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浪游记快
(清)沈复
山水怡情,云烟过眼,不过领略其大概,不能探僻寻幽也。余凡事喜独出己见,不屑随人是非。名胜所在,贵乎心得,有名胜而不觉其佳者,有非名胜自以为妙者。
余年十五时,吾父稼夫公馆于山阴赵明府幕中。有赵省斋先生名传者,杭之宿儒也。赵明府延教其子,吾父命余亦拜投门下。暇日出游,得至吼山。近山见一石洞,豁然空其中,四面皆峭壁,俗名之曰“水园”。临流建石阁五椽,对面石壁有“观鱼跃”三字,水深不测,相传有巨鳞潜伏,余投饵试之,仅见不盈尺者出而唼食焉。阁后有道通旱园,拳石乱矗,有横阔如掌者,有柱石平其顶而上加大石者,凿痕犹在,一无可取。游览既毕,宴于水阁,命从者放爆竹,轰然一响,万山齐应,如闻霹雳生。此幼时快游之始。
至山阴之明年,先生以亲老不远游,设帐于家,余遂从至杭,西湖之胜因得畅游。结构之妙,予以龙井为最,小有天园次之。石取天竺之飞来峰,城隍山之瑞石古洞。水取玉泉,以水清多鱼,有活泼趣也。大约至不堪者,葛岭之玛瑙寺。其余湖心亭,六一泉诸景,各有妙处,不能尽述,然皆不脱脂粉气,反不如小静室之幽僻,雅近天然。
苏小小墓在西泠桥侧,作八角形,上立一碑,大书曰“钱塘苏小小之墓”。从此吊古骚人不须徘徊探访矣。余思古来烈魄忠魂堙没不传者,固不可胜数,即传而不久者亦不为少,小小一歌妓耳,自南齐至今,尽人而知之,此殆灵气所钟,为湖山点缀耶?
桥北数武①有崇文书院,余曾与同学赵缉之投考其中。时值长夏,起极早,出钱塘门,过昭庆寺,上断桥,坐石阑上。旭日将升,朝霞映于柳外,尽态极妍;白莲香里,清风徐来,令人心骨皆清。步至书院,题犹未出也。午后交卷,偕缉之纳凉于紫云洞,大可容数十人,石窍上透日光。有人设短几矮凳,卖酒于此。解衣小酌,尝鹿脯甚妙,佐以鲜菱雪藕,微酣出洞。缉之曰:“上有朝阳台,颇高旷,盍往一游?”余亦兴发,奋勇登其巅,觉西湖如镜,杭城如丸,钱塘江如带,极目可数百里。此生平第一大观也。
(节选自《浮生六记》)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父稼夫公于山阴赵明府幕中馆:馆舍
B.赵明府教其子延:请
C.不可胜数固:本来
D.此殆灵气所钟:集聚

下列全都能体现作者畅游风景“自以为妙”的一组是
①有柱石平其顶而上加大石者,凿痕犹在
②轰然一响,万山齐应,如闻霹雳生
③石取天竺之飞来峰,城隍山之瑞石古洞
④大约至不堪者,葛岭之玛瑙寺
⑤朝霞映于柳外,尽态极妍
⑥白莲香里,清风徐来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③⑥ D.④⑤⑥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凡事都喜欢独出己见,不屑于人云亦云。有的名胜,并不觉得它有何妙处,有的虽不是名胜,却自认为妙不可言。
B.作者的父亲让他到杭州拜宿儒赵省斋先生为师,在杭州作者趁着闲暇之时游览了吼山的美景。
C.作者认为西湖的水最佳的是玉泉,因为那里水清鱼多,有活泼的趣味,而湖心亭,六一泉则不够“雅近天然”。
D.在紫云洞喝酒至微有醉意,作者登上紫云洞上面的朝阳台之顶极目远眺,觉得眼前是有生以来所见的最妙之景。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赵省斋先生名传者,杭之宿儒也。
(2)相传有巨鳞潜伏,余投饵试之,仅见不盈尺者出而唼食焉。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完成后面的问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悲夫士生之不辰,愧顾影而独存。恒克己而复礼①,惧志行之无闻。谅才韪②而世戾,将逮死而长勤。虽有形而不彰,徒有能而不陈。何穷达之易惑,信美恶之难分。时悠悠而荡荡,将遂屈而不伸。使公于公者彼我同兮,私于私者自相悲兮。天道微哉,吁嗟③阔兮;人理显然,相倾夺兮。好生恶死,才④之鄙也;好贵夷贱,哲⑤之乱也。炤炤⑥洞达,胸中豁也;昏昏罔觉,内生毒也。我之心矣,哲已能忖;我之言矣,哲已能选。没世无闻,古人惟耻。朝闻夕死,孰云其否⑦!逆顺还周⑧,乍没乍起。无造福先,无触祸始;委之自然,终归一矣!
注:①复礼:合于礼的要求。②谅:信。才韪:才质美好。韪(wěi,伟):善。③吁(xū)嗟(juē):感叹词。④才:品质。⑤哲:哲人,明智的人。⑥炤(zhāo)炤:同“昭昭”,明白。⑦否(pǐ):运气坏。⑧还周:循环。还,通“环”。
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恒克己而复礼克,约束。
B.信美恶之难分信,相信。
C.好贵夷贱,哲之乱也夷,轻视。
D.没世无闻,古人惟耻闻,闻名。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惧志行之无闻②非有剖符丹书之功
B.①人理显然,相倾夺兮 ②素所自树立使然也
C.①徒有能而不陈②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D.①炤炤洞达,胸中豁也 ②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司马迁“悲”的内容的一组是()
①士生之不辰,愧顾影而独存
②恒克己而复礼,惧志行之无闻
③虽有形而不彰,徒有能而不陈
④使公于公者彼我同兮,私于私者自相悲兮
⑤人理显然,相倾夺兮
⑥我之心矣,哲已能忖;我之言矣,哲已能选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⑤⑥
4.下列陈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篇赋的抒情叙事都从个人的角度出发,从内容看,应该是司马迁受刑之后的作品。
B.这篇赋既包含着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感慨,又流露出作者特有的衷曲,传达出作者的爱国之志、磊落胸怀和内心渴望。
C.全文围绕“悲”字展开,最后以“委之自然,终归一矣”的悲叹结束,表达出作者对社会无能为力,决定退隐山林的消沉情绪。
D.本文虽然是一篇短赋,但却写得颇具特色,在大量的反复铺陈和排比对偶中,显示出句式的规整与有节奏的变化。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没世无闻,古人惟耻。朝闻夕死,孰云其否!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称:称道。
B.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赋:铺述,这里指创作。
C.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责:责任。
D.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诚:确实,实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②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
B.①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②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C.①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 ②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D.①近自托于无能之辞  ②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3.选出加点字古今意义都不相同的一项()
①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②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③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④仆窃不逊 ⑤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⑥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⑤⑥   D.②④⑤
4.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司马迁“愤而著书”的思想的一组是()
①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
②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③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④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⑤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⑥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②③④   D.④⑤⑥
5.下列陈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司马迁列举了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人受辱的事例,说明受辱者能在逆境中发愤图强,获得成功。
B.司马迁“就极刑而无愠色”,身受腐刑却能不以为辱,反而把它作为著书立说的动力,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C.司马迁著《史记》的目的在于研究历史,借鉴前人,同时又不拘泥于前人,力求有自己的见解。
D.从上述两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司马迁隐忍坚强的性格和沉郁悲痛的感情,进而想见他的为人,理解他,敬佩他,并为他一掬同情之泪。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题
《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古人治军之道,未有不本于廉耻者。《吴子》曰:“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尉缭子》言:“国必有慈孝廉耻之俗,则可以死易生。”《后汉书》:张奂为安定属国都尉,“羌豪帅感奂恩德,上马二十匹,先零酋长又遗金鐻八枚,奂并受之,而召主簿于诸羌前,以酒酹地曰:‘使马如羊,不以入廐;使金如粟,不以入怀。’悉以金马还之。羌性贪而贵吏清,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为所患苦,及奂正身洁己,威化大行”。呜呼!自古以来,边事之败,有不始于贪求者哉?吾于辽东之事有感。
节选自顾炎武《日知录》
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弃礼义,捐廉耻捐:舍弃
B.若由此业自致卿相致:致意
C.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先:首要
D.未有不本于廉耻者本:作为根本

以下各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善乎,管生之能言也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B.则天下其有不乱其有不敢不尽力乎
C.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向不为斯役,则久病矣
D.悉以金马还之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义廉耻是维系国家的四个重要纲纪,它们的沦丧会导致国家灭亡。
B.羞耻之心最为重要,不廉洁,违背礼义,其根源往往是由于没有郑之心。
C.颜之推对齐朝人教子的做法俯首赞同,在乱世做官,他保持着清醒。
D.张奂正直廉洁,任安定性属都尉时当众退还羌人赠送的马匹和金鐻,威化大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陈书》目录序曾巩
《陈书》六本纪,三十列传,凡三十六篇,唐散骑常侍姚思廉撰。
始思廉父察,梁、陈之史官也。录二代之事,未就而陈亡。隋文帝见察甚重之,每就察访梁陈故事,察因以所论载,每一篇成辄奏之,而文帝亦遣虞世基就察求其书,又未就而察死。察之将死,属思廉以继其业。唐兴,武德五年,高祖以自魏以来,二百馀岁,世统数更,史事放逸,乃诏撰次。而思廉遂受诏为《陈书》。久之,犹不就。贞观三年,遂诏论撰于秘书内省。十年正月壬子,始上之。
观察等之为此书,历三世,传父子,更数十岁而后乃成,盖其难如此。然及其既成,与宋、魏、梁、齐等书,世亦传之者少,故学者于其行事之迹,亦罕得而详也。而其书亦以罕传,则自秘府所藏,往往脱误。嘉佑六年八月,始诏校雠,使可镂板行之天下。而臣等言:“梁、陈等书缺,独馆阁所藏,恐不足以定箸。愿诏京师及州县藏书之家,使悉上之。”先皇帝为下其事。至七年冬,稍稍始集,臣等以相校。至八年七月,《陈书》三十六篇者始校定,可传之学者。其疑者亦不敢损益,特各书疏于篇末。其书旧无目,列传名氏多阙谬,因别为目录一篇,使览者得详焉。
夫陈之为陈,盖偷为一切之计,非有先王经纪礼义风化之美,制治之法,可章示后世。然而兼权尚计,明于任使,恭俭爱人,则其始之所以兴;惑于邪臣,溺于嬖妾,忘患纵欲,则其终之所以亡。兴亡之端,莫非自己致者。至于有所因造,以为号令威刑职官州郡之制,虽其事已浅,然亦各施于一时,皆学者之所不可不考也。而当时之士,自争夺诈伪,苟得偷合之徒,尚不得不列以为世戒;而况于坏乱之中,苍皇之际,士之安贫乐义,取舍去就不为患祸势利动其心者,亦不绝于其间。若此人者,可谓笃于善焉。盖古人之所思见而不可得,《风雨》之诗所为作者也,安可使之泯泯不少概见于天下哉!则陈之史,其可废乎?
盖此书成之既难,其后又久不显。及宋兴已百年,古文遗事,靡不毕讲,而始得盛行于天下,列于学者,其传之之难又如此,岂非遭遇固自有时也哉!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史事放逸,乃诏撰次次序、顺序
B.可章示后世文章
C.兴亡之端,莫非自己致者事物之一头或一方面
D.虽其事已浅,然亦各施于一时时间短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观察等之为此书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而其书亦以罕传不赂者以赂者丧
C.士之安贫乐义,取舍去就不为患祸势利动其心者吾妻之美我者
D.则陈之史,其可废乎?其孰能讥之乎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书》撰写过程异常艰难,历经几十年时间,经过三代人的努力,才最终得以完成。
B.曾巩等校正者态度严谨,收集多方资料进行比照,对原文存疑之处也会加上注疏。
C.曾巩认为,《陈书》中记录的历史可以帮助求学者了解朝代兴亡的缘由,考证当时的制度,也可以使当时君子的事迹流传后世。
D.曾巩认为,《陈书》一直到宋朝才开始广泛流传,并非是内容不佳,而是因为时运不济。

下列各项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C.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E.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F.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