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指出:我们要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
材料二:1953年我国第一部选举法规定,城乡按8:1的比例选举人大代表;1995年修改的选举法把城乡选举人大代表的比例变更为4:1;2010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选举法修正案,决定城乡按1:1的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即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实行“同票同权”。
材料三:11、2013年两会期间,九三学社中央向大会提交《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提案。随着两会话题的全面展开,食品安全问题成为现在讨论热烈的话题。
(1)我国人民实现当家作主是通过哪一根本政治制度实现的?
(2)全国人大通过选举法修正案体现了全国人大怎样的性质和职权?
(3)凝聚半个多世纪心血的“同票同权”的历程说明了什么?
中学生小明经常听有的同学谈论网上的世界多精彩,便也跟着去了一次网吧。谁知这一去便一发不可收拾。他上起网来什么都给忘掉了。家长.老师多次教育他都不听,经常在网吧一泡就是一个晚上。后来竟发展到从家里偷钱到网吧上网,还经常浏览一些不健康的网站。他的学习成绩不断下降,势力也受到了严重影响,而且染上了吸烟的习惯……
阅读上述材料,请同学们思考回答:
(1)材料二中的小明有哪些不良嗜好?
(2)你怎样帮助小明杜绝不良嗜好?
材料一:《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寒窗苦读几十载,屡试不第,不想54岁时,忽报金榜提名,面对梦寐以求的喜讯,极度高兴,以致喜而发狂,精神失常。
材料二:《三国演义》中的周瑜,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嫉妒贤才,对于处处高他一筹的诸葛亮又气又恼,机关算尽,慨叹“此人如此多谋,使我晓夜不安矣!”由于长时间的紧张体验,使之积仇成疾,在盛怒之下,连叫数声“既生瑜,何生亮?”继而“金疮迸裂”,命赴黄泉。
(1)以上两则材料体现的是什么情绪?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
(2)生活中你有没有出现过这种情绪,给你带来了什么后果?列举两则事例说明。
(3)每个人在情绪面前都不是无能为力的,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情绪呢?
某中学初一(1)班是一个融洽的班集体,男女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在学校组织的卫生大扫除中,男生主动承担了所有的力气活。在篮球比赛中,女生组成拉拉队,为参赛男生加油、助威,并为他们准备好毛巾和开水,男生越打越勇,获得了年级第一名的好成绩。在最近学校组织的辩论赛上,有两名男生和一名女生参加,女生语言清晰,口齿伶俐,妙语连珠,男生思维敏捷,语言幽默,他们配合默契,优势互补,最终摘取了年级辩论赛的桂冠。同学们都说,在集体中,男生和女生就像两只有力的手,只有紧紧握在一起,才能增强信心,战胜一切困难。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1)上述材料中初一(1)班融洽的班级生活对你有什么启发?
(2)请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谈谈在与异性同学交往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我的身高只有155厘米,个子矮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有人嘲笑我,叫我“小个子”。实际上,我的动作协调,擅长体育运动,但个子矮使我难以进入学校篮球队,不过我通过举重和摔跤运动得到了一些补偿。现在长大了些,我发现了个子矮也是一种优势,它使我特别注意体育锻炼,并养成了习惯,练成了强健的身体。如果个子高一些的话,也许就不会注意锻炼和保持自己的健康,不过说实话,我还是希望自己的个子能更高一些。
结合材料,请回答:
(1)面对自己的生理缺陷,“我”是怎么做的?
(2)从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材料一:感动重庆十大人物雷冬香,女,苗族,12岁,酉阳县大溪镇石堤村小学五年级学生,5岁时,父亲因病去世,家里剩下精神失常的母亲和一个傻哥哥。她用稚嫩而孱弱的肩膀担起照顾他们的重任。2005年,妈妈去世后,她拒绝了无数好心人的收养,一边照顾哥哥一边上学,谱写着责任与坚强的华章。……雷冬香,幼小的双肩挑起家庭的重担,稚嫩的心灵谱写大爱的坚强!2006感动重庆十大人物──倪东艳为她颁奖。
材料二:8岁女童撑起一个家,也许你觉得不可思议,但它却是活生生的事实:年仅8岁的重庆市黔江区鹅池镇方家村女孩倪东艳,在父亲亡故之后,独自承受着家庭生活的重担。她母亲瘫痪在床且严重智障,小小年纪的她既要照顾妈妈,又要包揽所有家务,还不能耽误上学做功课。家里唯一的“电器”是一盏15瓦的电灯,可是因为缴不起电费,也仅仅是个摆设。小东艳每天晚上一边烧柴草做饭,一边借着火光做作业。曾有好心人要收养她,却被她一口拒绝了。她要和妈妈相依为命。每天晚饭后,她都要读课本给妈妈听,这是她最大的快乐!……2006年感动重庆十大人物的颁奖词,对她是这样描述的:8岁,多少孩子在享受母爱与欢乐,她却在承担。苦难不是财富,她却因此而坚强。倪东艳,无数的感动为她演绎一出──非凡童年!
读完以上材料后,请你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在雷冬香和倪东艳身上都体现了一种什么品质、精神?
(2)这种品质、精神的含义是什么?
(3)这种品质、精神表现在哪些方面?
(4)青少年为什么要有这种品质、精神?
(5)青少年应该怎样培养这种品质、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