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往往表现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与更新。
材料一 有学显赫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认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威不两错,制不二门。"
(1)据材料一概括该学派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历史影响。
材料二 "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者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者马刺吗?""……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以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人。"
--《伏尔泰语录》
(2)材料二体现了伏尔泰的什么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历史影响。
材料三 "在社会学上,社会转型主要是指社会结构的整体性、根本性变迁……其具体内容至少应该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是在当社会变迁历史进程中出现社会渐进过程中的中断和质的飞跃、社会发生激烈的变化,由一种社会形态过渡到另一种社会形态的时候所出现的社会整体性变动。"
--《中国社会转型期商人法律制度研究》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个方面归纳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欧美18-19世纪时社会转型的共同因素。
请同学们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1)诗中提到的孝文皇帝是哪朝人?他进行改革的历史大背景是什么?
(2)诗中提到了孝文帝的哪些改革措施?
(3)这次改革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仔细观察下图并回答问题:
(1)此图表明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除了这个原因外,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还有哪些?
(3)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1)请根据材料填写三国的名称
A ;B ;C 。
(2)请写出两个与这一时期历史有关的历史典故。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4年3月,外交部长王毅在回应记者提问时说:“有人将现在的中日关系与一战前的英德关系相提并论,我想强调的是,2014不是1914,2014更不是1894.与其拿一战前的德国做文章,不如以二战后的德国做榜样。”
材料二:自二战结束以来,德国的历任总统和总理都在不同的场合代表德国人民进行了道歉和忏悔,从没为纳粹的侵略和屠杀进行过辩解。在德国,承认、反省、铭记纳粹黑暗统治和大屠杀那段历史、决不允许悲剧重演早已成为主流社会的共识。为了让年轻一代牢记历史,德国还制定了完善的法律,通过学校历史教育,培养学生正视历史、以史为鉴的人生观。
材料三:2014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经表决通过:分别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材料四:俄罗斯总统普京接受中国记者专访时说,2015年俄中两国将以双边的形式,举行一系列庆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联合活动,我们还将继续抵制那些篡改历史、美化法西斯分子的企图。李克强总理在会见美国国务卿克里时指出,只有正视历史、以史为鉴,才能不让战争的惨痛历史重演。
——上述材料摘编自《中国日报》、中国新闻网
(1)材料一中的“1894年”在中日之间发生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结果如何?王毅部长强调“2014不是1894,”的寓意是什么?
(2)从材料二概括出,在对待二战的态度上,德国有哪些做法值得日本学习?
(3)材料三中的“国家公祭日”是为了纪念抗战期间哪一城市中被屠杀的30余万中国同胞?确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有何意义?
(4)材料四中中俄两国总理的谈话共同传递了什么主题?
(5)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当今国与国之间应如何相处?
某门户网站以“他们改变了中国”为主题制作了一期特辑,以下是部分节选改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依据材料,写出A、B两处对应的人物。
(2)①、②、③涉及的事件共同反映了哪一历史主题?结合该主题,补充一个历史事件及相应代表人物。
(3)请分别写出④、⑤对应的历史事件及其历史意义?
(4)结合上述人物,谈谈他们在改变中国过程中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