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消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起了多民族、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汉武帝把这项事业继承下来,并推向前进。……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业得以奠定。
——张传玺《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形成的三个阶段》
(1)用一句话概括秦始皇开创的“大一统”局面对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西汉时期如何推进中国政治“大一统”局面的发展。
材料二:“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儒士与汉制),大新制作。酌古今之宜,定内外之官。其英总政务者日中书省,秉兵柄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台。在内者,则有寺,有监,有卫,有府。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于是一代之制始备,百年之间,子孙有所凭藉矣。”
——宋廉《元史百官制》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初在政治制度设置上是如何传承与创新的?元朝的制度创新对“大一统”的中国有何积极意义?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霍布斯将国家比喻为保障社会统治的实施和人们生命安全和健康的人工机器。霍布斯提出“自然状态”学说,他把自然状态解说为在这种状态中,每个人的“自然权利”的运用,势必使得自然状态成为一种“每一个人对每一个人”的“战争”的状态,这极其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于是霍布斯又提出,统治者(“元首”)不属于订契约的一方,因此其行动自由,不受任何约束,享有绝对权力,臣民对之则要绝对服从,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有任何反抗的表示。
——摘编自霍布斯的《利维坦》的第二部分《论国家》
材料二人类天生都是自由、平等与独立的,如不得本人的同意,不能把任何人置于这种状态之外,使受制于另一个人的政治权力。任何人放弃其自然自由并受制于公民社会的种种限制的唯一办法,是同其它人协议联合组成为一个共同体……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就使自己和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予他们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
——洛克《政府论》(1689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霍布斯的主要观点并简要评价。
(2)结合材料二,分析洛克对霍布斯的社会契约学说有何修正和发展。为防止人民不“处于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洛克又提出了哪些政治原则。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张居正(1525—1582年)于明神宗万历年间,连续10年担任内阁首辅,期间他从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整顿。尤其在内政方面,他上疏请行,提出著名的考成法,方针是“尊主权,课吏职,行赏罚,一号令”。在他的奏书中有如下两条:
其一,六部和都察院把所属官员应办的事情定立期限,并分别登记在三本账簿上,一本由六部和都察院留作底册,另一本送六科,最后一本呈内阁。
其二,六部和都察院按账簿登记,逐月进行检查。对所属官员承办的事情,每完成一件须登出一件,反之必须如实申报,否则以违罪处罚;六科亦可根据账簿登记,要求六部每半年上报一次执行情况,违者限事例进行议处;最后内阁同样亦依账簿登记,对六科的稽查工作进行查实。 上述做法改变了过去三年考察一次地方官、六年考察一次京官的规定,把考察官吏与限时办结事务相结合,并依事务办理情况追究责任人。
——摘编自《张居正传》
(1)根据材料,概括张居正“考成法”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居正“考成法”的主要作用及对今天廉政建设的启示。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全球化时代的国家边疆呈现出动态性和多元性,以欧洲最为典型。
比较图1和图2,提取有关欧洲疆域变化的信息(至少2项),并运用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政治文明在中国具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由于东西方历史和文化以及社会现状的差异使其文明各具特点。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高原适于畜牧,行族长政治,不能形成巩固的国家,无文明可言;平原土地丰饶,始有农业,行封建政治,有巩固的国体,文明灿然;海滨交通便利,能激发冒险进取之心和向往自由之精神。(注:非洲为高原之地,亚洲为高原、平原交错之地,欧洲为高原、平原、海滨三者调和适均之地)
——梁启超《地理与文明之关系》(1902年)
材料二英国是现代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发源地早已为世人所公认。即使在当今社会主义国家的某些机构或制度上,也隐隐约约地打着英国影响的印记。因此,要了解当代西方政治制度乃至现代人类政治文明的来龙去脉,首先必须了解英国政治制度及其历史。
——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我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人大监督是代表国家和人民进行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监督,是不可替代的。
(1)概括材料一中粱启超的基本观点,并结合古希腊民主政治及古代中国专制集权制度形成的原因评析这一观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有哪些政治制度“已为世人所公认”,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相关史实分析社会主义中国有哪些机构或政治制度也“隐隐约约地打着英国影响的印记”,并谈谈你对政治民主建设的认识。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英国官方公布的显然缩小了的数字,在厦门被掠卖出国的华工人数,1845年一百八十人,1849年二百八十人,1851年二千零六十六人。香港总督包令(1854—1859年在任)在亲眼看见厦门掠卖华工的情况后,不得不承认:“几百个苦办……胸前各自按照准备把他们送去的地方,分别打上‘C’(加利福尼亚)、‘P’(秘鲁)或者‘S’(山德维治群岛,即夏威夷群岛)等印记。”
———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第三版)
材料二抗战中,一些西南大后方城市人口激增。如重庆,1937年人口为27万,1945年超过100万;成都1939年人口为30.9万,1945年达到70.1万……但战后,西迁人口基本都复原返迁,居留的很少,多数城市又回复到战前的规模。
——葛剑雄等《简明中国移民史》
(1)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四五十年代经厦门被掠卖出国的华工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时代背景。(6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大量人口西迁的原因。抗战胜利后“西迁人口基本都复原返迁”反映了国人哪一传统观念? (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