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交往,不同特色的经济、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材料二: 隋朝大运河图
材料三:两汉至唐代,中国的对外交通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入宋以后,特别是南宋,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了。元代又开创了对外交通的新局面,达到了“古代中西交通史之极”的地步。明初,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空前繁荣,其中最为壮观、影响最大的,要数15世纪初的郑和下西洋。
——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什么地方?(1分)起到了什么积极作用?(1分)
(2)读材料二隋朝大运河图,请写出流经苏州的那段运河名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的对外交通发生了什么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其变化的原因。
公元前356年的一天,秦孝公召集商鞅等大臣讨论富国强兵之策。请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关于此历史情境的小短文。
要求:
(1)题目自拟。
(2)文中需包含商鞅变法的措施以及历史作用,指出其中哪一项变法措施触动了秦国旧贵族的利益,并发表你对改革者最后结局的一点感想。
(3)史实准确,表述清晰流畅,字数100字以上。
请同学们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1)诗中提到的孝文皇帝是哪朝人?他进行改革的历史大背景是什么?
(2)诗中提到了孝文帝的哪些改革措施?
(3)这次改革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仔细观察下图并回答问题:
(1)此图表明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除了这个原因外,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还有哪些?
(3)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1)请根据材料填写三国的名称
A ;B ;C 。
(2)请写出两个与这一时期历史有关的历史典故。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4年3月,外交部长王毅在回应记者提问时说:“有人将现在的中日关系与一战前的英德关系相提并论,我想强调的是,2014不是1914,2014更不是1894.与其拿一战前的德国做文章,不如以二战后的德国做榜样。”
材料二:自二战结束以来,德国的历任总统和总理都在不同的场合代表德国人民进行了道歉和忏悔,从没为纳粹的侵略和屠杀进行过辩解。在德国,承认、反省、铭记纳粹黑暗统治和大屠杀那段历史、决不允许悲剧重演早已成为主流社会的共识。为了让年轻一代牢记历史,德国还制定了完善的法律,通过学校历史教育,培养学生正视历史、以史为鉴的人生观。
材料三:2014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经表决通过:分别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材料四:俄罗斯总统普京接受中国记者专访时说,2015年俄中两国将以双边的形式,举行一系列庆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联合活动,我们还将继续抵制那些篡改历史、美化法西斯分子的企图。李克强总理在会见美国国务卿克里时指出,只有正视历史、以史为鉴,才能不让战争的惨痛历史重演。
——上述材料摘编自《中国日报》、中国新闻网
(1)材料一中的“1894年”在中日之间发生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结果如何?王毅部长强调“2014不是1894,”的寓意是什么?
(2)从材料二概括出,在对待二战的态度上,德国有哪些做法值得日本学习?
(3)材料三中的“国家公祭日”是为了纪念抗战期间哪一城市中被屠杀的30余万中国同胞?确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有何意义?
(4)材料四中中俄两国总理的谈话共同传递了什么主题?
(5)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当今国与国之间应如何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