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中央集权制的 帝国;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它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图2、图3分别在1858年4月、1860年12月、1900年7月登载于英国著名漫画杂志Punch。
材料二 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于条约期满而至……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承认赔还之责,不变更其条件……凡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各国个人种种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
——孙中山《对外宣言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英国媒体对中国的看法及其成因,并指出爆发辛亥革命的外部原因。
(2)有评论认为辛亥革命在耸立起彪炳千秋的丰碑的同时,也留下了启迪后人的明鉴。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不足及其原因
中国正加速勾绘“文化兴国”战略蓝图,是今年两会的一个重要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国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启蒙运动一般被公认为纯粹的基督教文明的产物,没有利用过也无须利用任何来自其他文明的精神资源。按此逻辑,启蒙运动所构想出的包括现代民主政治在内的全部现代性,乃至建筑在启蒙原则基础之上的整个现代文明,也都被看成了纯粹的西方性和西方文明。
——摘编自马克思《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近代中外文化的交流,是走着一条与古代迥然不同的道路。面对着与枪炮特权一齐涌进国门的西方文化,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有识之士,是继承了古代中国对外开放的优良传统,怀抱图强雪耻之心,自觉地走上了融合中西文化之路。他们是近代中外文化交流的推动者与铺路者。而掌握重权的满清统治者,则为了维持其原有的统治秩序,故步自封不思进取,在屡遭外力冲击和内部抗争后,才逐渐开启了对外正常交流之门。他们是近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禁阻者与设障者。
——《浅谈近代中外文化交流》
(1)17世纪的中国和18世纪的法国都产生了启蒙思想,其共同的原因是什么?中外启蒙思想最主要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2)依据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的观点,并结合已学知识指出其依据。
(3)根据材料二,分析近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及其成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外文化交流的成果。
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有一座标志性建筑——华盛顿纪念塔。塔壁镶嵌着铸文石刻计190方,取自世界各地,皆为歌颂华盛顿之词语。其中,一方刻石为汉字所书,镶嵌在纪念碑第十级墙壁上,碑文如下:
“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骎骎乎三代之遗意。其治国崇让善俗,不尚武功,亦迥与诸国异。余尝见其画像,气貌雄毅绝伦,呜呼,可不谓人杰矣哉!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碑文摘自清代道光年间福建巡抚徐继畬所著的《瀛寰志略》)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徐继畬对华盛顿的评论。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徐继畬对华盛顿的评论在当时有怎样的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国成立后,各种政治势力和利益集团,纷纷结党,一时政党林立,民国政党政治大张旗鼓地开幕了,以后不断演化。
—— 韦庆远、柏华《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在宋教仁主持下,1912年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并积极为国民党成为国会第一大党而不断努力。……1913年3月20日,当踌躇满志的宋教仁准备赴京组阁时,在上海车站饮弹身亡。……宋教仁遇刺,标志着政党政治的破产。……革命党人过早的把精力和热情投入到民主建设上来,对军队主张“分别遣留”。与之相反,袁世凯却在不断增强北洋军的实力,这一差距在“宋案”后的二次革命中显现出来——革命党人的军队在北洋军的镇压下迅速败北。……孙中山就说:“国之兴衰治乱,观其民而知焉。以无良民质则无良政治,无良政治则无良国。”……从党纲上看,国民党较之同盟会,在革命精神和斗争精神方面,都大为减色;从组织路线上看。宋教仁从扩张势力出发,以“新旧合作”、“朝野合作”相号召,把大批官僚政客、立宪党人拉入党内,使得存在着“龙鱼杂处,真伪不分”的成分问题。
(1)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政党政治兴起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政党政治破产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9年,(日本)文部省颁布了《教育大旨》,阐明了明治政府的教育工作指导思想。《教育大旨》中说:“维新伊始,先破陋习,持广求知识于世界之卓见,一时取西洋之长,虽奏耳目一新之效,其流弊为轻仁义忠孝,徒以洋风是竟,恐终将招至不明君臣父子之大义亦不可测。就菲我邦教学之本意也。是故自今而后,应基于祖宗训典,专一阐明仁义忠孝,道德之学主述孔子。”
材料二(日本)《教育令》经1880年修改后规定,从小学起要实行“尊皇爱国”的思想教育。……1890年,日本天皇亲自颁发了《教育敕语》,其中心思想是宣扬“大和魂”,要求臣民忠于天皇而无二心。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治政府的教育工作指导思想。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治政府教育改革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二天,苏联就承认了新中国,接着,中苏两国在1950年2月14日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一时期,中苏友好合作关系全面发展。……苏联帮助中国建设了156个大型工业项目,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
材料二上世纪50年代末,中苏意识形态的分歧和国家间的矛盾开始显露。……最终导致同盟关系的破裂,两国走上了对抗的道路。这一时期,两国在政治上隔绝,在军事上对立。苏联在中苏边界加强军事部署,陈兵百万,部署的导弹占苏联全部导弹的1/3,总共耗资达2000多亿美元。中国也加强了边境防御,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两国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合作中断,贸易额急剧下降。
材料三上世纪70年代末,尤其是80年代初……两国都有改变彼此隔绝、对抗的不正常状况的愿望。……1989年5月,邓小平和戈尔巴乔夫在北京举行了“结束过去,开辟未来”的历史性会晤,实现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两国关系重新回到正常的轨道。
材料四 1991年12月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作为苏联法律继承者,接受了中苏关系正常化的成果……此后,中俄关系平稳发展。……在事关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的问题上,双方相互支持。俄罗斯作出了反对台湾独立的“五不“承诺……,中国支持俄罗斯在车臣问题上的立场。在推动世界多极化、反对单边主义、维护全球战略平衡与稳定等问题上,两国立场相同或接近。在反恐、人权、伊拉克战后重建和朝核问题上,两国密切协作。两国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密切配合,推动了该组织的健全和发展。近五年来,两国经贸关系不断发展。2003年,双边贸易额已达到157亿美元,2004年可望达到200亿美元。
(1)据材料一,归纳建国初期中苏关系的主要特点,分析这一时期中苏关系发展的意义。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中苏关系恶化的消极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20世纪80年代中苏关系正常化的背景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时期中俄关系发展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