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克伦威尔的主要活动
军事 |
领导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击溃王军;远征爱尔兰和苏格兰 |
政治 |
处死国王,建共和国;任护国主,实行军事独裁统治 改善法律,有序行政 |
外交 |
颁布《航海条例》;进行英荷战争; |
文化 |
扶持文教;宗教信仰自由 |
经济 |
积极发展工商业 |
材料二:凡外国商品输入英国,或英国商品输出到外国,只许用英国船装载或用输入国或输出国的船只装运,否则一律禁止输入英国。
——《航海条例》
(1)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克伦威尔提出《航海条例》的主要目的。针对该条例哪一国家作出的反应最为强烈?两国斗争的最终结果如何?
(2)克伦威尔就任护国公后,其政权性质是什么?克伦威尔采取的统治形式从本质上说明了什么?
材料三:“在我们的时代,许多人怀着巨大的敬意回忆起克伦威尔,他是一个虔诚的为了国家的自由而奋斗的战士。”
————纳萨尔尼·克鲁奇的《克伦威尔的历史》
(3)材料一中的哪些史实可以说明材料三的观点?
材料四:虽然,天下人云者,常人居其千百,而非常人不得其一,以常人而论非常人,乌见其可?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语日:“盖棺论定。”吾见有盖棺后数十年、数百年而论犹未定者矣。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论人者将乌从而鉴之?
————梁启超《李鸿章传》
(4)材料四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并说明影响人们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因素有哪些?
阅读下列图示,然后回答问题:
请回答:
(1)图一反映了什么政治制度?创立于什么朝代?
(2)图二政治制度的具体名称叫什么?它的确立对古代政治发展有何积极作用?
(3)图三与前两幅图示的区别在哪里?图四机构的设立说明什么问题?
(4)上述材料反映了这个制度的演变趋势是什么? 如何评价这一制度?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魏源在《海国图志·叙》中指出:“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二1898年,张之洞发表《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材料四李大钊指出:俄国(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他号召人民向俄国学习。
——以上材料摘自《中国近代史》上
请回答:
⑴材料一反映了作者什么进步思想?
⑵材料二中“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反映了近代哪一派的观点?
⑶材料三较之材料一、二,其内容进步在哪里?
⑷材料四与材料三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有什么重大影响?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指出:“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这种感觉,从鸦片战争后渐渐发动……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所以……开始在社会上运动。……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⑴中国“在器物上感觉不足”的背景是什么?采取了什么措施?
⑵在“从器物上感觉不足”、“从制度上感觉不足”、“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的三类人当中,材料的作者应属于哪一类?材料中所说的“在社会上运动”具体指的是什么事件?
⑶“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的代表人物掀起了一场新文化运动,其开始标志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汝之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显示)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孔子家语•观思》
材料二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妇女怀孕后入公立政府组建的“人本院”赡养,实施胎教,婴儿出世后一律由公立的“育婴院”、“慈幼院”抚养;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人如果患病或因工作受伤致残,可以进入社会举办的“医疾院”,得到精心高超的治疗;人到了晚年,则可进入社会举办的“养老院”、“恤贫院”,受到“公恤”。
——据康有为《大同书》整理
材料三 “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摘自1924年孙中山的《国民政府建国大纲》
回答有关问题:
⑴实施救济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并分析评价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要观点。
⑵根据材料二,与孔子相比,康有为的社会福利主张有何特点?并指出其思想来源。
⑶根据材料三,指出孙中山的民生主张又有何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李贽
材料二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黄宗羲
材料三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世之君子必曰,“有公而无私”,此后代之美言,非先王之圣训。——顾炎武
请回答:
⑴据材料归纳李贽、黄宗羲、顾炎武三位思想家对人性认识的共同点。
⑵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上述认识产生的社会根源。
⑶指出上述认识给我国经济思想带来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