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科举制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8年,威廉姆斯在《中央王国》一书中说:“从科考的结果看,中国政府的高官阶层中的不少官员都怀有让人极为敬佩的才能和知识,及爱国、正直和有条不紊的工作态度。它维持了这个国家庞大的机器的运转。”1870年,史皮尔在一书中说:“中国人民的竞争使得整个政府管理的政治原则公开化。听吧!西方国家!它没有世袭等级,或许没有个人荣耀,它没有财富的权力,它不主张任人唯亲,它也不去迎合世俗的偏见和利益。”
(1)有学者认为:“历史地看,科举制的出现有过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据材料一,你如何理解这一“合理性”?
材料二   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明史》卷七十《选举二》
(2)据材料二,说明明代科拳考试与唐宋的主要区别。结合所学知识,这种变化对中国古代政治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三   (1898年,上谕)著照所拟,乡会试仍定为三场,第一场试中国史事、国朝政治论五道;第二场试时务策五道,专问五洲各国之政、专门之艺;第三场试四书义两篇二五经义一篇。……礼部即通行各省,一体遵照。
(1905年,上谕)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学堂本古学校之制,其奖励出身,又与科举无异。历次定章,原以修身读经为本。各门科学,尤皆切于实用,是在官绅申明宗旨,闻风兴起,多建学堂,普及教育。
——《光绪朝东华录》第五册,中华书局1958年
(3)据材料三,指出清政府变革科举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积极作用。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广大农民“交了粮,自由王”,强制他们的力量也并不多。相反,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衰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摘引自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
材料二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五年(公元前242)……初置东郡。……十七年(公元前230)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以其地为郡,命曰颍川。
──摘引自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官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
──摘引自《元史·百官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对县以下区域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国郡县制度推行的基本情况。
(3)依据材料三,指出元朝地方官任命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的行省制度设置的意义。

比较研究同一历史时期中英两国关系,可以等清晰地看出两国历史发展的脉络,并从中得到一些启示。请仔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满洲人讲,1644年6月6日进占北京,开始了朝代的接替,为使清朝的权威下达民间永久有效,他们必须在组织期间提出一套办法。加上汉人的合作,他们可以如计划执行。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在封建统治的危机下……1637年苏格兰人民反对查理一世在苏格兰强制队形英国国教,率先举起造反大旗……历史学家称为“光荣革命”,它实际上是一次不流血的政变。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至此结束。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工业文明的兴盛》
材料二 1793年6月19日,在出发9个月之后,英国以马嘎尔尼为首的使节团终于来到了中国的……西方文化和天朝文明的冲突,在理解问题上展现无遗……英国竟然不给皇上叩头……增加了乾隆对英国人的恶感……他们提出的要求也被全部拒绝。1816年6月底,阿美士德勋爵再次率使团来到中国,拒绝叩头,结果嘉庆皇帝龙颜大怒,命令英国人滚出北京。英国人和中国人在对方眼里都是精神病患者,互相平等的仪式在清朝皇帝眼里纯属荒诞可笑的不可思议之举。
——金满楼《这才是晚清帝国崩溃的三十二个细节》
材料三据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2014年1月份外贸进出口数据,2014年中英货物贸易迎来良好开局。据海关统计,1月份中英货物进出口总值为71亿美元,同比增长30.2%。同期中欧货物贸易进出口同比增长17.7%,中英货物贸易增幅在我与欧盟成员国货物贸易中居于首位。其中我对英出口53.1亿美元,同比增长30.9%,我自英进口17.8亿美元,同比增长28.3%。
——中国商务部网站
(1)17世纪中期,中国和英国都发生了改朝换代。这种朝代的变化性质是一样的吗?为什么?
(2)马嘎尔尼和阿美士德都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访华的?你认为他会提出哪些要求?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析当时中国的外交政策。
(3)简要概括主要贸易的特点,并简要分析说明原因。

中国正加速勾绘“文化兴国”战略蓝图,是今年两会的一个重要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国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启蒙运动一般被公认为纯粹的基督教文明的产物,没有利用过也无须利用任何来自其他文明的精神资源。按此逻辑,启蒙运动所构想出的包括现代民主政治在内的全部现代性,乃至建筑在启蒙原则基础之上的整个现代文明,也都被看成了纯粹的西方性和西方文明。
——摘编自马克思《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近代中外文化的交流,是走着一条与古代迥然不同的道路。面对着与枪炮特权一齐涌进国门的西方文化,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有识之士,是继承了古代中国对外开放的优良传统,怀抱图强雪耻之心,自觉地走上了融合中西文化之路。他们是近代中外文化交流的推动者与铺路者。而掌握重权的满清统治者,则为了维持其原有的统治秩序,故步自封不思进取,在屡遭外力冲击和内部抗争后,才逐渐开启了对外正常交流之门。他们是近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禁阻者与设障者。
——《浅谈近代中外文化交流》
(1)17世纪的中国和18世纪的法国都产生了启蒙思想,其共同的原因是什么?中外启蒙思想最主要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2)依据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的观点,并结合已学知识指出其依据。
(3)根据材料二,分析近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及其成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外文化交流的成果。

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有一座标志性建筑——华盛顿纪念塔。塔壁镶嵌着铸文石刻计190方,取自世界各地,皆为歌颂华盛顿之词语。其中,一方刻石为汉字所书,镶嵌在纪念碑第十级墙壁上,碑文如下:
“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骎骎乎三代之遗意。其治国崇让善俗,不尚武功,亦迥与诸国异。余尝见其画像,气貌雄毅绝伦,呜呼,可不谓人杰矣哉!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碑文摘自清代道光年间福建巡抚徐继畬所著的《瀛寰志略》)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徐继畬对华盛顿的评论。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徐继畬对华盛顿的评论在当时有怎样的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国成立后,各种政治势力和利益集团,纷纷结党,一时政党林立,民国政党政治大张旗鼓地开幕了,以后不断演化。
—— 韦庆远、柏华《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在宋教仁主持下,1912年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并积极为国民党成为国会第一大党而不断努力。……1913年3月20日,当踌躇满志的宋教仁准备赴京组阁时,在上海车站饮弹身亡。……宋教仁遇刺,标志着政党政治的破产。……革命党人过早的把精力和热情投入到民主建设上来,对军队主张“分别遣留”。与之相反,袁世凯却在不断增强北洋军的实力,这一差距在“宋案”后的二次革命中显现出来——革命党人的军队在北洋军的镇压下迅速败北。……孙中山就说:“国之兴衰治乱,观其民而知焉。以无良民质则无良政治,无良政治则无良国。”……从党纲上看,国民党较之同盟会,在革命精神和斗争精神方面,都大为减色;从组织路线上看。宋教仁从扩张势力出发,以“新旧合作”、“朝野合作”相号召,把大批官僚政客、立宪党人拉入党内,使得存在着“龙鱼杂处,真伪不分”的成分问题。
(1)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政党政治兴起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政党政治破产的原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