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袁枚认为,封建是“道可行而势不可行”。他说:“先王有公天下之心而封建……故封建行而天下治。后世有私天下之心而封建……故封建行而天下乱。无先王之心,行先王之法,是谓徒政。”对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 A.袁枚主张实行分封对抗专制 | B.封建本意含有公天下之心 |
| C.后世分封不符合先王本意 | D.后世分封体现专制色彩 |
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社会革命其将不远”,中国应防患于未然,因此他提出了( )
| A.民族主义 | B.民权主义 | C.民生主义 | D.共产主义 |
中国最早举起传播马克思主义大旗的是( )
| A.李大钊 | B.陈独秀 | C.毛泽东 | D.胡适 |
陈独秀说:“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为此,他认为首先要做的事情是( )
| A.进行革命斗争,反对独裁专制 |
| B.建立革命政党,发动工农群众 |
| C.发动启蒙运动,解放民众思想 |
| D.提倡学术自由,普及白话文章 |
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材料表明他( )
①深受儒家大同思想影响
②注重培养国民的民主共和意识
③主张效仿西方改善民生
④提倡学习西方职业教育
|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②③ | D.①④ |
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中国人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认识世界同时又认识自身,其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不能验证上述材料的史实是( )
| A.李鸿章、左宗棠创办近代企业 |
| B.康有为等人推动光绪帝变法 |
| C.李大钊著文宣称“抨击孔子,乃抨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 |
| D.毛泽东在五四运动之后,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