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是红军长征开始80周年。红军将士铸就的长征精神在人们的心中永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们习惯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事业比喻为"新的长征"。
【文史结合】
(1)学习了长征的历史,有助于理解七律《长征》这首诗。
请回答:
a你能写出诗中体现红军将士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精神的句子吗?
b你知道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和最终跳出敌人包围的战斗分别是哪次吗?
(2)"新的长征"中被外国人称为"一夜崛起之城"是指的哪座城市?
【知行统一】
(3)在"新的长征"的征途中,你认为红军的哪些精神仍然值得我们学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如图
材料二: 如图
材料三:……这个制度对后世影响很大。首先,为后代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初步基础。其次,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特别是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一个行政区。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指出,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秦王朝实行了什么制度?(2分)
(2) 材料二中A地在当时称为西域,它是通过什么机构的设置归属中央的?(1分)该机构的设置有何意义? (2分)
(3) 依据材料三,判断这是对我国古代哪一行政制度的评价?(1分) 什么机构的设置使“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一个行政区”? (1分)
(4) 清朝前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请你列举一例清政府加强民族团结的措施。(2分)
(5)读史明智。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究,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统治者采取的不同经济政策,直接影响着经济的发展水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免除劳役。从事商业而贫穷的人,全家罚作奴隶。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1)上述材料是哪次改革的内容?这一改革有何意义?(4分)
材料二北宋时期,国家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八十左右来自淮河以南地区。淮南每年向都城汴京运送粮食六百万石,丝绸、茶叶等物品也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京城。……南方地区经济持续发展,支撑了南宋半壁江山。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到两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请写出其中的一点。(4分)
材料三清朝……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的限制。(后)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了其他港口。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3)根据材料分析,清朝实行的是什么政策?该政策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严重后果?
材料四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
(4)材料四中列宁为纠“错”而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材料五 1933年底,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在给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信中写道:“如果您成功的话,新的和更大胆的方法将在各处试行,而我们将以您就职的那一天作为新纪元的第一页。”
——《大国崛起·美国》
(5)材料五中“新的和更大胆的方法”指的是什么?
【民族关系与国家发展】(9分)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历代中央政府为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采取了有效的措施进行管辖。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为巩固统治,秦与元在地方上分别推行了怎样的行政制度?(2分)
(2)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该地区最初隶属于我国中央政府的管辖始于什么官职的设立?(1分)清朝乾隆时期平定了大小和卓的叛乱后设置了什么机构管辖整个新疆地区?(1分)
(3)为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清政府除在当地册封宗教首领外,还采取了什么措施?(1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关于少数民族问题而确立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1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试分析“民族关系和国家发展”之间的联系。(1分)
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关于经济重心形成的标志,史学界有两种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所谓经济重心,其农业生产条件、运输设施以及提供的谷物,应比其他地区优越得多,哪一个集团占领了它,就有可能征服和统一全国。
另一种意见认为,判断一个地区是否成为经济重心,应着眼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水平以及该地区赋税收入在国家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重。
(1)你认为材料中两宋时期“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的观点采用的是哪种意见?
(2)请依据提示把相关的事例填在下列横线上。
①宋代南方农业发展超过北方:南方的_______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的首位。
②宋代南方的手工业兴旺:_______居当时世界首位。
③宋代南方的商业繁荣:集市发展,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______”。
④南宋时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⑤宋代重视海外贸易:设置_____机构管理海外贸易,贸易范围广泛。
(3)从南北方经济发展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
【链接】2011年阳春三月“两会”在北京开幕。《人民日报》的头版发表文章《用“民生经济”提升幸福质量》,直接指出在两会上,民生和经济的话题备受关注。《两会特刊》也用大量的版面来关注两会上的民生问题,《两会进行时》、《我们的“十二五”》、《有话直说》、《落地有声》、《心系民生》等栏目都不同程度地对民生问题进行讨论。
材料一:隋炀帝即位后滥用民力,大兴土木,营造东都洛阳,并多次巡游江南,三次征伐高丽,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各地农民起义不断,隋朝分崩离析。618年他在江都被部将溢死,隋朝灭亡。
材料二:贞观十一年七月一日,……洛水暴涨,漂六百余家。……十三日,诏曰:“暴雨为灾,……诸司供进(进奉财物),悉令减省。凡所力役(徭役),量事停废。遭水之家,赐帛有差。”……九月黄河泛滥,……太宗幸白马坂以观之。
——《旧唐书》
材料三:武则天认为农业是立国之本,鼓励发展农桑。她把开垦耕地和生产粮食多少作为对地方官进行赏罚的重要依据。她下令减轻徭役,把免除徭役的年龄由60岁降到50岁。
材料四:元世祖重视农业生产,禁止把农田改作牧场,鼓励垦荒,兴修水利,把新增田地和人口的多少作为考核官吏的重要条件。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1)概括材料二唐太宗赈灾的主要措施。联系材料一,简析唐太宗调整统治政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概括材料三、材料四武则天和元世祖“重农”政策的共同点。
(3)唐太宗、武则天、元世祖“重农”政策与举措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对此你有何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