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在农耕文明发达的古代中国,封建城市的繁荣水平远远超过同时期的西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城市中,人口规模超过100万的有3个,另外还有十个左右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人口规模在50至100万之间。与之相比较,封建时代的西欧,城市人口规模要小得多。……阿尔卑斯山脉以北的整个西欧地区,只有巴黎、科隆和伦敦三座人口超过5万的大城市。那些著名的工商业中心城市,……都不过只有两三万人。中国封建时代的城市发展较之西方乃至世界可谓是一枝独秀。
——张冠增《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商业垄断》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农耕文明发达的明清时期城市发展“一枝独秀”的原因。
材料二 西方学者比较中世纪的中国和西方的城市后认为:中国城市处于朝廷行政官僚的控制之下,城市在司法审判上表现出随意性。相比之下,欧洲的城市则更为自治和独立。大多数城市都有宪章和民法法典保护公民的法律权利。欧洲城市中的商业影响也要强大得多。而中国城市工商业中,国家起了主导作用,诸如国家制铁厂和皇家陶瓷厂(官窑),食盐贸易的许可证制度等等。
——A.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
(2)“尽管中世纪的西欧城市发展水平远远不及中国,但已经出现了推动这一局面发生变化的因素”。请依据材料二概括说明这一观点。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商业发展的基本要素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社会转型是指在一个长时段中,社会经济结构、社会机制、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的深刻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因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社会的转型。在此之前中国社会仍然是血缘社会,在此之后虽然仍有浓重的血缘色彩,但转向了地缘社会;在此之前是封建诸侯、贵族分权的时代,在此之后是专制独裁、皇帝集权的时代......中国自夏朝以来的四千年历史可以分为前后两大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就是这两大阶段之间的转型时期。
——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完成社会转型的内涵。
材料二 15世纪下半期到18世纪是西方历史上重要的转型期,是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过渡并确立资产阶级统治的时期,是欧洲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的工业文明过渡时期。
——蒲国良《欧洲近代史视角下的中国当代社会转型》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15世纪下半期到18世纪欧洲社会发生的推动社会转型的重大历史事件,并说明其作用。
材料三 1978年至今,(新)中国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转型,我把它叫做中国社会转型的快速发展阶段。中国社会转型,包括了从原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变、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变、伦理社会向法理社会转变等,结构转型和体制转型同步并行、相互交织,涉及社会所有构成要素系统的相应变化与调整。
——郑杭生《中国和西方社会转型显著的不同点》
(3)依据材料三,概括这一时期中国的社会转型具有什么特点?中国的社会转型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要豪华家族购置多于他们所需要的厨房用具,以增加其快乐,那是荒谬的。同样,要一个国家转入或保存多于它所需要的金银,以增加国家收入,也是荒谬的。出资那么多的金银购买那不必要的物品,也必然会减少其他用于衣食住行和维护人民生计的财富。一切特意和限制的制度,一经完全废除,最透明、最单纯的自然、自由制度就会建立起来。每个人只要他不违背正义的法律,就应听其完全自由,让他采用自己的方法,追求自己的利益,以其劳动及资本,来和任何其他人或其他阶级相竞争。这样君主们就被完全解除了监督私人产业,使用之最适合社会利益的义务。要履行这种义务,君主们极易陷入错误。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国有经济的比重﹪

——摘自岳麓版历史教材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第17课
材料三改革以来,我国大幅度减少指令性计划,总体上实行指导性计划。目前,已全部取消了农业生产领域的指令性计划,工业指令性计划产品也由1980年的120种减少到目前的12种,仅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4.1%。
——摘自《瞭望》1999年第39期

——根据《中国改革与发展报告(1992-1993)》资料整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三,分别概括亚当·斯密的主要思想、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经济运行的概况及改革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方式的变化。(6分)指出材料二与三在经济运行方式上有何异同?(3分)
(2)综合上述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则材料中经济政策的调整说明了什么问题?简析材料一、二、三反映的三种经济思想或政策调整的历史必然性。 (6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6世纪,梭伦对国家政权机构进行了改革,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模范,而不是我们模仿任何其他人的。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是平等的;让一个人负担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所具有的真正才能。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
——伯里克利 《在阵亡将士国葬典礼上的演说》
(1)根据材料一分析,在伯里克利看来,雅典民主政治有何显著特点?(3分)
材料二美国的共和政体吸收了雅典民主的理念,……它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同时,美国的建国者还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总而言之,美国的共和政体在一定意义上是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
——李剑鸣《“共和”与“民主”的趋同》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共和政体“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表现(3分),并指出这一政体确立的意义
材料三辛亥革命的悲惨结果可由以下因素来解释:组成官僚的知识分子,专心于儒家经典。……中国几乎没有借用国外东西的传统。部分人试图在中国建立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由于他们建立的制度显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因此它们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据材料三,概括作者对辛亥革命失败的观点。你是否同意“革命派建立的制度显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材料四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普选产生……
附:1954年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和国务院领导人构成表(单位:人)

职务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国务院
党派
主席
副主席
委员
总理
副总理
国务委员
共产党
1
3
29
1
2
6
民主党及无党派人士
0
3
27
0
2
6


(4)据材料四,指出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具体表现。
(5)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今中外政治制度建设的主要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对于国家的研究,亚里士多德舍弃了他的老师柏拉图的方法,开辟了一条通过广泛调查,以现实中的150多个城邦的实例作为研究对象,经过分析、比较和归纳的方法,提出了他的政治学说。柏拉图所运用的是抽象、演绎的方法,构筑了他的理想国,提供给人们的是想象中的理想国家。
——应克复《西方民主史》
材料二共和政体不应凭借外力支持,而要依赖内在均势来求其稳定。至于就内在力量而言,有大多数人维护这种制度还是不够的,因为一个不良的政体也可能得到多数人拥护的。只有全邦没有任何一个部分存在着改变现制的意愿,这才算是稳定……不让任何人在政治方面获得脱离寻常比例的超越地位……人在达到完美境界时,是最优秀的动物,然而一旦离开了法律和正义,他就是最恶劣的动物……法律不应该看做奴役,法律毋宁是拯救。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说明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在研究国家时所用的不同方法,(2分)简要指出各自的政治主张。(2分)
(2) 据材料二,说明亚里士多德的理想国家应具有哪些主要特征。(3分)其中蕴含的哪些思想被近代西方民主政治所借鉴。(2分)
(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所期望的理想国家的共同之处。(1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或非市肆所无必买于市易”,真正达到了 “尽收天下之货自作经营”的目的。其时,市易司甚至连果实之类都自作经营。
——摘编自《中国历代变法类型及其成败》
材料二用限制商人获利、控制市场流通的手段,使税收物资的调拨与运输体现最大的经济收益——就近与低价,这就叫“徙贵就贱,用近求远”。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三苏辙曰:“以钱货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钱入民手……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恐鞭棰必用,州县之事不胜其烦。”
——《续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了王安石变法中的哪两项措施?分析其产生了哪些成效?
(2)材料三中苏辙抨击的是王安石的哪一项变法措施?抨击的理由是什么?
(3)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当今政府经济工作的建议。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