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17分)
行为艺术
春暖花开,柳绿桃红。江边上的行人三五成群,来来往往,络绎不绝,有人坐在堤坝上钓鱼,观风景。
一个着古装的九零后男青年面无表情地坐在堤坝边的柳树旁,从他手里垂下长长的麻绳,直指江面。人们观察着他,私底下也悄悄地七嘴八舌地议论着:                             
男青年还是面无表情一句话不说。
良久,旁边一个钓鱼的老大爷忍不住说道:“小伙子,学姜太公直钩钓鱼啊?还是……”
“一会儿,会有人从这里坠江,我这根绳子是用来救她的!”终于,小伙子仍然无表情,淡定地说了一句。这一句话,像老人一惊之下抖动的渔线扰出的涟漪,一圈圈地在水面扩散开去,像长了腿儿生了翅膀一样,在人群中传开了,越传越远。
“难不成你是先知?能掐会算?”老人疑惑地问道,甚至忘了有鱼正在吃他的饵!
青年注视着江面,不再理会旁边的人。
人越聚越多,仅仅一句话的故事也越传越神,真的有人开始拍照了。
突然,从山上快速奔下一个年青女子,大喊着,径直冲着江堤而来,人们怕被她的惯性冲落江中,本能地你推我搡着,在第一时间闪开了,只有男青年还面无表情地坐在那里,握紧了他手中的麻绳。
女青年在冲到江边时扶了一下他身边的柳树,还是没有站住,直落下去,一把抓住那根麻绳儿,男青年则抱紧了柳树……
人们很快醒悟过来,上得前来,七手八脚的一起帮忙把浑身湿透的女青年拉上岸来,还有好心人递过手帕、衣服……
人们围住这两个人说什么的都有了,热烈的场面甚至超过了春节晚会……
当然有人已经在第一时间离开了,他们赶着去传播这一奇闻:什么女青年意外坠湖,路人齐心搭救;什么青年古装穿越,江边钓美人;……各种版本的新闻很快地散播开去,不可遏制地蔓延到网络的各个角落
晚上,男青年更新了自已的博客:我们是搞行为艺术的,这穿越救人是我俩事先设计好的,在此特别感谢那些热心帮助我们的路人,他们让这世间变得无比的温暖。    
(选自网络) 
用自己的话概括这篇小小说的中心事件。
联系上下文,试在第二小节空白处写出周围人们两种不同的“议论”。
结合语境,简要分析文中划线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本文是一篇讽刺类的小小说,请仔细研读,思考文中男女青年和周围人们各自的“行为”艺术,探究小说的讽刺意义。
选出下面对选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   )

A.从叙述的角度看,选文主要采用了倒叙的方式,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B.小说十分注意前后照应,例如“男青年面无表情地坐在堤坝边的柳树旁”与“男青年则抱紧了柳树”就是一组典型的例子。
C.选文多次写到男青年的“面无表情”,表明他本来就是一个无动于衷与冷酷无情的人。
D.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表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与环境,暗示了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气氛。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北极燕鸥
①南极,给人印象最深的动物自然是企鹅。而在北极,令人肃然起敬的却并非北极熊,而是北极燕鸥。企鹅虽然待人亲切,憨态可掬,但看上去却有点傻气;而北极燕鸥虽然小巧玲珑,但却矫健有力,往往能给人以激情。
②北极燕鸥可以说是鸟中之王。它们在北极繁殖,但却要到南极去越冬,每年在两极之间往返一次,行程达数万千米。人类虽然是万物之灵,已经造出了非常现代化的飞机,但要在两极之间往返一次,也决非易事,因此燕鸥那种不怕艰险追求光明的精神和勇气特别值得学习。因为,它们总是在两极的夏天中度日,而两极的夏天太阳总是不落的,所以它们是地球上惟一一种永远生活在光明中的生物。不仅如此,它们还有非常顽强的生命力。1970年,有人捉到了一只腿上套环的燕鸥,结果发现,那个环是1936年套上去的。也就是说,这只北极燕鸥至少已经活了34年。由此算来,它在一生当中至少要飞行150万千米。
③北极燕鸥不仅有非凡的飞行能力,而且争强好斗,勇猛无比。虽然它们内部邻里之间经常争吵不休,大打出手,但一遇外敌入侵,则立刻抛却前嫌,一致对外。实际上,它们经常聚成成千上万只的大群,就是为了集体防御。貂和狐狸之类非常喜欢偷吃北极燕鸥的蛋和幼子,但在如此强大的阵营面前,也住往畏缩不前,望而却步,三思而后行。
④不仅这些小动物,就连北极最为强大的北极熊也怕它们三分。有人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饶有趣味、别开生面、惊心动魄、危机四伏)的场面:在一个小岛上,一头饥饿的北极熊正在试图悄悄地逼近一群北极燕鸥的聚居地。然而,它那高大的身躯过早地暴露了自己。这时,争吵中的燕鸥突然安静了下来,然后高高飞起,轮番攻击,频频向北极熊俯冲,用其坚硬的喙雨点般地向熊头啄去。北极熊虽然凶猛,却回击乏术,只有招架之功,并无还手之力,只好摇晃着脑袋,踮着屁股,鼠窜而去。
⑤燕鸥也是一种体态优美的鸟类,其长喙和双脚都是鲜红的颜色,就像是用红玉雕刻出来的。头顶是黑色的,像是戴着一顶呢绒的帽子。身体上面的羽毛是灰白色的,若从上面看下去,和大海的颜色融为一体。而身体下面的羽毛都是黑色的,海里的鱼若从下面望上去,很难发现它们的踪迹。再加上尖尖的翅膀,长长的尾翼,集中体现了大自然的巧妙雕琢和完美构思。可以说,北极燕鸥,是北极的神物!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该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


从第④段的括号里选择一个恰当的词语写在前面横线上的话,你的选择是什么?

第②段划线的文字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文中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表现燕鸥特点的句子是什么?

本文的语言特点是什么?请举例分析。

文章为思想而写
人们为什么写文章,可以有很多目的。比如,为了传递信息,传播知识,为了创造艺术,创造美感。但还有更深一层,A、就象开矿一样,是为了开采新的思想、交流新的思想。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提出散文美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描写之美,写景,状物,述事,传递信息、知识等 ,力求准确、干净。第二层是意境之美,即要写出感觉、感情、美感。第三层是哲理之美,即要写出新的思想。这种美在文学作品中有,在许多政论、哲学和科学论文甚至讲话中都可找到。只有新的思想,就有美的魅力。我们平时看报纸,读社论,听讲话,大部分时候留下的印象不深,就是因为这些文章讲话只到了传递信息、决定、指示这一层,还没有给人以新思想。而一篇文章讲话中有了新思想的火花,B、便如闪电划过夜空,你会有永久的记忆。比如“文革”十年我们已经习惯了“一切按照最高指示办”,报上无不重复着这样的话。但突然,1978年5月,《光明日报》冒出了一篇文章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提出一个很有震撼力的新思想,所以至今人们对这篇文章记忆犹新。再细想一些古文名篇所以能留传下来成为经典,除了艺术之美外,大都因为它首先说出了一种前人没有说出的新思想。C、可以说裹藏在文章中的思想,是这些文章在人们头脑里代代繁殖的种籽。当然,光有种籽的颗粒还不行,还得有茂盛的枝干花叶。所以文章还得有文采,还得有前两个层次的衬托。作为文学作品,如果三个层次都达到了便是不朽的好文。比如《岳阳楼记》,有洞庭湖景色的描写之美,有作者由此引发的意境之美。而最后又推出作者独自悟出的思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达到了一种哲理之美。这篇文章所以能流传千古,气贯百代,老实说,主要是因为这句话,这一个新思想。
人们或许会问,社会上每天文章千千万万,哪能篇篇都有新思想。是的,许多文章只是完成着传递信息、传播知识、讲述故事的任务。作为一般人,这就够了。但作为作家、思想者,这却不够;他必须使自己的文章有新的思想,要挖出别人没有表达过的思想。对这种新思想的追求就像铸炼新词新句一样,务求个性,务求最新。“语不惊人死不休”,篇无新意不出手。因为你是弄文章的“专家”,当然就与其他人的文章不同。就像跑步,一般人快点慢点都无所谓,而短跑运动员则不同,他必须跑出比别人快的成绩。因为他是专门干这个的。同理,文章中新思想才是作家生命的增长点
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的“增长点”的含义是:
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请仔细揣摩选文划横线的A、B、C三个句子,它们分别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在内容上有什么特点?具有什么作用?请选择其中一句予以解读。
答:你解读的是句,
你的解读是:①论证方法
②内容特点
③表达作用
下列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第二段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强调了有思想的文章就有美的魅力。
B.选文采用立论方式,强调了所有人写文章都要有新思想。
C.作者以《岳阳楼记》为例,进一步证明了中心论点。
D.选文论证极有分寸,结尾一段点明为文的意图。

读了全文,请你再写出一句你学过的能体现“新思想”的文言语句。

遥控
(一)一件小事
她在洗衣盆旁边来回走。他说:你怎么了,巡逻呀?
她说:我感到像下岗了那样。他说:儿子在家,你忙得跟洗衣工一样,现在,你乐得清闲呀。
电话响了,她冲出卫生间,操起听筒。是儿子。
儿子说:妈,我问你一件事儿。她说:啥事?你说。儿子说:我的内衣内裤泡在脸盆里了,要放多少洗衣粉,泡多长时间?洗几遍?
她说:你吓我一跳,以为出啥事儿,别慌。她仿佛重新“上岗”,细细地回答了儿子的疑问。她关照:往后有事,可别慌,别把小事弄得大事一样。放下电话,她耳边仍响着大学宿舍嘈杂的话音,那个背景里,儿子似乎陷入窘境。
(二)天气预报
她有个习惯,每天准时收看电视台的气象预报。现在,她调换了个频道,盯着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专看末尾的气象预报。那是一个遥远城市的气象预报——什么事都干扰不了她锁定那个时段的气象预报。
看罢,气温高了,她发愁;有雷阵雨了,她提心;气温下降了,她焦虑。甚至,还将那座遥远的城市和她所在的城市的气象比较……
自行车
周六,下午三点一刻,儿子打来电话,仍是慌里慌张不知所措的口气,说:妈,我那辆自行车丢了。
她说:在哪丢了。他说:我们一帮同学去景点游玩,自行车放在停车场,我找不到了。
她说:你锁住了吗?他说:钥匙在我兜里呢。她说:怎么会找不到呢?他说:很多自行车,有上千辆呢。她说:你摆在什么地方?想想看。他说:那么多自行车,都差不多,我看不出哪辆是我的那辆。
她说:你连自己的车子也不认识了。他说:都一样,看看都像,可钥匙开起来都不是。
她说:饿了先买面包垫垫肚子,这样吧,你等着。他说:等着干啥?你还赶过来?她说:“等着别人把自己的车子都推走了,剩下的不就是你的吗?不要急,耐心等。
五点半,她守在电话机的旁边,她期待的声音响了,她抓走听筒。儿子说:妈,找着了,你的法子真灵,剩下没几辆的时候,我的钥匙找对了车锁。
(四)钟点工
她准备烧晚饭,电话响起。她第一感觉,是儿子的电话。儿子说:妈,我明天要去植树。她说:有什么不舒服?儿子说:没有。她说:你是大学生了,碰上事儿别慌,是你一个人去?
儿子说:整个系里的同学都去。她说:去哪儿植树?儿子说:郊区的林场。她说:遮阳帽、手套有吗?儿子说:妈,植半天树呢。她说:妈离你这么远,植树的时候要当心,别铲着脚了。儿子说:妈,我我们班里,有两个同学派保姆去代替植树。她说:你已是大人了,该学会自立了,在家里,还可叫个钟点工。儿子说:妈,我们这里家政服务公司很兴旺,一个电话就行了。她说:你知道电话号码吗?儿子说:我这有电话号码。她说:你就叫一个吧。
儿子说:妈,你得拨专项经费。她说:多少?儿子说:来去的时间算上,6个小时吧。
她说:一个钟头多少?儿子说:行市价,50元一个钟头,我那张卡已透支了。她说:不是非一个星期前给你的卡里打进过一笔款吗?儿子说:我出资请过同学的保姆帮我整理寝室内务。她说:这个月你的开销比我的工资还高呢,嗳呀,我这边锅里的菜烧焦了,明天我会往卡里打钱噢。
小说以“遥控”为题目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

品读全文,请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母亲:

儿子:

结合上下文,发挥想象,把文中第二节省略号处补写完整。
于是,她

问题探究。
① 父亲这一人物仅在小说的开头出现了一次,也只说了两句话。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② 研读第四节文中划线句,想想这几句话有什么作用?


读完小说后,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对小说中的“母子”说说心里话。
对母亲说:

对儿子说:

文章采用小标题的写作方式,你认为有什么好处?(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来回答)

寒风中令人落泪的等待
曾颖
假期我回老家,听文友钟老师讲了一件他亲身经历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不久前的一个星期天,川西的冬天虽不至于冻掉鼻子耳朵,但因为盆地天色阴沉空气湿润,让人觉得更加萧瑟冰凉,心理上的主观温度比客观的环境温度低得多。
在阴冷如黑白画片的集市中,钟老师看到一个让他心情更难受的画面——三思桥边上,一个身高不足一米的孩子,浑身颤抖地蹲在桥头上,河道上的风,使他努力将原本已很小的身子蜷得更紧,但他仍没挪地方,因为只有这个风口没人来和他抢,别的背风的地方,卖菜人们早已挤成团了,他根本没实力插进去。
他可能算整个集市上最小的生意人,无论是身材还是生意的规模,一张旧报纸做成的小摊上整齐地放着四把猪鬃刷,五把土豆刮皮器和几把白色泡沫的灯草,这玩意早年点菜油灯时可以用来做灯芯,现在则只能在偏方中当药引子,最多值五角钱一把,猪鬃刷和刮皮器,市场价两元一把,整个小摊加完值不了二十元钱。
看着小孩冻得鼻涕长淌,钟老师动了恻隐之心,上前明知故问地和他谈起价钱来,他一张嘴,发出的声音却是一个低沉而沙哑的成年人,这才明白,他其实是一个侏儒,这让钟老师的同情心如火堆里浇了酒一般腾地升了起来。
可能是理睬的人并不多,侏儒对难得来搭讪的主顾很热情,甚至兜根倒底讲了他货物的来源和卖了钱的去处。他说:刷子是一元钱一把批发来的,刮皮器也是,灯草是姥姥摘的,他每天卖四五把,就能赚几元钱,买米买菜是够的,如果生意好,还会买点酒和肉……
他的语气平静而知足,反而让听者有动容落泪的感觉。钟老师觉得自己应该为他做点什么,于是从口袋中摸出五元钱来,放到摊上。
侏儒很高兴,说:你买哪样?
钟老师没打算要他的货,因为所有东西都用不上。
侏儒说:这样吧,每样拿一个,我……我没钱找你。
他的样子局促不安,好像做了什么亏心事一样。
钟老师说:好吧,就一样一个,只是我这阵去朋友家,拎着不方便,先存在这,等回来再说。
他的想法,是放下钱,来个金蝉脱壳,悄悄溜掉。
侏儒说:好吧,我等你!
钟老师只把这句话当成了平素听到过的千千万万句客套话一样,没有当回事,就去忙活自己的事情,很快忘记了这件事。
直到下午,他吃完晚饭上街去办事,路过三思桥时,那一幕画面让他震惊了:菜市所有的人都散了,那个侏儒还呆在那里,只是往风小的地方挪了几步,小摊上的东西只剩他点名要的三样,风把地上的报纸刮得有气无力地响。
天色已暗,侏儒蹲在那里啃一个烤白薯,旁边卖烤白薯的人说:别等了,人家不会来了,他肯定是想接济你的。
侏儒说:人家说要来,可能有啥事。我又不是讨口子,怎么能要人家接济呢?
他们的对话声音不大,但钟老师觉得自己耳鼓发痛。他冲上前,对侏儒说:兄弟,不好意思,我差点把这事给忘了,害得你在这等了五六个小时,对不起,对不起!
侏儒把用草绳拴好的货物交给他,艰难地起身,活动活动筋骨,说:没啥,今天生意还好,我可以买二两卤猪头喝二两酒了,肚子还真饿了。
说这话,他捡起旁边的木棒,撑着咚咚咚地走了,那木棒声,由近及远,由轻至重……
由轻至重?
是!由轻至重!
钟老师说这话时,脸色凝重。
钟老师为什么“觉得自己应该为他做点什么”?
品析下面的句子,说说这个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以及它在文中的作用。
那一幕画面让他震惊了:菜市所有的人都散了,那个侏儒还呆在那里,只是往风小的地方挪了几步,小摊上的东西只剩下他点名要的三样,风把地上的报纸刮得有气无力地响。
文中的侏儒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结合文章情节作具体说明。
文章结尾处:“钟老师说这话时,脸色凝重。”细读全文,说说钟老师凝重的脸色包含哪些丰富的情感。

酸碱食品与健康
①如果测定人体的血液,就会发现它永远是中性偏一点碱。可是人类每天吃的食品以酸味为多,碱味食品却几乎没有,为什么人体环境反而是偏碱的呢?
②柠檬等水果虽然有非常强的酸味,但是它们的酸味来自于柠檬酸。柠檬酸在人体内可以分解成为二氧化碳和水,其中的二氧化碳是酸性的,但它通过呼吸作用被送出体外,实际上并不会明显增加人体的酸度。同时,柠檬等水果富含钾、镁等金属元素,这些元素属于“成碱元素”,它们经人体代谢后,可以让身体偏向碱性。所以,酸味极强的柠檬实际上却是一种典型的“碱性食品”。
③如果分析肉类在人体内的代谢,就会发现它与柠檬的情况正好相反。肉类富含磷、硫等非金属元素。这些元素属于“成酸元素”,它们经人体代谢后形成酸根离子,从而让身体偏向酸性。所以,肉类都是“碱性食品”,尽管它们吃起来一点酸味也没有。
④总的来说,鱼、肉、海鲜、精密白面以及碳酸饮料都是酸性食品,而蔬菜、水果、海藻、薯类、豆类以及茶叶都属于碱性食品。
⑤在正常情况下,人体有能力来维持自身的酸碱平衡。体液中的碳酸盐系统具有强大的缓冲能力,蛋白质等分子也有一定酸碱调节能力,肾可以调节离子的排出比例,肺也可以调节二氧化碳的呼出量。此外,人体还有一个巨大的碱性元素备用库——那便是骨骼。如果成酸元素过多,难以靠缓冲机制来调整,身体就会从骨骼中动用钙、镁等成碱元素来中和酸性元素,维持体液正常的酸碱度。
⑥然而,人体的调节机制虽然精密而有效,却总有一个能力的限度。如果成酸元素过多,超出了人体调节的能力限度,就容易引起人体生理上的酸碱平衡失调。
⑦常见的酸碱平衡失调问题是酸性食品摄取过多。长期如此,便会过多消耗骨骼中的钙库存,引起钙的加速流失,容易发生骨质疏松、龋齿和近视。如果长期处于酸碱食品失调的状况,形成“酸性体质”,还会使人类抵抗能力降低,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
下面对本文的主要内容概括准确地一项是()

A.介绍酸性食品和碱性食品。 B.酸碱食品和身体健康的关系。
C.人体能维持自身的酸碱平衡。 D.酸性体质会导致多种疾病。

下面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吃的食品以酸味为多,可是人体的血液呈中性偏碱状态。
B.柠檬虽然很酸,但是它是碱性食品。
C.维持人体体液酸碱平衡主要靠人体的碱性元素备用库——骨骼。
D.维持身体健康不能完全靠人体自身的平衡系统。

根据文本介绍的知识,下面说法或做法正确的一项是()

A.你发现妈妈每天晚餐时都要吃一个西红柿,感到很奇怪,妈妈解释说:“因为妈妈想给自己的身体补充一些酸性食物。”
B.你发现晚餐餐桌上尽是鱼肉海鲜,奶奶解释说:“你正在长身体,一定要多吃这些食物。”
C.你因为牙疼去看病,医生诊断为龋齿,并指着你手上的一罐可乐说:“一定要少喝碳酸饮料。”
D.同学很奇怪你吃盒饭时只吃菜不吃饭,你说:“我只爱吃泰国香米煮的饭,因为那种精米特别香。”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