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古代,高阶神职人员和贵族拥有缤纷的色彩,而平民买不起那些色彩艳丽的衣服。在欧洲,紫红色标志着贵族的特权,在中国,明亮的黄色专属于皇帝。
19世纪,德国化学家首先发现了苯胺染料,价格便宜,不易褪色,很快风靡世界。在阿姆斯特丹,“人群中有许多紫色和粉红色的亮点,这是荷兰的家仆们最喜欢的颜色。”
20世纪初期,女婴穿粉色、男婴穿蓝色的“清规戒律”才真正成型。1992年,伊芙琳·兰黛和彭尼女士倡导发起了全球性乳腺癌防治运动,美国各地妇女自豪地在胸前佩戴上了粉红丝带。
——栗月静《看历史·粉色》
(1)在中世纪和现代,服装颜色的含义有何变化?苯胺染料的发现与经济领域哪一重大事件有关?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美丽的旗袍还有相当一段时间仍然摇曳在中国的大地上。但很快,一波接一波的政治运动彻底地把它们打蔫了,摩登女郎也只得换上了列宁装。50年代初,张爱玲身着羊毛开衫加旗袍出席文代会时,反倒成了另类,鹤立鸡群,只落得个浑身不自在。
实际上,并不能说这个时代就没有时尚,这几十年间的时髦货,就是革命和斗争。列宁装、人民装、中山装成为当时最时髦的三种服装。
——侯虹斌《哪个年代的女人更好看》
(2)在中国,中山装和旗袍在哪一历史时期最为流行?为什么?20世纪50年代,为什么列宁装最时髦?
(3)你认为影响服饰演变的原因有哪些?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斯大林曾经说过,二战只有一个胜利者,那就是“魔鬼”。
1945年9月2日盟军最高总司令麦克阿瑟向全世界发表广播演说:“今天,炮口沉默,一个极大的悲剧已经结束。一个伟大的胜利已经取得。……”
材料二
请回答:
(1)你赞同材料一中谁的观点,并做简要阐述。
(2)两幅图反映了什么共同主题。围绕主题,结合二战概况,谈谈你的认识?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正义战争,对战后世界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等
材料二 1943年11月,同盟国(中美英)召开三国首脑会议,讨论中国和亚洲有关重大军事、政治问题,包括联合对日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材料三 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代表签署《四国宣言》,提出:“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在重建法律与秩序和创立普遍安全制度以前,它们将彼此协商,必要时并将与联合国家的其他成员进行协商,以便代表一个国际共同体采取共同行动。”
——摘编自朱贵生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说明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直接原因。(4分)
(2)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为什么能以大国身份参加此次会议。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次会议的名称及成果内容。(6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四国宣言》的主要目的。其基本宗旨在战后是如何落实的?(4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研究20世纪世界大战历史的学者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矛盾双方过分强硬、互不相让;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矛盾双方中的一方的忍让退却。
材料二“如果我们不能建立反对侵略的伟大联合,就将陷于致命的危险。……我们拒绝同苏俄的自然合作,则将是最大的愚蠢。”
——丘吉尔
“当德国政府把自己的征服推广到其他民族的时候,任何欧洲国家都不能不认为是直接地、或最终地会威胁到自己。”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苏联为争取和平而斗争(1938年9月-1939年8月)》
材料三(一) 每一政府各自保证对各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
(二) 每一政府各自保证与本宣言签字国合作,并不与敌人缔结单独停战协定或协约。
现在或可能将在战胜希特勒主义的斗争中给予物质上援助和贡献的其他国家得加入上述宣言。
请回答:
(1)结合史实论证材料一中关于两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的观点。
(2)材料二中的“伟大联合”在二战全面爆发之前并没有实现,产生了什么后果?
(3)材料三中“宣言”是指什么?该宣言的签订有何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这幅漫画刊登在1921 年德国一家杂志上,一只五头怪兽将踩在脚下的猎物的内脏吞食殆尽。
材料二下图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一幅漫画:“三头怪兽”
请回答:
(1)依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一漫画中五头怪兽和猎物分别指什么? (有一国错即不得分) 这幅漫画表达了德国人怎样的情绪?
(2)材料二中的漫画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一和材料二有何内在联系?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从秦朝铸造"半两"钱开始,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汉代的"五铢"钱,"重如其文",直到隋代,都被视为标准性的钱币。由于盗铸,剪凿良币以取铜等原因,钱币实际重量与钱币上铭文不符的现象时常发生。隋末,劣币盛行,"千钱初重二斤,其后愈轻,不及一斤"。币值混乱,影响流通。针对这种情况,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即在钱币上铸"开元通宝"字样(或识读成"开通元宝"),大小仿汉"五铢",称作一文,亦称一钱,每十钱重一两,"新钱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这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钱"取代"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宋代以后,使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制,如"熙宁通宝""光绪元宝"等。
--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贷币史》等
(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