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20、30年代,西方经济指导思想由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演变为运用国家权力,对经济全面加强干预。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20世纪20、30年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演变?
(2)“二战”后,这一思想为什么受到西方国家的广泛信奉,到了20世纪70年代为什么又开始遭到人们的怀疑?
(3)结合这种现象谈谈你的认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0年以后,随着科技的巨大进步,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特别是重工业的兴起,使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要求的资本也就越来越多,于是股份公司这种早已出现的集资经营方式开始得到广泛发展……此外,资本主义的激烈竞争也加速了大资本吞噬小资本的进程……1873年的经济危机使许多中小企业破产,进一步推动了生产的集中。
——摘自《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20世纪初,美国和德国的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4.8%、4.2%,而英国和法国分别为1.4%和3.3%……列宁进一步揭示了垄断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和经济技术停滞的趋势……正如马克思指出:“一个资本家打倒许多资本家……随着那些掠夺和垄断这一转化过程的全部利益的资本巨头的不断减少……资本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
——摘编自《马克思主义垄断理论及其评价》
材料三事实上,自1890年美国颁布第一部现代反垄断法——《谢尔曼反托拉斯法》以来的115年间,无论是市场经济发达国家还是许多发展中国家都相继制定了名称不尽相同的反垄断法,如《反限制竞争法》、《限制性商业行为法》、《竞争法》、《公平交易法》等。可以说,世界范围内反垄断法体系已经建立并臻于成熟。但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企业并购浪潮风起云涌,强弱并购为强强并购所替代、国内并购发展为跨国并购,并购案值屡被刷新、垄断程度再攀新高。
——摘自《当代美国控制企业并购法律的发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下半期垄断组织产生的主要原因。
(2)综合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关于“垄断”的观点(要求:任选材料中一种观点加以评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美国革命胜利后,绝大多数城市政府实行市长议会制。这种体制下,市长、议会议员以及一些重要官吏均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市长是法定的行政首脑,可以经议会同意任命部分市政官员。议会是立法机构,但通常有一定的财政权。各专门局负责具体行政管理,局长多数为民选,少数由州长和市长任命,工作上独立于市长和议会之外,直接向选民或州主管部门负责。美国历史上把这种议会相对强大,市长相对弱小,各部门相对独立的市长议会制称为弱市长制。……到19 世纪中期, 面对城市问题的增多和城市政府职能的扩大,弱市长制开始暴露出它本身固有的缺点以及与现实的脱节。首先,由于市长、议会、独立的局各自为政,权责不清,极易造成相互扯皮、推诿的局面,各部门之间经常发生内耗和冲突。其次,市长受到议会及其它方面过多的牵制,使整个政府缺乏统一的指挥和协调一致的步伐。因此。面对城市的突发事件。政府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束手无策。
总之, 19 世纪下半期, …… 一场从体制入手提高市政管理效率的改革势在必行了。
——邢佳佳《城市化与美国市政体制改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美国弱市长制的特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后期美国市政管理改革的原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以诗证史”“诗史互证”是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方法。
材料陆游在《饭罢戏作》中写道:“南市沽浊醪,浮蚁甘不坏。东门买彘骨,醯酱点橙薤。蒸鸡最知名,美不数鱼蟹。轮困犀浦芋,磊落新都菜。”太和楼是北宋仁宗年间临安的著名酒楼,无名氏在《题大放送和楼壁》中写道:“太和酒楼三百间……千夫承糟万夫瓮……席分珠履三千客,后列金钗十二行。一座行觞歌一曲,楼东声断楼西续。就中茜袖拥红牙,春葱不露人如玉。”
——《宋诗纪事》卷96
根据以上诗歌材料,提炼诗歌所反映出的南宋社会经济状况的特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予以论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描述中国在冷战中的“随机应变”时说:“(20世纪)50年代,中国将自己确定为苏联的一个盟友。然后:在中苏分裂后,他把自己看做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第三世界的领袖,这使他付出了高昂代价,而获利却甚少。在尼克松政府做出政策调整后,中国开始寻求在两个超级大国的均势游戏中充当第三方,70年代当美国似乎微弱之时,他与美国结成了联盟,然后在80年代当美国军事力量增强,而苏联经济上衰弱并陷入阿富汗战争时,它转向与美苏保持等距离。然而,随着超级大国竞争的结束,‘中国牌’变得毫无价值,中国又一次被迫重新确定自己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它确立了两个目标:成为中华文化的倡导者,即吸引其他所有华人社会的文明核心国家以及恢复他在19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
评价材料中亨廷顿关于中国在冷战中外交政策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观点展开评论;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对外贸易历史源远流长。公元前四五世纪,中国的丝绸已辗转来到古希腊城邦。张骞出使西域看到了转口来的中国产品:蜀布和邛竹杖。唐代的对外贸易以海上贸易为重点,海陆各国皆以进口中国丝绸产品为荣贵,制茶成为一门新兴的手工业,茶叶在边关互市中成了重要商品,奠定了以后茶叶大量出口的基础。南宋初年,外贸收入约占全国财政收入的百分之二十。宋代的出口商品中以丝绸绢帛为首位。东起日本,西至欧洲皆有宋代钱币和陶瓷的出土。制瓷技术也随着产品的出口传播到世界许多地方。明清时期曾实行“海禁”政策,严格限制商民出海贸易,由广州十三行为代表的行商垄断进出口贸易。统治者坚持朝贡贸易体系,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摘编自沈光耀《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史》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列强凭借夺得的特权,以通商口岸、租界为据点,以“协定关税”和领事裁判权为护符,加紧向中国进行经济侵略,使得清朝对外贸易发生了巨大变化。1843年至1895年,进口由18,400千两增加至171,697千两;出口也由25,460千两增加至143,293千两。进口以消费资料为主,占70℅至80℅以上;出口以农矿原料及手工业品为主,占80℅。在出口商品方面,虽仍以丝茶为主,但其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特别是茶的出口受到印度茶、锡兰茶和日本茶的竞争而大为减少。1863年,英国人赫德担任大清海关总税务司后,致力完成现代海关建制,提高关务行政效率,剔除传统上的各种陋规。随着列强的经济侵略,王韬等人提出与列强进行商战和“翼护”对外贸易商人的“利权”思想。《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先后设立外务部和商部,并陆续派遣领事分驻各国,经办对外贸易有关事务。
----摘编自廖良辉《晚清对外贸易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晚清对外贸易的主要变化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