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法国学者布罗代尔曾这样说:“社会各层次的衣、食、住方式绝不是无关紧要的。……整理、重视这些场景是饶有兴味的事。”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服饰上,明初对于服装的色彩和用料限定甚严……但至晚明,小康人家“非绣衣不服”,大户婢女“非大红裹衣不华”(《阅世篇》卷八)。“团龙、立龙”已成为平常百姓常用的服装花纹。……明初严禁庶民厅房逾三间,但到明后期,则“江南富翁……五间七间,九架十架,犹为常耳……”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1)上述材料反映了明朝初期到后期平常百姓的社会生活发生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指出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下面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

年份
人力车
马车
轿子

自行车
摩托车
汽车
公共汽车
有轨电车
1889
6984
544
9
11
0
0
0
0
0
1926
14600
0
0
0
3459
194
3764
172
922
注:1889年数字系3天平均所得,1926年数字则是2天平均所得

——摘自《上海研究资料》
(2)材料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的交通工具有什么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观察下面图片:

(3)从上面三幅图片中任选一幅说明现象和原因。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商业发展的基本要素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十一届三中全会 贸易、金融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
俄国虽迟我革命,业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
材料二甘地认为:“使印度贫困的,那是机器。”“机器……代表一种大罪恶。”“印度的仇敌……是西方的物质文明!”
——王春良《世界现代史诸问题》
材料三 (甘地)“崇尚以纺车为代表的农村经济,它不仅将纺车看成一种物质武器,而且看
成对抗西方文明的精神武器……只有用以手纺车为标志的农村工业代替集权化的城市大工业,才能避免竞争和剥削,消灭失业和贫富差别,过简朴宁静的生活,从而实现非暴力的社会理想。”
——《尼赫鲁与甘地在未来社会设想方面的分歧》
(1)材料一中提到的“十三年”间,孙中山进行了哪些重大斗争活动?(4分)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甘地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并作简要评价。(10分)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孙中山与甘地领导的革命斗争有何不同。(8分)
(4)一历史兴趣小组想把孙中山和甘地放在一起作一个专题研究,请帮他们列出一个适当的专题名。(4分)

比较是研究历史、学习历史的主要方法,它能使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历史的前因后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君权是世俗权力,管辖世俗界,教权是精神权力。……一个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就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西方封建时代并无近代意义的立法概念,法律是古老的习惯法。所谓习惯法,就理论上讲,就是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
——吴于廑《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5世纪前后中国和西方政治状况的不同。
材料二 (15、16世纪)西欧的封建专制王权是在市民——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的相互斗争中充当“表面上的调停人”而确立起来的,为了取得市民——资产阶级的支持以加强自己的实力,一般都采取……扶植资产阶级的势力,打击或削弱封建地主贵族的措施。
——郝侠君《中西500年比较》
(2)结合所学知识,以英国为例,简述15、16世纪封建专制王权采取的哪些政策起到了扶植资产阶级的作用?这在英国国家的政治走向上产生了什么结果?
材料三 中国明代的封建专制制度却起着完全不同的历史作用。它主要是建立在宗法性的自然经济基础和封建阶级结构之上的。因此,它就把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统治当作自己的根本任务。
——郝侠君《中西500年比较》
(3)明代的封建专制统治者采取了哪些维护封建统治的措施?在中国国家社会的发展上产生了什么结果?
(4)通过以上中西对比,归纳什么样的政治和经济状况有利于先进因素的成长?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1895年,袁世凯受命到天津小站编练新军,从营制、装备、训练、机构和军事学堂来看,新建陆军实为我国陆军近代化的先河。1901年4月,时任山东巡抚的袁世凯主持创建了中国第一支警察部队,联合张之洞奏请朝廷停止科举,鼓励官僚乡绅捐资办学,发展近代新式教育。民国建立后,袁世凯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发展工商业的政策和措施。如颁布实施《公司条例》、《商人通例》等,派人参加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等国际经济活动,既开阔了国人的经济视野又有助于扩大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郭剑林《关于袁世凯评价的几个问题》
材料二袁世凯为了早日实现当皇帝的美好愿望,在日本的威胁利诱下接受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我们认为,不管袁世凯有没有以接受《二十一条》作为获取日本支持这种动机,也不管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时是出于主动还是被动,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出卖了国家民族利益,造成了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却是铁的事实。仅从这一点看,袁世凯就逃脱不了与《二十一条》的干系。从这个意义上说,袁世凯卖国的罪名是任凭你怎么洗也洗不掉的,如果一味要坚持洗下去的话只会越洗越黑。
——苏金有《应还给历史一个真实的袁世凯》
(1)从中国近代化的角度看,材料一、二对袁世凯的评价有何差异?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影响袁世凯行为差异的主要因素。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如果世界没有分成两个对立的阵营,如果朝鲜不是处在两个阵营的中间,那么发生在这个“陈静之乡”的冲突……最终会在朝鲜范围内以朝鲜的方式得以解决。由于历史和地理上的偶然因素,朝鲜将成为美国和苏联之间力量竞赛中的一名小卒……
----贝文·亚历山大(美)《朝鲜:我们的第一次失败》
材料二赤色中国并非寻求主宰世界的那个强大国家……这个策略(将战事从朝鲜扩大到包括中国本土)会让我们在错误的地点、错误的时间,与错误的敌人进行错误的战争。
——布莱德雷1951年5月15日在美国参议院军事外交关系委员会作证的声明
(1)根据材料一,“历史上和地理上的偶然因素”是指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布莱德雷的主张,并简述其理由。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人民自由权有以下规定:第三条,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第七条,人民有信教之自由……
材料二《中华民国约法》对人民自由权有以下规定:第三条,人民于法律范围内,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第四条,人民于法律范围内,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第七条,人民于法律范围内,有信教之自由……
材料三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人民自由权有以下规定: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第八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社会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1)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在人民自由权的规定方面有什么变化?这反映了什么实质性问题?
(2)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在人民自由权方面有哪些进步?从近代以来中国法制的发展历程中你获得了哪些认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