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某地,相同面积、不同土地覆被水土流失的观测结果如下表。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降雨量
降雨
强度
混交林地
坡耕地
荒草地
油松幼林地
径流
量(L)
泥沙
量(kg)
径流
量(L)
泥沙
量(kg)
径流
量(L)
泥沙
量(kg)
径流
量(L)
泥沙
量(kg)
33

111
0.1
155
41.3
153
4.7
154
18
14
很强
29
0.5
327
39.4
71
0.8
212
25
19

28
0.3
113
1.2
51
0.4
52
0.6

 
相同降雨强度下,泥沙量由小到大依次为(   )

A.混交林地 坡耕地   荒草地    油松幼林地
B.混交林地油松幼林地坡耕地荒草地
C.混交林地油松幼林地 荒草地坡耕地
D.混交林地 荒草地油松幼林地坡耕地

下列判断中,符合该地情况的是(   )
①自然恢复植被的生态效益优于人工单一树种针叶林
②开垦坡地可有效改善当地生态 
③森林树种越丰富,生态效益越优 
④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优于退耕还草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科目 地理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保护特色景观和传统文化所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设计并做了如下实验,据此回答问题。

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测试

A.温室效应
B.昼夜温差
C.风的形成
D.海陆热力差异

下列地理现象的成因与该实验原理相同的是

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结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B.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
C.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D.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以上的地幔和地壳

下图是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移动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直射点在④处时,应是6月22日前后
B.直射点从①处移动到⑤处,需要l恒星年
C.直射点位于①或⑤处时,都是北半球的春分日
D.直射点从②处移到④处期间,我国各地白昼逐渐增长

太阳直射点从①到⑤的过程中,地球上昼长变化最大的地区是

A.南、北回归线上的地区
B.从南、北回归线分别到南、北极圈之间的地区
C.赤道地区
D.南北极圈及以内的地区

图为沙尘暴的形成与消亡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地的植被覆盖率比乙地高
B.乙地风速小于丙地
C.乙地的海拔高度高于丙地
D.甲地气压高于乙地

关于甲、乙、丙三地的地质作用与形成的地貌说法,正确的是()

A.甲地流水侵蚀,易形成沟谷
B.乙地风力搬运,易形成戈壁
C.丙地风力沉积,易形成沙丘
D.三地风力侵蚀,易形成风蚀蘑菇

下图表示世界四个地点的气温降水状况,其气候类型判断正确的是

A.①—温带海洋性气候 B.②—亚热带季风气候
C.③—温带季风气候 D.④—热带季风气候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