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用“往伤口上撒盐”来比喻某些人乘人之危的行为,其实从化学的角度来说,“往伤口上撒盐”的做法并无不妥,甚至可以说并不是害人而是救人。那么,这种做法的化学原理是
A.胶体的电泳 | B.血液的氧化还原反应 |
C.血液中发生复分解反应 | D.胶体的聚沉 |
下列依据热化学方程式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已知H2(g)+![]() |
B.已知C(石墨,s)=C(金刚石,s); △H= +1.9kJ·mol—1,则石墨比金刚石稳定 |
C.已知NaOH(aq)+HCl(aq)=NaCl(aq)+H2O(l);△H=-57.3 kJ· mol—1,则含1mol NaOH的稀溶液与1mol的稀醋酸完全中和,放出的热量也等于57.3kJ |
D.已知2C(s)+2O2(g)=2CO2(g)) △H="a" kJ·mol—1、2C(s)+O2(g)=2CO(g)△H="b" kJ· mol—1,则a>b |
用Pt电极电解含有Ag+、Cu2+和X3+各0.1 mol的溶液,阴极析出固体物质的质量m(g)与回路中通过电子的物质的量n(mol)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氧化性强弱的判断正确的是
A.Ag+>X3+>Cu2+>H+>X2+ |
B.Ag+> Cu2+>X3+>H+> X2+ |
C.Cu2+>X3+>Ag+>X2+>H+ |
D.Cu2+>Ag+>X3+>H+>X2+ |
某同学按如下实验流程提取海带中的碘,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第③步所需的主要玻璃仪器有:玻璃棒、烧杯、分液漏斗 |
B.第④步的离子反应方程式:H2O2+2I-+2H+=I2+2H2O |
C.第⑤步的CCl4可换成苯或酒精 |
D.该流程中分离出的碘可直接用作“加碘”食盐的碘添加剂 |
A、B、C、D、E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A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内层电子数的2倍,B原子的M电子层有1个电子,C的氢氧化物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D的最高正价和最低负价的代数和为4,E在同周期主族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元素C位于周期表中第三周期ⅢA族
B.熔融电解化合物CE3可制取单质C
C.D的最高价含氧酸的浓溶液与单质A共热时能生成三种氧化物
D.化合物B2D2中既含离子键又含非极性共价键
常温下有①Na2CO3、②NaHCO3两种溶液,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常温下①溶液显碱性,其主要原因为:CO32-+H2O=HCO3-+OH- |
B.可用澄清石灰水来鉴别①和②两种无色溶液 |
C.泡沫灭火器中用硫酸铝溶液和②混合快速产生CO2的反应原理为:Al3++3HCO3-=Al(OH)3↓+3CO2↑ |
D.无论①和②以何种比例、何种浓度混合,都一定有:c(Na+)+c(H+)=c(CO32-)+c(HCO3-)+c(O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