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立即与同盟国停战;第二,把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第三,没收资本家的工厂、矿工和其他工业企业,交给各厂的工人委员会管理;第四,确认苏维埃取代临时政府为最高权力机关。”为贯彻上述纲领,俄国布尔什维克
| A.颁布了和平法令 | B.实行战时共产主义 |
| C.施行新经济政策 | D.建立斯大林模式 |
“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求其良且熟焉,亦无他深巧耳。不此之务,既远调百万貔貅,恐只供临敌之一哄。”林则徐的主张是
| A.学习西方军事制度 |
| B.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和练兵方法 |
| C.中西差距巨大,不应调兵作战 |
| D.广泛了解外国的历史地理 |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举被古人称为最公平的制度,这是因为科举制度
| A.考试只在儒家经典范围内命题 |
| B.分科考试、择优录取,保持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 |
| C.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教育文化的发展 |
| D.官员、人才的选拔不再受血统、门第等因素的影响 |
《魏书·食货志》记载:“自昔以来,诸州户口,籍贯不实,包藏隐漏,废公罔私。富强者并兼有余,贫弱者糊口不足。”北魏孝文帝时为解决上述问题采取的土地政策是
| A.推行均田制 | B.实行三长制 |
| C.实行俸禄制 | D.废除宗主督护制 |
鲁国大夫季孙氏的家臣阳虎独掌大权后,标榜要替鲁君整肃跋扈的大夫,此举不仅得不到知礼之士的赞成,反而受到批评。春秋后期的这个事例说明
| A.分封制对等级隶属有严格的规定 |
| B.士的力量当时已经超过卿大夫 |
| C.分封确立的礼制在当时保持良好 |
| D.周天子的权威遭到削弱 |
1933年7月《申报月刊》掀起中国现代化问题的大讨论。此次讨论共收到10篇短论和16篇专论,最为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倾向,完全赞成走私人资本主义道路的只有1篇,90%的论文赞成、倾向于社会主义和“非资本主义”方式。以下对这种情况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的普遍想法 |
| B.当时知识界对“非资本主义”前途和社会主义倾向己有明显的增长 |
| C.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 |
| D.这是后来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