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不管城邦大小,人们的整个生活都是由本性和法律统治的。本性是没有秩序因人而异的,而法律却是共同一致的,对所有人都是适用的。──为什么全体公民要参加公民大会?为什么人们要立法庭?原因就是法律,人人都要服从法律,如果抛弃了法律,每个人都为所欲为,不仅政制遭到破坏,人们的生活也会降低到野蛮的水平。   
──(古希腊)《德谟斯提尼演讲集》
材料二 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戴着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吗?……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之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人。  
──《伏尔泰语录》
材料三 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单独委托一个人、几个人或多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机制,其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材料四 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而为一,法官便将握有压迫者的力量。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请回答:
(1)材料一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指出这一思想出现的政治背景。
(2)材料三表达了孟德斯鸠的政治主张,其核心思想是什么?材料四是材料三的思想主张的继续和延伸,为什么?
(3)指出材料三和材料四所表达的政治主张的积极影响,举必修1所学的史实来佐证。
(4)在自由这个问题上,材料二与材料三各侧重于什么?在提高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质量问题上,从古希腊时代到18世纪的思想家寻找了一个共同的武器,它是什么?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选修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同治)六年,命(沈葆桢)为总理船政大臣。……造船坞及机器诸厂,聘洋员日意格、德克碑为监督。月由海关拔经费五万两,期以五年告成。附设艺童学堂,预募水勇习练驾驶。事皆创立,船材来自外国,煤炭亦购诸南洋,采办尤易侵渔。葆桢坚明约束,一无瞻徇。布政使周开锡为提调,延平知府李庆霖佐局事,皆为总督所不喜,齮龁(yihe 指毁伤、倾轧)欲去之,葆桢疏争得留,藩署吏顽抗,以军法斩之,众成惊服。 ……内阁学士宋晋疏请暂停船工,诏下酌议。葆桢上疏,略谓:“自强之道,与好大喜功不同,不可以浮言摇动。且洋员合同不能废,机厂经营不可弃。不特不能即时裁撤,五年期满,亦不可停。”推论利害切至,诏嘉纳之。……先后造成兵舰二十艘,分布各海口。寻以匠徒艺成,议酌改船式,督令自造,不用洋员监督。疏陈善后事宜,并如议行。
——摘自赵尔巽《清史稿》
(1)据材料,概括沈葆桢办理船政的主要举措。(6 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沈葆桢的上述作为。(10 分)

【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造物主创造众人,并赋予每个人有占有自己合法财产、保持自己信仰、自由表达思想、平等参与政治活动、公正履行法律责任并有依法辩护自身利益之民权。我们深信每一个生活在这一时代的个体,均有上述之神圣权利。为行使这些权利,我们与国王或利益集团达成行之有效的契约以保障这些权利的忠实履行。
——卢梭《民约论》
材料二 以人民管理政事,便叫做民权。政是众人之事,集合众人之事的大力量,便叫做政权。夫民权者,谓政4668 年治上之权力完全在民,非操诸少数武人或官僚之手。民有选举官吏之权,民有罢免官吏之权,民有创制法案之权,民有复决法案之权。
——摘编自孙中山《三民主义》
(1)据上述材料,指出孙中山与卢梭关于民权认识的差异。(6 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孙中山与卢梭民权思想产生的影响。(10 分)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梭伦说: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也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而那些有钱有势的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有优势。
材料二 他的《解放法令》(1861 年3 月1 日)解放了农奴,将农奴耕种的土地在农奴和贵族地主之间重新分配。这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1)简述材料二中“土地在农奴和贵族地主之间重新分配”的举措。结合所学,分析其对俄国工业化的意义。(6 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二者在处理社会危机中所持策略的异同。(10 分)

(36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在从500 年至1500 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我们已看到,这种不发达与中国的发达比较起来,证明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起了使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中国人享有高度发展的文化、先进的工艺、大规模的商业、以功绩为基础的有效的官僚机构以及提供社会凝聚力和思想理论基础的儒家信仰。中国人很自然地认为他们的文明优于其他任何文明,并认为外国人是“野蛮人”。这种态度虽然是可理解的,但却使中国人在一个巨变的时代没有发生变化。相形之下,西欧人拿来中国的一些发明,充分发挥这些发明的潜能,并将它们用于海外扩张。这种扩张反过来又引发更多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变化。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这一模式表明,历史的发展并不像通常所说的“一事成功百事顺”,人类学家们将此称为“受到阻滞的领先的法则”。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材料二 17—18 世纪,中国古代的主要经典和儒家学说,通过传教士的介绍、研究, 在欧洲知识界和上层社会得到了流传和宣扬,成为伏尔泰等启蒙运动者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中国历史上传统的仁君统治和大一统的思想,更是主张开明君主专制的启蒙思想家反对欧洲王权所追求的社会楷模。……(启蒙思想家)霍尔巴赫说:“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将政治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国家。”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材料三 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换言之,制度必须与人事相配合。……我们若不着重本身人事,专求模仿别人制度,结果别人制度,势必追随他们的人事而变,我们也还得追随而变,那是何等的愚蠢。
——钱穆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
(1)据材料一,简述公元500 年至1500 年间中国文明优于世界文明的主要方面。(6 分)
(2)据材料一、二,指出推动欧洲“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的主要因素。并概述中国元素为上述文明的转变所做的贡献。(12 分)
(3)概括材料三的基本观点。结合19 世纪末20 世纪初资产阶级在中国移植西方制度所做的尝试及其失败的共同原因,加以说明。(10 分)
(4)据材料一,概述“受到阻滞的领先的法则”的基本含义。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为避免这一法则在今后发展中再现应遵循的基本原则。(8 分)

2003年3月20日 美国海军发射的6枚巡航导弹击中伊拉克首都的部分重要目标, 伊拉克战争正式爆发。如今,这场战争已经过去了10年,对它的反思还在继续。
材料一: 美国不顾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对伊拉克发动的这场战争,受到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反对。引人注目的是,法国和德国联手冲在反战第一线,不但在北约和欧盟内公开与美国叫板,而且还与俄罗斯联手在联合国安理会成功挫败了美英利用联合国使其对伊动武合法化的图谋。法国总统希拉克强调,如果美国在伊拉克问题上得手,世界将成为单级世界。
——新华网
材料二:西方有些学者认为,在全球化过程中,存在着波峰和波谷的交替。……认为从19世纪70年代以来至今的全球化进程中,有三个“高潮”,分别出现在1870~1914年,1950~1980年和20世纪80年代以后。而在这三个“高潮”中间,则是全球化的低潮时期,这时全球化不仅进度缓慢、停滞,而且可能发生逆转、倒退。……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全球化高潮到2000年达到顶点以后开始出现停滞迹象,发生曲折。世界出口贸易下降……世界对外直接投资额,……连续大幅下降,……贸易保护主义更加猖獗,经济全球化失去动力。
-——李琮《经济全球化的波动和前景》
材料三:布什在发动对伊战争前的一次演讲谈到推翻萨达姆政权的好处时说:“首先从一个自由的伊拉克获益的是伊拉克人民自己”;其次,“在伊拉克的成功还可以为中东和平打开新局面,并推动建立一个真正民主的巴勒斯坦国家”。
——仇朝兵《美国与伊拉克和日本的战后重建:政策、进程与问题》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国际背景。国际社会对伊战的不同反应说明了当前国际关系格局的什么特点?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促进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高潮的原因有哪些?你如何看待目前经济全球化的波折。指出材料三中布什的真实意图,请你为伊拉克当今的文化建设献计策。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