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曾国藩说:“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李文忠公全书》
材料二 战争的失败,使俄国人又一次体会到自己同欧洲强国之间的差距。知识界、工商界甚至包括一些身居要职的官员,都纷纷起来指责影响工业化进程的封建农奴制度。在社会的巨大压力下,1861年3月3日(俄历2月19日),亚历山大二世批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和“宣言”,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和一般公民权。这样,在俄罗斯施行了近五个世纪的农奴制被废除了。
继农奴制改革之后,沙皇政府又先后进行了地方机构、市政府、司法、军事等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1867年之后,俄国从农奴制社会逐步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
——《大国崛起》解说词等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俄两国改革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洋务运动和农奴制改革对变革政治体制有何差异?试分析产生这一差异的思想、经济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25年,英国人铺设了世界上第一条铁路,此后20多年里,蒸汽车头将英国人载入了一个被后人称之为“铁路狂热”的年代。从1830年开始,几乎每户英国家庭都把自己的积蓄用来购买铁路公司发放的建设债券。从1840年到1845年,英国民间一共有超过1000个铁路兴建项目被提到议事日程。1846年被认为是“铁路狂热”年代的峰顶,这一年有272个关于成立铁路公司的议案在国会被讨论,无一不是顺利过关。随着铁路股的价格上涨,越来越多的投机资金流入这个行业。到1850年,英国建成的和在建的铁路总长分别达到6000英里和1000英里,大致形成了今天的英国铁路轮廓。
-----摘编自纪双城《英国铁路狂飙历时20年》
材料二中国的铁路比世界上最早建成的一批铁路晚了约半个世纪。中国土地上出现的第一条铁路是英国资本集团采取欺骗手段擅筑的吴淞铁路(1876年通车),这条铁路经营了一年多时间,被清政府赎回、拆除了。然而,吴淞铁路这个“短命鬼”,却让国人见识了铁路这一新生事物,让国人认识了改变旧的运输方式、提高运输效率是多么必要、多么重要。五年后,在洋务派的主持下,修建了唐山至胥各庄铁路,于1881年通车,这条长约10千米的运煤铁路,给中国朝野和各省绅商带来不小影响,揭开了中国自建铁路的序幕。另一方面,列强掠夺中国铁路权益的图谋也并未因吴淞铁路的赎回、拆除而中辍,甲午战后开始了大规模掠夺中国铁路权益的行动,1896年至1903年之间,1万多千米中国的铁路权益先后落入列强之手。帝国主义瓜分中国铁路权益和利用铁路对华侵略的行径,不仅加深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侵略本质的认知,而且也不断增强了中国人民爱国护路的意识,包括官僚、绅士在内的各阶层人士纷纷要求废约并收回路权。1903年起,一场争回路权和商办铁路的高潮掀起了,清政府成立中国铁路总公司,向民间资本开放路权,全国共有15个省先后设置了铁路公司。可是,1911年清政府又突然宣布“干线国有”,企图出让路权,取得外债,结果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
------摘编自《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30,40年代英国铁路“狂飙”的原因。(8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中国晚清铁路建设的特点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对外贸易历史源远流长。公元前四五世纪,中国的丝绸已辗转来到古希腊城邦。张骞出使西域看到了转口来的中国产品:蜀布和邛竹杖。唐代的对外贸易以海上贸易为重点,海陆各国皆以进口中国丝绸产品为荣贵,制茶成为一门新兴的手工业,茶叶在边关互市中成了重要商品,奠定了以后茶叶大量出口的基础。南宋初年,外贸收入约占全国财政收入的百分之二十。宋代的出口商品中以丝绸绢帛为首位。东起日本,西至欧洲皆有宋代钱币和陶瓷的出土。制瓷技术也随着产品的出口传播到世界许多地方。明清时期曾实行“海禁”政策,严格限制商民出海贸易,由广州十三行为代表的行商垄断进出口贸易。统治者坚持朝贡贸易体系,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摘编自沈光耀《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史》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列强凭借夺得的特权,以通商口岸、租界为据点,以“协定关税”和领事裁判权为护符,加紧向中国进行经济侵略,使得清朝对外贸易发生了巨大变化。1843年至1895年,进口由18,400千两增加至171,697千两;出口也由25,460千两增加至143,293千两。进口以消费资料为主,占70℅至80℅以上;出口以农矿原料及手工业品为主,占80℅。在出口商品方面,虽仍以丝茶为主,但其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特别是茶的出口受到印度茶、锡兰茶和日本茶的竞争而大为减少。1863年,英国人赫德担任大清海关总税务司后,致力完成现代海关建制,提高关务行政效率,剔除传统上的各种陋规。随着列强的经济侵略,王韬等人提出与列强进行商战和“翼护”对外贸易商人的“利权”思想。《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先后设立外务部和商部,并陆续派遣领事分驻各国,经办对外贸易有关事务。
——摘编自廖良辉《晚清对外贸易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晚清对外贸易的主要变化及启示。
以下所提供的材料你必须认真研读,然后回答我们提供的三组不同角度的问题。
图一:鸦片战争失败后,1842年8月,耆英代表清朝和英国的代表璞鼎查在“康华利”号上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图二: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与11国签定了更加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图三: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战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图为1945年日本向中国政府投降的签字仪式。
第一组:①请你扼要叙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你认为该条约的签订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什么重要的影响?(6分)
②据图二,清政府与西方侵略者签定的不平等条约的名称是什么?对中国的社会性质产生了什么影响? (4分)
第二组:③抗日战争的胜利在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上有着重要意义。请指出抗战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5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
材料二: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有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唐太宗认为“稳便”的途径是什么?(2分)
(2)明太祖认为“稳当”的方法是什么?(2分)
(3)唐太宗与明太祖在制度设置上看法有何不同?(4分)
(4)据材料,你认为唐太宗与明太祖的看法从根本上说是否矛盾?有何共同目的?(2分)
近代中国的社会变化与历史变迁使民众的思想观念和内心世界发生了剧烈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天地开辟以来未有之奇愤,凡有心知血气,莫不冲冠发上指者,则今日之以广运万里地球中第一大国而受制于小夷也。……惟皇上振刷纪纲,一转移间耳,此无待于夷者也。至于军旅之事,船坚炮利不如夷,有进无退不如夷。
——冯桂芬(1809—1874)《制洋器议》
(1)材料一对西方的认识有什么特点?指出基于这一认识,中国社会付诸实践的表现。
材料二(20世纪初,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知识分子曾说到:)“欧风美雨咄咄逼人”,……“帝国主义何其雄,欧风美雨驰而东”;……“诸君知否,欧风美雨横渡太平洋,帝国侵略主义其势日扩张”。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2)据材料二概括当时知识分子对欧风美雨的心理状态,并分析其出现的历史背景。
材料三由于中国的社会结构是根据血缘关系向外推延的,个人不能超越血缘规范直接同国家构成关系……国民往往过于注重家庭、家族及个人的私利。……“精英在觉醒、民众在沉睡”就成了近代中国社会的真实写照。
——徐杨《传统社会心理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变革思想的制约》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民众在沉睡”的社会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初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唤醒国民所做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