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前后,世界整体化进程加速。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题。
材料一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全世界基本完成了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为框架,以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为手段,以物资和物种交流、人口迁徙与种族融合、各种文化的交流与撞击、各种社会形态的冲突与选择为主要内容的一体化进程。
——人民出版社《历史必修Ⅱ》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整体化的主要表现。
(2)世界整体化进程加速对20世纪初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材料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文化交流更加密切和频繁,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拉近了世界的距离,体现了文化的共融性。
——人民出版社《历史必修Ⅲ》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世界文学的特点,并写出20世纪初亚洲两位著名文学家及其代表作。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发展,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
|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危难的时局中,中国人艰难地实践着社会转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接受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在对外交往的过程中,清政府也认识到遣使驻外的迫切性。李鸿章说:“自来备边双夷,将才、使才二者不可偏废。各国互市遣使所以联外交,亦可以窥敌情”,“当能预为辨阻,密速商办。否则,亦可于发兵之后,与该国君臣面折廷争,较在京议办更为得力”。
(1)李鸿章对派遣驻外使节的必要性有什么认识?你如何评价?(4分)
盛宣怀承旨兴办铁路,募集资金非常困难,他说:“钦政奉旨招商,逾年无效,推原其故,华商无银行,商民之财无所依附,散而难聚”,他还认为,如不设立中国自己的银行,就“无以通华商之气脉(资金流通),杜(杜绝)洋商之挟持。”此后盛宣怀筹办了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近代金融事业逐渐发展起来。
(2)依据以上材料分析中国近代银行出现的背景和作用。(5分)
张之洞说:“西法最善者,上下议院相互维持之法也。中国民智未开……下议院此时断不可设,若上议院则可仿行。”(欧洲议会制度常例,下议院为平民院,上议院为贵族院)
(3)张之洞的言论中体现了新旧时代的矛盾。依据以上材料说明张之洞政治思想中的矛盾之处。(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思想意识形成的社会背景。(4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的教科书颂扬战争,而又掩饰战争的恐怖。它们把仇恨灌输给孩子们。我却要教他们和平而不教他们战争,向他们灌输爱而不灌输恨。
……人们应当继续战斗,可是他们应当为值得花精力的事情去战斗,而不是为想象中的地理界线、种族偏见和爱国主义色彩伪装下的私人贪欲去战斗。他们的武器应当是精神,而不是榴弹和坦克。
——爱因斯坦《为和平而牺牲》(1931年)
材料二在不久的将来铀元素会变成一种重要的新能源。这一情况的某些方面似乎需要加以密切注意,如有必要,政府方面还应迅速采取行动。……这种新现象也可用来制造炸弹,并且能够想象——尽管还很不确定——由此可以制造出极有威力的新型炸弹来。
……我了解到德国实际上已经停止出售由它接管的捷克斯洛伐克铀矿出产的铀。它之所以采取这种先发制人的行动,只要从德国外交部副部长的儿子冯·魏茨泽克参加柏林威廉皇帝研究所工作这一事实,也许就可以得到解释,这个研究所目前正在重复着美国关于铀的某些工作。
——爱因斯坦《为原子能问题给罗斯福总统的信》(1939年)
材料三战争是赢得了,但和平却还没有。在战时团结一致的大国,现在却在解决和平的办法上分手了。世界被许诺有免于恐惧的自由;但事实上战争结束后恐惧却大大增加。世界被许诺有免于匮乏的自由;但世界上大部分地区却面临饥馑,而另一部分人则养尊处优。各国人民被许诺获得解放和正义;但是我们已经看到,并且现在还在看到这样悲惨的景象:以“解放”自居的军队向那些要求独立和社会平等的人民开火,而用武装力量来支持那些国家里最能为既得利益服务的政党和个人。领土问题和权力之争,尽管已是陈腐了的东西,但仍然压倒了共同幸福和正义的基本要求。
——爱因斯坦《战争是赢得了,但和平却还没有》(1945年)
材料四我们在这里向你们提出的,是这样一个严峻的、可怕的、无法回避的问题:我们要置人类于末日,还是人类该弃绝战争?
作为人,我们要向人类呼吁:记住你们的人性,而忘掉其余。
——《罗素——爱因斯坦宣言》(1955)
(1)根据材料一,概括爱因斯坦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爱因斯坦希望美国注重研发原子弹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罗素——爱因斯坦宣言》的发表背景及思想精神。
(4)概述科学家爱因斯坦的社会思想。
历史的长河不断向前,而众多的历史事件都离不开重要城市的承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费正清这样看待北京:“北京的气势雄伟,布局对称,毫无疑问使它成为一切首都中最有气派的……没有一个西方的首都能这样的威严,清醒地构成君主专制政体的象征。”
(1)清朝使君主专制政体的“威严”达到顶峰的标志是什么?清朝的君主专制统治是如何结束的?
材料二 电影《南京!南京!》在各大影院放映,引起巨大反响。它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讲述历史故事。
(2)在中国近代史上,南京有着特殊的地位。请列举四件除了“南京大屠杀”外与南京有关的近代史上的历史事件。材料三
|
|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曾经拥有两千多年的友好往来历史。在近代中日关系史上,记载的却是一系列惨痛的回忆。长期以来,中日关系一直就是一个敏感的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09年12月22日人民网刊文《环球瞭望:中日“世仇”可以法德历史为鉴》指出:法国与德国的关系与中日关系有些相似,20世纪中期以前的百年间,法德两国发生了多次战争,……战后法德两国和平发展,为了共同的经济利益,克服了种种困难和障碍渐渐走到了一起。……以前是所谓的“德法世仇”,今天,两国正在共同参与组织一个和平的、超越民族的社会。……中日两国可从中获得借鉴。
(1)请列举至少三例19世纪末以来,造成中日两国“世仇”的重大事件。综合归纳造成这些事件的原因?
(2)“德法世仇”化解的标志是什么?新中国成立后,中日两国是如何打破外交关系的坚冰的?导致这一事件的直接推动因素是什么?
(3)中日关系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你认为中日两国如何才能实现类似法德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