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这表明我国
A.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 | B.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 |
C.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 | D.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 |
1872年,上海公共租界张贴了沪上第一张交通告示,内容为:“凡马车及轿子必须于路上左边行走”“凡马车于十字路口必得走慢”等等。汽车进入上海后,工部局于1906年又颁发一则布告:“租界车辆,不下千万;各走马路,靠近左边;切莫乱走,小心为先;十字路口,不要随便;左右前后,看清道点;照此走法,碰撞可免;尚有不遵,重罚银钱。”这主要说明
A.当时租界的交通规则由上海地方当局制定 |
B.中国的近代交通业滞后于西方 |
C.近代中国的交通规则呈现中西合璧的特征 |
D.近代交通文明在上海逐步确立 |
钱乘旦教授指出“反现代化”并不是反对现代化,而是“用现代化的手段来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用现代化的形式来抵抗现代化的实质。”下列选项中符合这一表述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 B.洋务运动 | C.义和团运动 | D.辛亥革命 |
宋仁宗年间,有官员发现,那些应该穿皂农的仆役小吏,居然也穿戴儒巾大袖,混杂于士流:民庶的妻小,头冠也插满珠翠,俨然贵族。这现象表明
A.宋代经济繁荣人民富庶 | B.宋代贵族门阀制度松动 |
C.宋代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 D.经济重心南移,文人弃北趋南 |
“两个世纪前,1000个人当中没有一个人穿袜子,一个世纪以前,500个人当中没有一个穿袜子,现在1000个人当中没有一个人不穿袜子。”(引自1831年《机械的成绩》),这段通俗的话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A.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 |
B.工业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
C.工业革命的开展极大地提高了民众的购买力 |
D.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火车出现后,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就修建了近万公里的铁路,把各个主要城市连接起来了。这个现象说明:
A.人类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修建铁路 | B.实现了“要致富先修路”的目标 |
C.广阔的市场是交通发展的驱动力 | D.激烈的市场竞争驱使财阀投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