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有一条规矩,“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另一条规矩是: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
| A.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 | B.君主有效控制了臣属 |
| C.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 | D.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 |
张树平说:中华帝国的那套“理性设计”,主要包括郡县制、法典化控制以及文官制度等,在权力控制和社会组织的意义上,“若以西洋史的眼光看,都是非常现代的创设”。这里的“现代”是指()
| A.中央对地方实行有效的管理 |
| B.运用法律来实现权力的监督 |
| C.国家管理的制度化和体系化 |
| D.官员选用采取公平公开方式 |
飞钱又称“便换”,是中国早期的汇兑业务。元和七年,唐宪宗下令,飞钱业务由朝廷的户部、度支、盐铁三司统一经营,收取手续费10%,即每贯(一贯一千文)付费一百文。由材料可知飞钱()
| A.减低了铜钱的需求,缓和铸币的不足 |
| B.是中国古代纸币的一种形式 |
| C.可以减少商人长途携带大量货币的不便 |
| D.可以适当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
在“大跃进”时期,少数农民自发地搞起了责任田,其办法是在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定产到户,超额归己”。责任田效果明显,促使更多的农民起而仿效。到1961年底,安徽省90.1%的生产队实行过或者正在实行责任田。在三年困难时期,全国各地都出现了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田。这说明()
| A.农民热烈响应国家的跃进计划 |
| B.农村政策调整提高生产积极性 |
| C.经济体制改革的试点已经开始 |
| D.兼顾公私利益有利于经济发展 |
著名学者费孝通说通商口岸“是一个经济上处于劣势的区域向外开的一扇门……它的繁荣却并不代表它所在区域的繁荣”,只是一个经济缺口,吸取邻近乡村地区财富,经济上无法自给自足,富有消费城市特点,导致通商口岸周围的乡土经济进一步萧条。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通商口岸()
| A.改变了所在地区的城乡经济结构 |
| B.对中国城乡经济的破坏性作用 |
| C.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
| D.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
晚清学者辜鸿铭说:“自严复译出《天演论》,国人只知物竞天择,而不知有公理,于是兵连祸结。自从林纾译出《茶花女遗事》,莘莘学子就只知男欢女悦,而不知有礼义,于是人欲横流。以学说败坏天下的不是严、林又是谁?”由此看出,言者()
| A.反对洋务运动举措 | B.质疑西学东渐影响 |
| C.否定变法维新思想 | D.批评西方文明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