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乔治·凯南说:“……大家都会想起《伊索寓言》里太阳和北风比赛谁能使旅行者脱掉大衣的故事。这个旅行者就像是苏联势力。大衣就是它在东欧和其他用以掩盖它腹脏的极权和势力地区。使得那个顽固的旅行者最后脱去大衣的,不是北风的直接胁迫,而是太阳的间接的温和办法。”
(1)从材料一中获取信息:(2分*3点)
材料二 美国与苏联的对峙形成了两极对立的世界格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对世界各国的安全和主权以及世界和平都形成严重威胁。不过,这种局面没有维持很长时间,随着各国的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他们摆脱美苏控制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整个世界开始从两极对立走向多极化。
(2)从材料二中获取信息:(3分*3点)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二战后反战和平运动的特点和作用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照片是历史的见证。观察下列我市市民、城市景观在不同时期的照片,回答问题。

(1)图片中的市民为何穿着列宁装?
(2)图片2中的学生为何穿着绿军装?
(3)列举由图片3向图片4变化过程中,党领导人民在经济建设方面进行了哪些有益的探索?

(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这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度,因耕地被沟洫划分为面积相等的方块田,构成形似“井”字形而得名。……(隋唐时期)它是以国家名义“均给天下民田”的,但实际上只有国家所能掌握而直接用于分配的那部分土地才是国有土地。
——《中国古代史》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曾实行的两种土地制度。(2分)
材料二明时……为民厉者,莫如皇庄及诸王、勋戚、中官庄田为甚。太祖赐勋臣公侯丞相以下庄田,多者百顷,亲王庄田千顷。又赐公侯暨武臣公田,又赐百官公田,以其租入充禄……。
——张廷玉《明史》卷七七《食货志一》
(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中的什么现象?针对该现象,明末农民战争提出了怎样的口号?(4分)
材料三我国家赋税已有定制,樽(抑止)节用度,自有余饶。减省徭役,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使游惰皆尽力田亩,则为者疾而食者寡,自然家给人足,积蓄富盛。
——《明太祖宝训》卷三《理财》
材料四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致远之无方。
——《鹿洲初集》卷三《论南洋事宜书》
(3)结合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分析制约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1年5月1日,在英国伦敦举办了第一个真正的世界性博览会(简称世博会)。由维多利亚女王通过外交途径邀请10个国家参加,为期161天、630万观众参与的伦敦世博会,开创了自由贸易的先河,向人类预示了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它的所有展品代表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和人类的无限想象力。它的成功举办,为后来的历届世博会与奥运会几乎具有同等重要和全球规模盛会的地位奠定了基础。
材料二清政府正式派官员和商人携物出洋赴赛,始自1876年美国费城举办的国际博览会。……大清国的展品“物件翻近华式,专为手工制造,无一借助机器”。经评判。中国赛品“以丝、茶、瓷器、货、雕花瓷器、景泰器,在各国中推为第一。”
——《清末商品赛会活动评述》
材料三 1905年,清政府奏准《出洋赛会章程》……指明凡有国际博览会,商部即咨行各省督抚,晓示商人,劝谕参加,商部在博览会会场设立事务所、经理华商与会有关事务,向华商提供各种帮助。……1910年6月,南洋劝业会在南京正式开幕……共设农业、医药、教育、工艺、武备、机械、美术等9个展览馆和一个劝工所。另设盛南馆1所,陈列南洋各埠华侨之出口;参考馆3所,主要展出外国产品。



2,4,6

——《近代中国经济政策演变史稿》


(1)材料一中英国伦敦能够举办“第一个真正的世界性博览会”的条件有哪些?
(2)材料二为我国研究19世纪70年代的中国经济提供了哪些重要信息?
(3)1904年4月30日,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宣布圣路易斯世界博览会开幕。设想一下,这届世界博览会能展出哪几类当时世界先进的科技产品?各举一例说明。
(4)根据材料二、三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的政策与鸦片战争前有什么不同?从以上材料反映的东西方发展的差距中你得出什么启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国初期)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一直处于不发达状态的中国资本主义是在辛亥革命之后才得到蓬勃发展的。
——(法)白吉尔:《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
材料二当美、英和其他工业国家失去一切秩序感和平衡感,忙于采取各种补救办法和应急措施以应付危机时,中国在1929年后仍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
——(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
材料三图12 100元法币购买力图示

——(美)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的状况。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1927—1937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态势,并分析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影响。
(3)1945—1949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处于怎样的境地?参考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民政府政策措施的角度,简述导致民族工业处于这一境地的原因。

(11分)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西方文明的发展在政治领域各有突出表现。西方以自由、民主、法制为特色的新的政治观念、制度和实践给文明以崭新的形象,其基本走向是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和国家权力的有效化。……东方政治的主要特点是中央集权制的发展,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的协调,国家机器对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干预等。       
——许序雅《世界文明简史》
【材料二】低效率被认为是民主制度的通病。任何一项决策都要经过不同利益集团的博弈,并伴随冗长的程序。……美国在应对本国发生的突发事件时,显得相当混乱和低效。如2005年美国遇到卡特琳娜飓风袭击,小布什总统三天之后才终止度假,去指挥救灾。
 ——摘自新加坡“联合早报”宋鲁郑《中国的政治制度何以优于西方》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东西方政治文明各有什么特点?
(2)近代西方各国在国家权力分配上,都有分权制衡、使权力有效化的做法,试以美国的政治制度为例加以说明。 
(3)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是如何看待民主制度的权力制衡与行政效率问题。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