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问题是国家经济发展中压倒性的问题。中央将民生问题提升为重大政治问题,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
——《贞观政要》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在改善民生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
材料二 “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孙中山《建国纲领》
(2)材料反映了孙中山对民生问题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些主张在当时为什么不能实现?
材料三 为了解决农业危机,罗斯福政府同农场主签订了大量减少耕地面积的合同,并销毁小麦、马铃薯和牛奶等农牧产品,屠杀猪、牛、羊等牲畜。
(3)材料所述内容是在什么背景下实施的?罗斯福为解决民生问题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材料四 大型纪录片《百年中国》翔实地记录了一些历史片段,反映农业生产制度的变革。
(4)材料反映了新中国农业生产制度的变革,请从表中任选一次变革进行评价。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近代前夜的痴人说梦】
材料一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必须之物,所以加恩体恤……”
请回答:
(1)乾隆给英王的信,暴露清朝皇帝的什么心理?
【近代百年的艰难寻梦】
材料二 “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偿两百兆始。”
——梁启超
材料三 李鸿章、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陈独秀、李大钊……这一个个熟悉的名字,在中国近代这段多灾多难的历史上,深深地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请回答:
(2) 材料二中的“四千年大梦之唤醒”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3)你知道材料三中的历史人物,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富强、民主的梦想进行了哪些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吗?(写出其中的一个人物和其相关的历史事件,2分)
【东方古国的梦想渐真】
材料四长夜难明易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迁,人民五亿不团圆。
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
——毛泽东《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请回答:
(4)毛主席诗词中“一唱雄鸡天下白”是什么含义?这对于实现“中国梦”有什么意义?
材料五习近平主席说,回首过去,全党同志必须牢记,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审视现在,全党同志必须牢记,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多么不容易,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展望未来,全党同志必须牢记,要把蓝图变为现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我们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请回答:
(5)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我们国家正在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建设之路?
(6)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能为实现“中国梦”做出怎样的努力?
2013年2月25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及随访的台湾各界人士时强调,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两岸和平统一,是新一届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责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秦王扫六合》
材料二“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毛泽东《沁园春·雪》
请回答:
(1)材料一所涉及到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2)材料二中秦皇最主要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材料三 电视专题片《大国的崛起》有这样一段解说词:“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遥遥相望。有人说,是华盛顿创立了美国,是林肯拯救了美国。”
请回答:
(3)你认为林肯对美国最大的贡献是什么?他用什么方式拯救了美国?
材料四 1982年1月10日,邓小平在接见来华访问的美国华人协会主席李耀基,会谈中,邓小平第一次正式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
材料六 2008年12月15日台湾《中国时报》发表社论指出,封阻了近五十年,讨论了近二十多年的两岸大三通(直接通邮、通商与通航),正式从今天开始,迈出了全新的一步。
请回答:
(4)材料四中“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含义是什么?
(5)根据材料四、五、六结合所学知识,当前实现祖国统一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6)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于国家统一谈谈你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本小题5分)
材料一
朝代 |
南方 |
北方 |
||
人口(户) |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
人口(户) |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
|
西汉 |
2470685 |
19.8% |
9985785 |
80.2% |
唐代 |
3920415 |
43.2% |
5148529 |
56.8% |
北宋 |
11224760 |
62.9% |
6624296 |
37.1% |
材料二 朝廷在故都(东京)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抵。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什么问题?
(2)从材料二看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3)南方经济发展原因是什么?(至少写出两点)
阅读下列材料(本小题10分)
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引自《贞观政要》
材料二“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引自《贞观政要》
材料三 主与魏征讨论用人时说:“为事择官,不可粗率。用一好人,别的好人都来了;用一坏人,别的坏人都跟着进来。”魏征说:“这是对的。天下未定,主要用人的才干…….天下已定,那就必须是德才兼备的人才任用。”
请回答:
(1) 材料一中的朕指的是谁?他在位时开创了什么盛世局面?
(2) 材料二体现了这位皇帝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请举一列加以说明。(2分)
(3) 从材料二可以看出,这位皇帝意识到了什么实质问题?对此他在执政当中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4) 材料三的对话,表明唐朝用人的标准是什么?对我们今天有何借鉴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 ──《走进新时代》
材料二: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春天的故事》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所唱到的让我们“当家作主站起来”、“富起来”的人物分别是谁?
(2)材料二中“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这里的“春天”寓意是什么?这一政策是在哪次会议上做出决定的?
(3)“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圈”指的是什么? “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其中被称为“一夜崛起之城”的是哪一城市?
(4)1990年党中央和国务院作出开发与开放上海哪个区的决定,成为我国对外开放扩大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