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徽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在伏尔泰的心目中,“奉行儒学的中国是开明专制君主制的典范,那里有真正的信仰自由,政府……从不规定国民的宗教信仰”。“中国的政治体制又是和儒家道德原则结为一体的。这种政治与道德的统一,也为对现实不满的法国人提供了一种榜样”。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17世纪的中国和18世纪的法国,都产生了启蒙思想,其共同原因是什么?
(2)中外启蒙思想最主要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伏尔泰高度赞赏中国儒学的原因,并指出他的认识的局限性。
(4)结合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和法国的启蒙思想分别被称为“中世纪末的产物”和“近代社会的宣言书”的原因。
(浙江省五校2009届高三第一次联考26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利玛窦(1552-1610),极端聪颖、能干,博闻强记,又勤奋好学,为人随和。他不但精通神学,熟悉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和技艺,到中国后,又坚持不懈地认真学汉语、习汉字、着儒服,尤其熟读儒家经书,使他很快融入中国社会。既与普通人交往,也与上层人物,特别是上层知识分子交往。他通过介绍西欧的科学技术和思想,宣扬上帝的万能和创造世界的和谐、完美和永恒,发展教徒,达到传教的目的。
——王蕴等编《社科人文》
材料二 “西学中源”认为西学源于中国,是在“中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非西人所自创。这种观点最早出现于耶稣传教士来华后的明末清初,但在洋务运动开始后盛行开来,基本思路是:古老的“中学”被中国后人“失之”,而西人“袭之”并加以发扬,现在学习西学只不过是“以中国本有之学还之于中国”,是“礼失而求诸野”,符合古圣先贤之“遗意”。
毫无疑问,“西学中源”说……在近代化初期,它的存在是必然的。一方面,它体现在“变局”面前,受传统熏陶的开明人士提倡学习西学时的矛盾心态,为自强不得不引进西学,对传统文化又割舍不下;另一方面,它也是为了缓和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情绪,减轻引进西学过程中的阻力。清政府在同文馆之争中最后支持了洋务派,理由是:“习西法者,不过借西法以印证中法,并非舍圣道而入歧途”,正体现了这种作用。
——刘悦斌著《晚清文化观的演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利玛窦传教方式的特点。(2分)
(2)据材料二分析近代初期人们对“西学”的理解。(2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2分)
(3)根据上述材料所述,你对外来先进科学技术传播的过程有何认识?(4分)
(杭州市2009届高三第一次高考科目质检26题)下列的五幅图是一位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搜集的材料:
请回答:
(1)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这位同学确定一个研究课题。
(2)从这五幅图中,你获得了怎样的有效的深层信息?
(3)如果你来研究这个课题,你认为还可以搜集哪些材料?说明理由。(2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若强中御外之策,惟有以忠义号召天之心,以朝廷威灵合九州之力,及天经地义之道,古今中外不易之理……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机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
材料二:
《满州内政外交》(20世纪初漫画)
材料三:
1920年出版物《劳动日纪念》
材料四: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君权与民权合,则情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二者斯强矣。
材料五:
《演炮图说》(道光中期出版物)
请回答:
(1)根据上述这些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判断它们分别反映了我国近代以来哪五种政治力量或派别的观点,并简要说明你的判断。(5分)
(2)上述材料中所反映的各种观点,在中国近代不同历史阶段中代表了社会进步的方向,你是否同意?试以它们的作用和影响加以说明,并简要概括这一系列思想的变化给后人的深刻启示。(5分)
中华文明经历了一个吸收世界文明、日益丰富发展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白马寺云冈石窟胡旋舞
材料二不同文明的相遇必然涉及到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从15世纪的大航海时代到19世纪中叶的鸦片战争,中外文明的交往变化起伏,中国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也随之发生变化。
郑和七次下西洋,沿途到过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进行物品和人员的交流。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所著《农政全书》包含了一部分西方新知识,还同汤若望合作修订历法。林则徐虎门销烟,编写《四洲志》,购置西方大炮加强防务。
材料三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
——摘自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
——摘自《孙中山全集》第一卷
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赞誉俄国革命为“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和世界的新潮流”,并且预言20世纪的文明将以俄国革命为契机而发生巨变。
——摘自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
请回答:
(1)透过材料一,你能获得中华文明发展的哪些重要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二,归纳郑和、徐光启、林则徐对外部世界认识或态度的不同。
(3)概括指出材料三体现的三种基本主张。归纳这一时期中国在学习世界文明方面的突出特点。(2分)
(4)根据上述材料,简要谈谈你对“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关系的认识。(2分)
材料一
法国百科全书派著名撰稿人,西方“重农学派代表人物魁奈在《中国的专制政体》国家的目的在谋人民的“和平及幸福”。孔子“是中华帝国煊赫古代流传下来的法律、道德和宗教的最伟大的改革者”而中国历代的专制君主则是“执行这种法律”的。
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学思想巨人亚当·斯密在18世纪《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说:“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说:“表面上看,清朝的统治到18世纪晚期正处于空前的鼎盛时期。但是在19世纪中期,它就证明是一个躯壳中空的巨人”
回答:
(1)魁奈之所以将孔子与中国的“法律”、“道德”和“专制”相提并论,你认为有哪些历史依据?为什么亚当·斯密说“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请以当时中国的经济状况加以说明。
(2)亚当·斯密说“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和费正清说:“在19世纪中期,它就证明是一个躯壳中空的巨人”是基于什么研究角度所得出的结论?
材料二
工业革命不能仅仅归因于一小群发明者的天才。然而,更重要的是18世纪后期种种有利因素的结合。……作为种种新发明的基础的许多原理在工业革命前数世纪已为人们所知道,但是,由于缺乏刺激,它们未被用于工业。例如蒸汽机动力的情况就是如此。它在希腊化时代的埃及已为人们所知道,甚至得到应用,但是仅仅用于关开庙宇的大门。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至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封棺木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自然要解体一样。
-----马克思评论鸦片战争
回答:
(3)18世纪后期,有哪些“种种有利因素的结合”促成了工业革命的到来?
(4)“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指的是什么?它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怎么理解这个“保存在密封棺木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自然要解体”?
材料三:
……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所以最近两三年间,算是划出一个新时期来。
---------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1922年4月)
回答:
(5)梁启超寥寥数语,勾勒出中国近代化过程怎样的基本路径?对此你认为中国近代化运动有什么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