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环境保护]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3年12月5~9日,中央气象台连续发布雾霾天气预报,其中江苏属雾霾严重区,PM2.5指数连续5天在600以上。PM2.5粒径小,活性强,多附带有毒、有害物质,易致呼吸道疾病;雾霾导致大气能见度极低,京沪等数条高速公路被迫间断性封闭。
材料二:江苏的火力发电量全国第一,水泥产量全国第一,钢铁产量全国第二。
材料三:下图为2013年12月8日16时我国雾霾天气分布图。

(1)雾霾的危害主要包括对           的影响和对           的影响。
(2)近年来,与我国西部地区相比,2013年12月8日16时的雾霾主要分布在                    地区,最主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利于雾霾形成的气象条件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针对江苏省严重的雾霾,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应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理?

科目 地理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环境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下图为我国晋南某地等高线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右图中西部山脉的走向大致是
(2)请在上左图中画出沿AB线的地形剖面图。
(3)请在右图中画出源于①地的河流。
(4)右图中海拔低于300米的区域面积约为()

A.17km2 B.23km2 C.33km2    D.48km2

(5)指出图中的一处错误,并说明理由。

读世界输电电缆示意图和有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7分)

太阳能发电是全球各国非常重视的研究项目。为了充分利用全球的太阳能资源,科学家设想,把全球太阳能电站联成网络 (如上图,图中的A、B、C、D、E、F、G、H为世界上一些太阳能资源丰富地区),以便在昼夜半球之间调节太阳能的余缺。
(1)图中太阳能资源丰富地区的分布规律是 _________________。(3分)

(2)上面两幅剖面图对应的大洲分别是甲______,乙______
两大洲地形特征的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分)
(3)若MN为晨线,在天气晴朗的情况下,则上述地点中此时太阳能发电效能最高的是____,该地区的气候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4)图中各点位于世界两大山系的有_________。(2分)

图为“自然界碳元素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数字所表示的含义分别是(填字母)

A.沉积作用 B.全球生态系统破坏 C.光合作用 D.影响人类健康

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_。
(2)由图可知,大气中CO2增多的人为原因主要有_________
和_________。
(3)图23反映了地理环境的___________特点,结合图23以“乱砍滥伐森林所引起的连锁反应”为例,说明此特点的主要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07年、2009年、2010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分别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丹麦哥本哈根、墨西哥坎昆召开,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11日世界气候大会在南非海滨城市德班召开。当地时间12月12日,加拿大环境部长肯特宣布,加拿大正式退出《京都议定书》。四次气候大会地点的位置如图1所示。

材料二:图2是图1中M到N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及甲、乙两地气温、降水统计图。

(1)德班气候大会闭幕时,四次气候大会召开地点中白昼最短是;从此日至次年春分日,巴厘岛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情况是
(2)开普敦的自然带名称是,该地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3)读图分析,甲、乙两地气候特征相似之处主要是
不同之处主要有
甲、乙两地气候差异产生的原因主要是

(4)四次气候大会召开地点均位于沿海或岛屿,目前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对这些地区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

加拿大地广人稀,西南部地区地形复杂,欧肯那根河谷是世界著名的冰酒产地。根据加拿大西南部某地区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维多利亚所在地气候类型的特点是___;位于草原地区的梅迪辛哈特气候类型是___
(2)从温哥华到梅迪辛哈特,水平方向上自然景观主要表现为由森林到草原的变化,这体现了______的地域分异规律,其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
(3)图示加拿大西南部地形特征是:

(4)冰酒是由富含糖分的优质葡萄,成熟后在树上经自然冰冻,再采摘酿造而成。欧肯那根河谷是这种自然冰冻葡萄的产地,分析其自然原因。
(5)加拿大西部草原地区历史上由于过度开垦与放牧,加上连年干旱,植被遭到了破坏,土地资源退化。为应对这种危机,当地可能采取哪些措施?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