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20年代之前,社会调查和贫困影响对工业革命的主流解释。20年代中期至50年代早期,人们侧重于研究工业化进程中的周期性变化。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早期的学者从经济增长的角度重写工业革命的历史。1974年以来,工业革命又被赋予新的涵义。工业革命研究角度的变化说明
A.重新解释工业革命是政治需要 | B.多元史观影响研究者思维视角 |
C.全球化加快推动研究视角转移 | D.社会现实影响研究界重心变换 |
列宁在1917年9月的《布尔什维克能保持政权吗》文章中说:“粮食垄断、面包配给制和普遍劳动义务制,在无产阶级国家手中是一种实行计算和监督的最强有力的手段。”这反映了列宁
A.确立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 B.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理论雏形 | D.脱离俄国资产阶级掌权的社会现实 |
麦迪逊说:“在美国的复合共和国里,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因此,人民的权利就有了双重性保障。”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联邦制原则指导的政府保障了人民的权力 |
B.美国两种政府机构的运行均采用分权制度 |
C.人民主权原则是政府权力来源的理论基础 |
D.三权分立原则可用于处理两种政府间关系 |
马克思在评价德国宗教改革时说:“新教即使没有正确解决问题,毕竟正确地提出了问题。现在问题已经不再是世俗人同世俗人以外的僧侣进行斗争,而是同他自己内心的僧侣进行斗争,同他自己的僧侣本性进行斗争。”这表明新教
A.未能打破天主教垄断局面 | B.使世人摆脱了天主教束缚 |
C.引发了欧洲宗教改革运动 | D.有利于世人完成自我救赎 |
苏格拉底在与人谈话时说:“我只知道—件事,那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这表明苏格拉底
A.对智慧的敬畏之心 | B.对知识的过度盲从 |
C.对人生的深度思考 | D.对现实的极度失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