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的格雷斯顿曾这样评价鸦片战争:“在人类历史中,我从未见过如此不正义并故意要使国家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飘扬在广州城头的英国国旗只是为了保护一桩可耻的交易进行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支持英国对华发动正义的战争 | B.为英国发动战争作辩护 |
| C.未看到英国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 | D.支持中国的反侵略战争 |
《北史》载:“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如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下列对这一诏令理解不确切的是
| A.通过行政命令推行汉话 | B.提倡官员说汉话而不说鲜卑语 |
| C.30岁以下的官员必须严格执行法令 | D.罢免在朝廷上不说汉话的官员 |
《洛阳伽蓝记》记载:“北方百姓殷富,年登俗乐,鳏寡不闻犬彘之食,茕独不见牛马之衣”,“舟车所通,莫不商贩焉”这段材料不能说明
| A.北魏时期农业的发展 | B.我国经济重心南移 |
| C.北魏时期手工业的发展 | D.商品经济的繁荣 |
“(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这段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
| A.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 | B.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很强 |
| C.孝文帝借南伐之名行迁都之实 | D.南伐与迁都都有阻力 |
商鞅变法强调轻罪重罚,韩非子对此评价说“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商鞅变法的这一原则
| A.反映了当时法律制度不完善 | B.目的是强化人民的法律意识 |
| C.地主阶级不重视人权 | D.商鞅对贵族决不妥协 |
《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宫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 A.允许工商业者入仕做官 |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
|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 D.按军功授田赐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