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14分)
马   说   
韩 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千里之马
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注释:①涓人:宫中主管洒扫清洁的人。②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③捐:白白费掉。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1)之不以其道      策                 
(2)死于槽枥之间    骈                 
(3)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以报君    反              
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而”与例句中“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执策而临之

A.野芳发幽香(《醉翁亭记》) B.潭西南望(《小石潭记》)
C.泉香酒冽《醉翁亭记》) D.鸣之不能通其意(《马说》)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托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写法。《马说》一文,作者以“千里马”寓               ,以“食马者”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马说》与《千里之马》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请简答它们的不同之处。(3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公文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孙 权 劝 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诫 子 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孙权劝学》的内容是
诸葛亮写《诫子书》的用意是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治经: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刮目相待:
③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俭以养德:
④淫慢则不能励精。 励精: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②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读了以上两篇短文后,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请就其中一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阅读《黄生借书说》,完成下面题目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日‘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为一说,使与书俱。
解释下列词语
(1)汗牛:
(2)祖父:
(3)强假:
(4)公书:
下列括号中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 随园主人授以书是以谓之文也
B.(之) 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君子深造之以道
C.(之)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吾不得而见之矣
D.(为) 若业为吾所有为一说,使与书俱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天子之书”“富贵家之书”为例,从反面论证了“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论点
B.将“强假”和“为吾所有”两种情况放在一起,对比了不同的心情
C.将“余幼时”与“通籍后”的读书情形作对比,以此突出少时借书来读的专心
D.作者的观点是“书非借不能读也”,以此来勉励黄生,希望他能多借书来读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2)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你还知道哪些读书的事例,你认为,在新的环境下自己应该如何面对学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面题目。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①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②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解释下列划线字词的意思。
(1)父焉() (2)指物作诗立()
(3)稍稍宾客其父 () (4) 贤材人远矣()
翻译划线的句子。
①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②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下列句子,属于正面描写的有,属于侧面描写有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E.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F.父异焉。
说说本文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阅读下面短文,按要求答题
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王安石)
君讳①平,字秉之,姓许氏。余尝谱其世家,所谓今秦州海陵县主簿②者也。君既与兄元相友爱称天下,而自少卓荦③不羁,善辩说,与其兄俱以智略为当世大人④所器。宝元时,朝廷开“方略”⑤之选,以招天下异能之士,而陕西大帅范文正公、郑文肃公争以君所为书以荐,于是得召试,为太庙斋郎,已而选泰州海陵县主簿。贵人多荐君有大才可试以事不宜弃之州县。君亦尝慨然自许,欲有所为。然终不得一用其智能以卒。噫!其可哀也已。
注释:①讳:对尊长避免说写其名,表示尊敬的心意;②主簿:官名,各级主管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③卓荦(zhuó luò);超出一般;④大人:指德行高尚的人;⑤方略:方法与谋略。
解释下列划线词的含义。
(1)辩说()(2)君既元相友有一下()
给文中划线句子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贵人多荐/君有大才/可试以事/不宜弃之州县
B.贵人多/荐君有大才/可试以事/不宜弃之州县
C.贵人多荐君有大才/可试以事/不宜弃之州县
D.贵人多荐君/有大才可试以事/不宜弃之州县

范仲庵(即范文正公)为什么推荐许平参加“方略”之选?(用原文语句回答)
文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出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A.天与云山与水选贤 B.上下白通计
C.余饮三大白而别项为之 D.湖中得更有此人心不在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文章结尾处,作者引用舟子的话有什么用意?
选出对本文写法分析错误的一项()

A.“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迭用三个“与”字,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
B.文中的白描能够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颇有韵味。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C.本文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简练自然,不事雕琢。
D.文中在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运用了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喜悦之情,特别是“强饮”表现了作者豪迈的心情。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