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国民党五大与六大时党员地域分布比较 (%)》,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省别 |
五大 (1935年) |
六大 (1945年) |
省别 |
五大 (1935年) |
六大 (1945年) |
省别 |
五大 (1935年) |
六大 (1945年) |
江苏 |
4.7 |
0.9 |
陕西 |
1.8 |
5.3 |
山东 |
2.1 |
1.1 |
湖北 |
5.8 |
5.6 |
福建 |
2.2 |
6.7 |
山西 |
2.8 |
2.1 |
湖南 |
6.6 |
8.2 |
广东 |
25.4 |
9.4 |
贵州 |
1.4 |
3.9 |
四川 |
6.1 |
12.3 |
广西 |
3.1 |
7.3 |
热察绥 |
1.9 |
0.6 |
河北 |
3.9 |
0.8 |
云南 |
2.5 |
2.9 |
|
|
|
A.国民党性质发生改变
B.中国经济重心发生转移
C.受国民党抗战形势的影响
D.国民党的统治力量转移到农村
以下有关选拔官员的方式与主要依据搭配正确的是()
秦朝军功授爵制——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
A.功绩——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
B.考试成绩——功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
C.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功绩 |
D.功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
伏尔泰曾这样评价中国的科举制度:“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谩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伏尔泰如此推崇科举制是因为它()
①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②有利于选拔优秀政治人才
③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④为科学研究提供高素质人才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 | D.③④ |
2009年一些省份的重点中学校长获得了“实名推荐”资格,校长推荐学生上北大的依据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我国古代也有相类似的地方举荐人才为官的制度,这种选官制度的举荐标准是()
A.被举荐对象家产的多少 | B.被举荐对象出身的高低 |
C.被举荐对象人品和学问的好坏 | D.被举荐对象与举荐人关系的亲疏 |
苏东坡在《论养士》中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行了总结:“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圈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以下各项是对苏东坡这一总结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是()
A.夏商周时期只有贵族才有受教育及从政的资格 |
B.“以客出仕”成为战国时风行的做官之途径 |
C.汉代中央官员的选拔主要来自地方郡县长官 |
D.古代选官制度大致可分为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等阶段 |
学完“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单元后,某班四位同学就本单元内容分别拟定四个选题准备开展研究。这四个选题的研究最终将无法成功的是()
A.《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创立者—大禹》 |
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
C.《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
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