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6日出版的《求是》杂志发表文章:《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文章指出:“要把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作为当前的紧迫任务”。这体现了
A.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 B.民族平等原则 |
C.少数民族优先发展的政策 | D.共同繁荣原则 |
1912年9月8日《申报》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对此理解较为准确的是
A.20世纪初中国服饰种类繁多,应有尽有 |
B.辛亥革命导致中国人着装混乱,没有统一的标准 |
C.辛亥革命使中国社会转型加剧,从穿着打扮可见一斑 |
D.中国服饰最流行的是西装和中山装,其他服饰不受欢迎 |
1900年蔡元培在“征婚启事”中提出:第一,对方不缠足;第二,对方应识字读书、通文墨;第三,一夫一妻,自己不娶妾;第四,丈夫先死,妻子可以改嫁;第五,夫妻意见不合可以离婚。这说明
A.废止缠足已经成为社会时尚 | B.新文化运动的社会影响深远 |
C.传统婚姻观念受到新的挑战 | D.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已动摇 |
该图是我国一种经济形态的发展曲线图,下列关于这种经济形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它是近代一种进步的经济 |
B.它的发展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 |
C.它在近代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 |
D.它一度成为中国占主导地位的经济 |
史学家费正清教授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他所说的“没有前途”,其根本原因是
A.中国工业结构不合理 | B.工业区域分布不均衡 |
C.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 | D.近代企业被军阀破坏 |
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说:“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的本质含义是
A.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
B.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
C.瓦解了自然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
D.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