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沿我国30°N分布的四地地理要素度量值变化趋势图”,回答下列各题。地理要素①②③④分别可能是 ( )
A.①地势高低 ②人均土地面积 ③年平均气压 ④年平均气温 |
B.①年太阳辐射总量 ②地势高低 ③水能资源 ④热量资源 |
C.①人均土地面积 ②人均粮食产量 ③热量资源 ④人口密度 |
D.①人口密度 ②年降水量 ③年平均气温 ④人均粮食产量 |
对造成上述各要素分布差异主要原因的分析,错误的是 ( )
A.①—地形和气候 | B.②—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
C.③—降水量和地形 | D.④—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 |
关于上述各要素在我国各大区域分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①—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 B.②—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
C.③—西南最多、华北最少 | D.④—西北最多、华北最少 |
下图为某国家近十年来人口统计资料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国十年前人口总量不超过41万人 |
B.该国应适当提高人口增长率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 |
C.该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人口总量仍在增长 |
D.该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总量均在持续下降 |
读下图,a、b、c分别表示0~14岁、15~64岁、65岁以上三种年龄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据此回答:
1.图中①②③④四个国家中,人口增长最快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图中③国65岁以上年龄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大小及应采取的相应正确措施是
A.20%鼓励生育 B.15%采取移民政策 C.60%计划生育 D.30%鼓励人员出国
19世纪,黄河下游连年遭灾,清朝政府却依旧禁关,破产农民不顾禁令,成千上万的冒着被惩罚危险,“闯”入东北,此为“闯关东”来历。到1985年,山东农村经济大发展,超过了黑龙江,由此导致人口迁移方向在两者之间完全反转。见图方向变化。据此回答:
1.图中人口迁移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政治因素 B.自然灾害 C.经济因素 D.地形土壤
2.“闯民”是为了寻找新的土地,从顺治八年(1651年)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大约299年的时间里,3000多万人相继踏上关东大地。对东北地区生态环境主要的影响是
A.污染水资源 B.水土流失加剧 C.生物物种灭绝 D.森林资源破坏
人口年龄结构是指不同年龄人口的数量比例关系。读下图回答:
1.2000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
A.5%左右 B.7%~8% C.8%~9% D.10%以上
2.目前,中国是世界上唯一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我国将面临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总量过多的双重压力
B.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大,使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特别是在农村
C.放松计划生育的限制是解决我国老龄化问题的主要途径
D.“未富先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还比较薄弱
下图为《中国、法国和肯尼亚三国人口增长模式图(1990年)》,自左向右国家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肯尼亚、中国和法国 | B.中国、肯尼亚和法国 |
C.法国、中国和肯尼亚 | D.肯尼亚、法国和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