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图表示的是最适温度下,反应物浓度对唾液淀粉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若在A点时温度升高10 ℃,则反应速率加快 |
B.若在B点时温度升高10 ℃,则反应速率降低 |
C.A点时限制反应速率的因素是温度 |
D.B点时增加入少量唾液淀粉酶,反应速率会减慢 |
有关人体对刺激做出反应的表述,错误的是
A.细菌感染→人体B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清除细菌 |
B.受寒冷刺激→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体温稳定 |
C.摄入高糖食品→胰岛素分泌增加→血糖水平回落 |
D.进入高原→脑干呼吸中枢→呼吸运动加速 |
s型肺炎双球菌的荚膜表面具有多种抗原类型(如I、II、III型等),不同的抗原类型之间不能通过突变转换。Griffith将加热杀死的S-III型菌与R-II型菌混合后同时注入小鼠体内小鼠大量死亡,从死亡小鼠体内克获得有活性的S-III型菌;而单独独注射加热的S-III型菌小鼠未死亡。此实验结果能支持的假设是
A.S-III型菌经突变形成了耐高温型菌 |
B.S-IIl型是由R-II型菌突变形成的 |
C.R-II型菌经过转化形成了s-III型菌 |
D.加热后s-III型菌可能未被完全杀死 |
某种突触传递兴奋的机制为:当兴奋传至突触小体时,引起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并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简称NE),在突触间隙中,NE将发生如图6所示的结合或摄取。下列分析中错误的是
A.此种突触处可发生兴奋的双向传递 |
B.NE是一种神经递质,其释放过程需能量 |
C.NE作用于突触前膜后抑制NE释放属于反馈调节 |
D.NE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将引发后膜电位变化 |
麻疹病毒减毒活疫苗的广泛接种,显著降低了麻疹的发病率。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疫苗进入机体后,可被吞噬细胞特异性吞噬 |
B.初次接种该疫苗后,机体可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 |
C.再次接种该疫苗后,机体内的浆细胞迅速分裂增殖 |
D.入侵的麻疹病毒可被抗体结合,它们结合后被T细胞吞噬消化 |
下列有关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 |
B.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相同 |
C.人体大量出汗时,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量增加 |
D.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时,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