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民国元年九月的一幅政治漫画,对其中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
A.“政府”是指南京临时政府 | B.“革命有功者”是指袁世凯 |
C.讽刺革命党对袁世凯的妥协 | D.褒扬了袁世凯为革命所做的贡献 |
有学者指出:“从清朝改革三阶段来看,洋务运动由于士绅保守势力过于强大而遭受失败,戊戌变法则由于激进改革精英的不当战略而失败,而清末新政是中央权威的急剧流失,由于不适当的分权化的立宪改革而失败。”从本质上看,这三个阶段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是
A.缺乏地方实力派的强有力支持 |
B.顽固势力大大超过了改革势力 |
C.改革措施背离了时代发展潮流 |
D.传统君主体制的创新能力减弱 |
1907年,浙江巡抚张曾敭以革命党罪名捕杀秋瑾,舆论大哗,认为官府未按“文明国对于国事犯之办法,而是无供无证,欲杀则杀,不必按律,人权尽为侵削。”张声名狼藉,后虽调离浙江仍难平民愤。张忧惧成疾,辞官回籍。材料说明()
A.清末时民权意识渐醒 | B.清末舆论界支持革命 |
C.巡抚张曾敭徇私枉法 | D.西方国家同情革命党 |
史学家徐中约认为,甲午中日战争压根儿没有影响到普通民众,这场战争几乎全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同日本)在作战。西方观察家就精辟地将这场战争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之间的战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民众根本就不关心甲午中日战争 |
B.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好大喜功 |
C.清政府反对李鸿章因朝鲜问题与日本交战 |
D.战争体现了当时中方民族国家观念的缺失 |
《剑桥中国晚清史》载:“按照《天朝田亩制度》所宣布的目标,太平军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重要作用;国家获得了一种新的合法性和更广泛的权力。”材料中的“太平军的社会革命”
A.顺应了当时中国小农经济国情 | B.是绝对平均主义的体现 |
C.强调国家对百姓财产权的尊重 | D.是战争环境的必然选择 |
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1877年清政府在英国设立使馆;1901年,依据《辛丑条约》,清政府设立外务部。这反映了清朝()
A.重获国家之独立 |
B.与列强和平相处 |
C.外交迈向近代化 |
D.对世界全面开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