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有文学评论家认为,“文字上的所谓美,表面上虽若流连风景,其暗中深处,都藏有这一个因素在内。诗词必须有寄托,才觉得有味,真正流连风景的,总觉得浅薄,就是为此。”据此,以下诗句中,该评论家认为较为浅薄的是

A.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C.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唐朝初年,江南的稻米已经大量运往洛阳等地,不能反映这一现象的是()

A.江南经济地位上升 B.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加强
C.大运河发挥了水路交通的作用 D.经济中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魏晋以来中国古代人口三次南迁高潮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A.受南方先进的经济文化的吸引 B.北方战乱,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
C.南方有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D.北方气候寒冷,造成生存环境艰难

苏轼曾论述:“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宋代( )

A.官府减轻农民负担   B.地主致力民间赈济
C.产生租佃经营方式 D.租佃关系日益发展

农耕文明催生了较为完善的土地制度。“这是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但仅分配国家掌握的土地,不触动地主的原有土地。”对这段材料描述的土地制度理解不正确的是()
①土地兼并是其产生的原因之一 ②反映了土地制度日益完善
③不能反映出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④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度

A.① B.②③ C.③ D.④

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