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水稻的大穗(D)对小穗(d)为显性,不抗病(T)对抗病(t)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如图表示利用大穗不抗病和小穗抗病的两种水稻品种进行的育种实验过程,请分析回答:
(1)F1自交后代中能稳定遗传的大穗抗病植株的基因型及比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2)F1与某个体杂交,得到的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大穗不抗病∶大穗抗病∶小穗不抗病∶小穗抗病=3∶3∶1∶1,那么该个体的表现型和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若让该个体连续自交2代,则后代中纯合子占________。
(3)对F1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形成的幼苗的基因型是________,花药离体培养形成的幼苗还需要用________处理才能获得可育的植株,用这种方法培育出的大穗抗病植株自交的后代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________。
(4)若要改变上述小麦亲本原有的遗传信息,则应该采用的常规育种方法是__________。
某学校研究小组利用叶面积相等的A、B两种植物的叶片分别进行了以下两组实验(假设两组实验在相同且适宜的温度下进行,且忽略光照对呼吸作用的影响):
实验一 将A、B两种植物的叶片分别放置在相同的密闭小室中,给予充足的光照,利用红外测量仪每隔5min测定小室中的CO2浓度,结果如图1所示。
实验二 给予不同强度的光照,测定A、B两种植物叶片的CO2吸收量和CO2释放量,结果如图2所示。
请据图分析回答:
(1)在低浓度二氧化碳时,固定CO2能力较强的植物是。0~25min期间,影响B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主要因素是。
(2)当实验一从开始经过10min,A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总量比B植物,原因是。
(3)若A植物在第5min时,光照突然降低,C5含量在短时间内将。
(4)25~40min期间两个密闭小室内CO2含量相对稳定的原因是。
(5)实验二中,若给予的光照强度为x klx(a<x<b),每日光照12小时,一昼夜中A植物的干重将,B植物的干重将。
某棉农获知脱落酸可以促进叶片脱落的原理后,采收前在棉田喷施了一定量的脱落酸,试图除去棉花叶片便于机械采收,但效果不明显,为探究其原因,生物兴趣小组设计了下面的实验方案。
实验假设:生长素对脱落酸的功能有抑制作用。
实验方案:取若干长势相同、处于生殖生长末期的棉花植株,均分成甲、乙、丙三组,做下图所示的处理,观察三组植株叶片脱落的先后。
(1)脱落酸能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中。
(2)根据科学实验原则,上图中X处应放置________,则乙丙两组的实验变量是________。
(3)预测三组植株的落叶情况,得出实验结论:
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假设成立;
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假设不成立。
据图请回答:
(1)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___的形式进行。驱动整个生态系统运转的能量主要来源于____的太阳能。
(2)分解者通过将有机物分解成CO2等释放到无机环境中。
(3)上图所示的食物网中共有___条食物链,其中初级消费者是____。
(4)如果环境中的某种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既不能分解,也不能排出体外,则该物质经____的传递后,便可在不同的生物体内积累。因此,通常生物所在的____越高,该有毒物质在其体内的积累量越大。
某研究所对一个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如图表示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
(1)图A、B能反映鱼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________。
(2)t2时期后,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________型。
(4)若在t2时种群数量为K,为了保护这种鱼类资源不被破坏,以便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这种鱼的种群数量保持在________水平,因为此时。
(5)如果这条河流受到轻度污染,则对此生态系统不产生明显影响;如果出现恶性污染事件,则会导致绝大多数水生动、植物死亡,河流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请运用生态学原理分析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图为人体内细胞间信息交流方式的示意图,回答有关生物体内信息传递和调节的问题。
(1)在A、B、C三图中,靶细胞对信息的接受具有相似的结构基础,即_______,其化学成分为__________,因其具有特定的空间结构而具有特异性。
(2)A、B、C三种方式中,能表示脂肪细胞接受胰高血糖素的是_______,则细胞a的名称为________;表示T淋巴细胞介导细胞免疫的是____________。
(3)C图中可表示当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引起突触前膜内 释放神经递质,此时突触前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若此处靶细胞为神经元,N点受刺激产生兴奋,则在神经元M处(填“有”或“无”)膜电位的变化,其原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