下,可对改用他人木料者,提起赔偿双倍于木料价金之诉。
十一、在木料和建筑物已分离,或作葡萄架的柱子已从地中拔出后,则原所有人有权取回。
材料二第七表 土地和房屋(相邻关系)
二、凡在自己的土地和邻地之间筑篱笆的,不得越过自己土地的界限;筑围墙的应留空地一尺;挖沟的应留和沟深相同的空地;掘井的应留空地六尺;栽种橄榄树和无花果树的,应留空地九尺;其他树木留五尺。
五、疆界发生争执时,由长官委任仲裁员三人解决之。
六、在他人土地上有通行权的,其道路宽度,直向为八尺,转弯处为十六尺。
八、用人为的方法变更自然水流,以致他人财产遭受损害时,受害人得诉诸赔偿。
九、树枝越界的,应修剪至离地十五尺,使树阴不至影响邻地;如树木因风吹倾斜于邻地,邻地所有人亦可诉诸处理;
十、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
材料三第八表 私犯
三、折断自由人的骨头的,处300阿斯的罚金;如被害人为奴隶,处150阿斯的罚金。
九、在夜间窃取耕地的庄稼或放牧的,如为适婚人,则处死以祭谷神;如为未适婚人,则由长官酌情鞭打,并处以赔偿双倍于损害的罚金。
十、烧毁房屋或堆放在房屋附近的谷物堆的,如属故意,则捆绑而鞭打之,然后将其烧死;如为过失,则责令赔偿损失,如无力赔偿,则从轻处罚。
十二、夜间行窃,如当场被杀,应视将其杀死为合法。
十四、现行窃盗被捕,处笞刑后交被窃者处理;如为奴隶,处笞刑后投塔尔佩欧岩下摔死。如为未适婚人,由长官酌处笞刑,并责令赔偿损失。
十八、利息不得超过一分,超过的,处高利贷者四倍于超过额的罚金。
二十一、恩主诈骗被保护人的,“应作祭神的牺牲品”。
二十二、法律行为中的证人或司秤,如事后拒绝作证的,即为"不名誉者",从此丧失作证的资格,亦不得请他人为之作证。
二十三、作伪证的,投于塔尔佩欧岩下摔死。
回答:
(1)请你依据对上述法律的解读,简要描述当时罗马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
(2)请你依据对上述法律的解读并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分析颁布《十二铜表法》的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夏商周三代的国家事务中已有监察的因素或监察的活动。春秋战国时的御史已兼有监察的使命。但这个时期尚未产生专门的监察机构。秦设置御史大夫为中央监察机构,在地方设置监郡御史。汉承秦制,在中央设御史府的同时,地方设立十三州刺史,监察地方官吏。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御史台直接受命于皇帝,机构初步统一,监察权扩大,自皇太子以下无所不纠。隋设御史台、司隶台、竭者台,分别负责内外监察。唐在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分工明确,互相配合,地方则分十道(后增至十五道)监察区,形成比较严密的监察网。宋代,中央沿袭唐制,御史台仍设三院。地方设监司和通判,直属皇帝。元朝,地方设行御史台,统辖二十二道监察区,还制定了一整套监察法规。明朝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清朝,地方监察沿用明制。
材料二宋代明确规定,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任御史之职。按规定,御史有“闻风弹人”之权,每月必须向上奏事一次,称“月课”;上任后百日必须弹人,否则就要罢黜为外官或受罚俸处分,名为“辱台钱”。
材料三“凡御史犯罪加三等,有赃从重论。”(《明史·职官志》)
清皇太极下诏:“凡有政事背谬及贝勒、大臣骄肆慢上、贪酷不清、无礼妄行者,许都察院直言无隐。”“倘知情蒙蔽,以误国论。”
——《大清会典·事例》卷九百九十八
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特点。
(2)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在政治方面的重要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历次人口普查文盲率状况

材料二中国高等学校招生人数表

时间
录取数
录取率%
时间
录取数
录取率%
时间
录取数
录取率%
1949
21000

1984
480000
28.7
2005
5040000
58.1
1952
66000

1988
670000
24.6
2007
5670000
50
1965
164000

1998
1080000

2008
5900000
57
1977
270000
4.8
1999
1600000

2009
6290000

1978
402000
6.6
2001
2600000

2010
6570000

1979
284000
6.1
2003
3820000

2011
6750000
72.3

阅读上述材料,提取两项有关新中国教育发展的信息,并分析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宋神宗以后的二程洛学、王安石新学与苏氏蜀学,南宋中期的朱熹理学、陆九渊心学与浙东事功学派,虽然主张不一,甚至针锋相对,但都落在同一政治文化的框架之内。不同学派之间也能够实事求是肯定对方学术的可取之处。程朱学派尽管对王安石学术持激烈的批判态度,但朱熹仍认为“王氏新经尽有好处”。宋代重要的思想家无论是程朱派,还是心学派,几乎都有“出入释老”的经历,援佛入儒或援道入儒,吸收改造佛、道关于宇宙论和认识论的成果,来重建自己的理论体系。
——杨云峰《宋型文化与豫剧艺术的人文精神》
材料二:宋儒一反对前代儒家迷信经典、谨守故训的传统,先是对汉唐传注,进而对经典本身表示怀疑。疑传派主要活跃于宋仁宗亲政以前,代表人物有孙复、石介等。疑经派从仁宗亲政后发难,以欧阳修怀疑《周易》为最早,直到宋季王柏怀疑《诗》《书》,始终绵延不绝,李觏、张载、程颢、程颐等130位知名人士,怀疑对象遍及儒家十三经。疑经思潮摇撼了儒家经典的神圣地位,有突破藩篱、解放思想的作用。宋学思想家不避权威而好持异论,由疑古非圣进而议古;拟圣,分别撰写了“自出议论”的思想著作,成为中国思想史上继先秦诸子百家以后又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
——杨云峰《宋型文化与豫剧艺术的人文精神》
材料三:宋代自太祖、太宗起,崇文抑武就立为祖宗家法。“优待文士”、“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等具体而微的政策导向与家法规定,导致政治氛围相对宽松,文化管理较为开放,有利于形成多元并存的兼容精神。兼容精神成为宋代知识分子的一般价值取向,这在宋学的开放性与自由度上表现最为充分。
——房峻峰《多了解一点宋朝》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宋朝思想领域呈现的特点。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宋朝思想领域呈现上述特点的原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史学界对17、18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状况有着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几乎陷于停滞状态。早在18世纪,亚当•斯密就认为中国社会似乎“停滞于静止状态”了。德国哲学家赫尔德在1787年出版的《关于人类历史哲学的思想》中,也对当时中国社会的状态持同样的看法,认为这个帝国的“体内血液循环已经停止,犹如冬眠的动物一般”。而早期近代化研究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状况具有双重特点,一方面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社会达到了繁荣昌盛的顶峰;另一方面,它将明朝中后期以来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摘编自罗文兴《被误读的中国历史》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评关于17、18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状况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