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历史学家杰弗里·帕克在其历史著作《剑桥战争史》中有这样一段话:“长远看来,协约国可任意借助美国经济,但德国却遭到封锁,这使它只能使用中欧资源,这种封锁产生了巨大的效果。……似乎为了对拿破仑进行解释,上帝还是站在了较大工业的这边。”在作者分析同盟国一战失败的原因中,不包括
| A.协约国与美国贸易密切,可以得到巨额的贷款 |
| B.英国的海上封锁 |
| C.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和影响 |
| D.协约国经济实力总体强于同盟国 |
西方国家二战后大力推行社会福利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劳动积极性,刺激经济发展 |
| B.防止人民极端贫困和社会动荡,以缓和社会矛盾 |
| C.实行民主社会主义,缓和社会矛盾 |
| D.改善政府形象,提高政府威望 |
有人认为,“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批判,客观上打破了对斯大林的迷信,也冲破了教条主义的禁锢,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解决粮食问题,具有相当的现实性。……在工业方面,他采取了一些下放权力、精简管理机构的措施,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留下宝贵的经验。”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 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 |
| B.完全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的模式 |
| C.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有观念束缚 |
| D.明显增强了苏联的经济力量 |
苏俄新经济政策的“新”的主要含义是
| A.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 |
| B.用固定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
| C.禁止商品买卖 |
| D.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 |
面对经济大危机,罗斯福坚定地认为,需要进行“大胆的、持久的试验”。这里的试验”是指
| A.实行“新政” |
| B.提出“新边疆”的建设纲领 |
| C.奉行自由放任主义 |
| D.推行“伟大社会”施政纲领 |
18世纪70年代.英国城乡入口比例为l:2,19世纪初上升为2:3,最主要原因是
| A.圈地运动使农民流入城市 |
| B.城市生活的吸引 |
| C.殖民地人口大量迁往城市 |
| D.工业革命的扩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