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材料出一份货,十份材料出十份货,没有材料便不出货。”这话听来好像很对,没有材料你出什么货?没有史料你写什么历史?但深入追寻一下,也是有问题的。……所以,不是一份材料出一份货,而是同一分材料在不同人的脑袋里,在不同时代的人的脑袋里可以出好多份货。对这段话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 A.史料是历史学的重要基础 | B.史料解读当遵循逻辑性 |
| C.史料蕴含信息有多寡之分 | D.史料解读具有主观差异 |
天主教认为教会的神职人员掌管“天堂之门”的钥匙,只有通过他们,信徒才能赦罪。对此,马丁·路德疾呼
| A.废除神学信仰 | B.加强宗教仪式 |
| C.信仰即可得救 | D.教士应拥有世俗权力 |
亚里士多德指出:“城邦正是若干公民的组合”,“若干公民集合在一个政治团体以内,“就成为一个城邦”。在他看来
| A.公民是构成城邦的基本要素 | B.城邦人口互相熟悉 |
| C.城邦和民主两者相互依存 | D.城邦中人人都有管理能力 |
“这颗炸弹更多的是一个心理武器,而不是一个军事武器,它将使中国获得一个核国家的形象和在亚洲增加威信。”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中国有力打击了美苏的核讹诈 | B.中国从此迈入了核国家的行列 |
| C.中国提高了在亚洲的影响力 | D.世界政治格局平衡因此而打破 |
1919年,太原郊区的刘大鹏写道:“五更各庙呜钟,惊醒世人早起迎神,里中放炮接连不断,此其新年也。上年十一月三十日所过阳历之新年,百姓皆不以为然,惟官厅庆贺,民皆睨而视之,且谓是彼等之年,非吾之新年耳,民情大可见矣。"他在此要表达的是
| A.当地习俗中过年应鸣钟、迎神和放炮 | B.乡村里民国倡导的民主观念比较淡薄 |
| C.在乡村推行民国新习俗需要假以时日 | D.当年百姓与官厅之间的关系较为紧张 |
有学者认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引领国际新秩序的明灯。"对这一原则认识的主要依据是它
| A.维护了中国的独立和主权 | B.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
| C.消除了世界各国问的矛盾 | D.超越了意识形态的界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