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Z为世界旅游名岛,岛上居民采用古老的传统生产方式种植200多种本地土豆。Z岛农业系统因土豆遗传资源的多样性和种植方式的独特性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材料二 土豆为喜光作物,要求地温较稳定;喜水分多且透气性好的土壤;宜施有机肥;忌渍水。
材料三 将土壤堆高起垄,于垄中播种土豆,再覆盖枯草。这是Z岛传统种植土豆的方法,如下图所示。
材料四 近年来,Z岛有居民购买农业机械,为发展土豆制品产业而大面积种植单一品种的土豆。
(1)根据土豆生长习性推断Z岛土豆主要种植区的区位特点,并说明你的理由。
(2)分析Z岛传统种植方式对土豆生长条件的改善作用。
(3)你是否赞同Z岛大规模发展土豆制品产业,请说明理由。
城市绿化建设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图1为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示意图。据图回答(1)~(2)问题。
(1)简述规划绿地的分布特点。
(2)简述该绿地系统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的原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江苏将城镇空间结构调整为“一带两轴,三圈一极”(沿江城市带、沿海城镇轴和沿东陇海城镇轴,南京都市圈、徐州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和淮安增长极),以强化城镇空间集聚效应。
材料二图1是2011年江苏城镇化水平分布和空间结构规划示意图,图2是江苏不同地区城镇化水平变化图。
(1)江苏省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的差异是______,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
(2)与苏中、苏北地区相比,苏南地区城镇化进程特点主要有_____________。
(3)在沿江城市带,苏锡常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相比,最主要的有利区位条件是_______;在苏北地区,规划淮安增长极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江苏城镇化今后应从强调数量和速度转变为强调_________,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江苏实施差别化的城镇化发展战略。请将适宜的城镇化发展策略序号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苏南地区____________苏中地区_______苏北地区___________
①强化人口向城镇轴和都市圈集聚,以大城市带动区域发展
②以人口就地转移为主,建成城乡一体化城市带
③引导人口本地城镇化,提升融入长三角核心地区的能力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江苏将城镇空间结构调整为“一带两轴,三圈一极”(沿江城市带、沿海城镇轴和沿东陇海城镇轴,南京都市圈、徐州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和淮安增长极),以强化城镇空间集聚效应。
材料二 图1是2011年江苏城镇化水平分布和空间结构规划示意图,图2是江苏不同地区城镇化水平变化图。
(1)江苏省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的差异是________,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2)与苏中、苏北地区相比,苏南地区城镇化进程特点主要有________。
(3)在沿江城市带,苏锡常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相比,最主要的有利区位条件是________;在苏北地区,规划淮安增长极的作用是________。
(4)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江苏城镇化今后应从强调数量和速度转变为强调________,主要体现在________。
(5)江苏实施差别化的城镇化发展战略。请将适宜的城镇化发展策略序号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苏南地区________ 苏中地区________ 苏北地区________
①强化人口向城镇轴和都市圈集聚,以大城市带动区域发展
②以人口就地转移为主,建成城乡一体化城市带
③引导人口本地城镇化,提升融入长三角核心地区的能力
读下列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4)题。
阿拉斯加面积为171万平方千米,人口仅60多万,人口密度0.42人/平方千米。森林、矿产等资源丰富,阿拉斯加输油管道是世界上第一条伸入北极圈的原油管道。安克雷奇机场因低廉的机场使用费和跨太平洋航线的中转站成为全球第四大货运机场(仅次于孟斐斯、成田和香港国际机场),其货运近四分之一来自中国。
(1)图中的 海峡是美洲与亚洲的分界线。与阿拉斯加州的其他地区相比,南部沿海地区气候相对温暖,主要的自然因素是 、 、 。
(2)美国经济发达,阿拉斯加资源丰富,而阿拉斯加的人口密度较低的原因是
。
(3)普拉德霍湾的石油是通过管道运到瓦尔迪兹港口,再经海洋运输到美国本土炼油厂的。读图分析其使用管道运输而没有采用铁路运输或直接采用海洋运输的原因?
(4)从自然和人文因素角度分析安克雷奇机场成为最大的中美(中国——美国)航空货物集散地的原因。
人口普查是一项重要的国情调查,对国家管理、制定各项方针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从1949年至今,我国分别在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与2010年进行过六次全国性人口普查。下表是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和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的相关数据比较。
比较项目 时间 |
0-14岁 |
15-59岁 |
60岁及以上 |
大学生人数(每10万人) |
城镇人口比例 |
第五次人口普查 |
22.89% |
66.78% |
10.33% |
3611 |
36.22% |
第六次人口普查 |
16.60% |
70.14% |
13.26% |
8930 |
49.68% |
(1)根据材料判断,与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第六次人口普查不同年龄人口增长变化特点。
(2)根据材料分析我国目前存在的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人口普查期间我国城市化发展趋势及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