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一文,完成后面问题。(共11分)
原来姹紫嫣红①开遍
——关于年货的记忆
迟子建
我对年货的记忆,是从腊月宰猪开始的。
三四十年前,大兴安岭山林小镇的人家,没有不养猪的。一般的人家是春天抓猪仔,喂上一年,不管它长多大,进了腊月门,猪就挨宰了。大卸八块之后,家家会敞开肚子吃顿肉,然后把余下的作为年货,存在仓房的大木箱里。怕它风干了味道不好,人们在储肉箱里撒上雪。大兴安岭不趁别的,就趁雪花,你想撒多少就撒多少。
在置办年货上,家中的每个人都会行动起来,各司其职。主妇们要去供销社扯来一块块布,求裁缝裁剪了,踏着缝纫机给一家人做新衣。腊月里猪的嚎叫,总是和着缝纫机的哒哒声。缝纫机上的活儿忙完了,她们还得蒸各色年干粮,馒头,豆包,糖三角,菜包等等。馒头这时成了爱美的小姑娘,女人们会用筷子蘸着印泥,在正中央给它点上一枚圆圆的红点,那是馒头的眉心吧。除了这些,她们还要做油炸江米条和蕉叶子,作为春节的小点心。
那些平素淘气惯了的男孩子,这时候也得规规矩矩地忙年。他们负责买鞭炮,买回后放到热炕上,让它干燥着,这样燃放起来更响亮。他们得拿起斧头,劈一堆细细的松木袢子②,让除夕夜的灶火旺旺的!他们还要帮着大人竖灯笼杆,买来彩纸糊灯笼。不过在我们家,糊灯笼是我的事情。我给圆圆的宫灯糊上一圈红纸后,会用金黄的皱纹纸,为它铰上飘逸的穗子,粘在灯座上,让灯长出金胡子!
那时还没有印刷的春联,作为校长的父亲,因毛笔字写得好,腊月里就有很多人家求他写春联和福字。人们送来红纸,我帮着裁纸,父亲挥毫。写好一幅,待墨迹干了,就把它卷起放到一边,写另外一家的。
小年前后,我会和邻居的女孩子搭伴,进城买年画。好像女孩子天生就是为年画生的,该由我们置办。小镇离城里十几里路,腊月天通常都在零下三四十度,我们穿得厚厚的,可走到中途,手脚还是被冻麻了。我们知道生冻疮的滋味不好受,于是就奔跑。跑得快,血脉流通得就快,身上就不那么冷了。我们跑在雪地的时候,麻雀在灰白的天上也跑,也不知它们是否也去购置年画。天上的年画,该是西边天绚丽的晚霞吧!进了城里的新华书店,我们要仔细打量那一幅幅悬挂的年画,记住它们的标号,按大人的意愿来买。母亲喜欢画面中有鲤鱼元宝的,有麒麟凤凰的,有鸳鸯蝴蝶的,有寿桃花卉的。而父亲喜欢古典人物图画的,像《红楼梦》《水浒传》故事的年画。母亲在家说了算,所以我买的年画,以她的审美为主,父亲的为辅。这样的年画铺展开来,就是一个理想国。
买完年画,我们会去百货商店,给自己选择头绫子③,发卡,袜子,假领子,再买上几包红蜡烛和两副扑克牌。那时我们小镇还没通电,蜡烛是家里的灯神。任务完成,我们奔向百货商店对面的人民饭店,一人买一根麻花,站着吃完,趁着天亮,赶紧回返。冬天天黑得早,下午三点多,太阳就落山了。想在天黑前到家,就要紧着走。我们嘴里呼出的热气,与冷空气交融,睫毛、眉毛和刘海染上了霜雪,生生被寒风吹打成老太婆了!不过等进了家门,烤过火,身上挂着的霜雪化了,我们的朝气又回来了!
如今,我快五十岁了,但我依然会千里迢迢,每年赶回大兴安岭过年。我们早已从山镇迁到小城,灯笼、春联都是买现成的,再不用动手制作了。我们早就享用上了电,也不用备下蜡烛了。至于贴在墙上的年画,它已成为昨日风景,难再寻觅其灿烂的容颜了。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便利,越来越实际,可也越来越没有滋味,越来越缺乏品质!
三四十年前的年,一去不复返了!在我对年货的回忆中,《牡丹亭》中那句最著名的唱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残垣④!”,不止一次在我心中鸣响。好在繁华落尽,我心存余香,光影消逝,仍有一脉烛火在记忆中跳荡,让我依然能在每年的这个时刻,在极寒之地,幻想春天!
(选自《2013中国最佳散文》,文字有删改)
①姹紫嫣红:形容各种颜色的花卉艳丽、好看。 ②袢子:方言。指大块的劈柴。
③绫子:指像缎子而比缎子薄的丝织品。 ④断井残垣:形容建筑等残破的景象。 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关于年货的记忆”回忆了哪些内容?
第六段里,对进城路途中气候的描写和父母年画偏好的说明很突出,请选择其中你感受较深的一项,结合上下文说说其作用。
无论文章标题还是结尾,作者都引用了明代剧作家汤显祖代表作《牡丹亭》中的唱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残垣!”来表达心中对三四十年前年货记忆的情感。请根据文章蕴含的这种情感,结合实际生活,谈谈你对此的认识。(不超过100字,5分)
(一)课内语段阅读
①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②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③“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④“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⑤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⑥“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⑦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⑧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⑨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选自《走一步,再走一步》).从“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一句话,我们可以读出文中的“我”在暮色临近时的心情,这正如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文中“我”的两次哭泣,心理状态是不一样的,第一次“哭着”是,第二次“啜泣”是。
.这个文段选自《走一步,再走一步》,我们知道,记叙文写作时,文中经常有段落详细描写以呼应文章的标题,你认为文中①~⑨中哪一段具体照应文章的标题?为什么是这一段?
.阅读第⑨段,想想“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指的是什么?
(二)水葫芦喊冤
我伫立在清澈的湖水中,静静绽放着美丽的蓝色花朵,典雅而娇羞。我叫凤眼莲,zǔ jí南美洲,是著名的水生观赏植物。我不但中看,而且还很中用呢!由于我可以生产出大量的饲料,特别是我独具的净化水质的才能,使我在家乡备受qīng lài。家乡的人们都夸我“才貌双全”。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看中我的这种才能,一股脑儿地赶来,想方设法请我去帮助他们改善水环境。说实话,谁愿意背井离乡啊?可是一看到他们那期盼的眼神,谁又能忍心拒绝呢?于是,我和我的兄弟姐妹们被带往世界各地,我就是20世纪30年代,怀着一腔清洁水质、造福民众的责任感,不远万里,来到中国。
刚来时,我可真没gū fù中国人民的期望,不但治理了不少遭受污染的河道,而且作为饲料,为中国的养殖业立下了大大的功劳。因此,我被作为观赏和净化水质的植物而推广到中国各地,大家都亲切地叫我“水葫芦”。
然而,随着我们在中国各地放手的工作,我们的噩梦也随之而来了。“珠江水系告急,太湖水系告急!”“绞杀异己,阻塞河道,泛滥成灾!”“危害中国生态环境的大毒草,破坏滇池风光的冷面杀手!”一夜之间,英雄变狗熊。整治水葫芦的战役在各地纷纷打响,我成了人人得而诛之的恶魔杀手。
我承认,由于我的过度繁殖,确实造成了淤塞水道、河湖,导致其它水生植物死亡的现象。但这并不是我的本意,只是因为我实在无法控制自身的特质。
我的身体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特质:我有两种繁殖本领。只要条件合适,我就可以依靠匍匐枝和母枝分离的方式进行无性繁殖,使植株数量在5天内增加一倍;也可以通过开花结果产生种子的方式进行有性生殖,一朵花大约能结300粒种子,沉积在水下的种子可以存活5年∽10年。我身体的这种物质使我的生命力显得特别旺盛,这是我的祖先为了适应环境练就的生存本领,因为在我的家乡南美洲,我们要面对200多种天敌的追杀。可在中国,我们的天敌却少得可怜,于是就造成了我们所到之处无可匹敌的局面。
但这能怪我们吗?我的特质是与生俱来的,又不是到中国以后才形成的。是你们请我来之前,自己没有对我进行充分的了解,没有做好调查研究。现在出了问题就全推到我头上。我不服!我冤!请读者朋友们给我评评理吧!.看拼音写汉字;给划线字注音。(1´X6=6分)
⑴zǔ jí()⑵备受qīng lài()⑶gū fù()
⑷淤塞()⑸滇池()⑹无可匹敌().本文是一篇介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文,从文章题目和文章风格看,属于______________性的说明文。(1´X2=2分)
.“水葫芦”原名叫_______________,原产于__________,具有_____________价值和_____________的功能,还可以产生大量的饲料和肥料。(1´X4=4分)
.原本引进并大量推广种植,中看又中用的“水葫芦”,为什么成了“人人得而诛之”的“恶魔杀手”?
.造成“水葫芦”泛滥成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第二段末的“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这一句子我们似曾相识,它是________写的《 》一文中的句子。(1´X2=2分)
.“一朵花大约能结300粒种子”一句中的“大约”能否去掉,为什么?(1´X2=2分)
.“但这能怪我们吗?”如果改为“这不能怪我们”,从语气上有无不同?用哪一个更好?
.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你有没有发现,在你生活的乡村、社区等地,发生过盲目引进技术设备或植物品种等情况?你对此有什么样的看法和改进建议?
别踩疼了雪(朱成玉)
(1)我和女儿在焦急地等待着一场雪的降临。
(2)雪,只在女儿的童话和梦境里飘过。我一直这样认为:没有触摸过雪花的女孩,永远做不了高贵的公主。我领她到雪的故乡来,就是要让她看看雪是怎样把人间装扮成宫殿,把人装扮成天使的。
(3)带女儿来北方,就是为了让她看雪。因为我无法为她描述雪的样子,而她是那么渴望看到它。
(4)雪开始零星地飘起来,我和女儿激动得手舞足蹈!
(5)它多美啊,轻盈、飘逸、纯洁,让人爱不释手。
(6)女儿伸开手掌,发现,我们的手掌虽可以接住雪花,但雪花却无法随我们的爱意时间停留。它只亭亭玉立了那么—会儿,转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7)但女儿并没有收拢她的手掌,她依然执著地jī zǎn着手中的白色花瓣。雪渐渐大了些,女儿小心翼翼地捧着她的雪花,她说把她带回去,在妈妈的坟墓旁边堆一个大大的雪人。
(8)女儿的话触动了我。原来,女儿一直嚷嚷着要来北方看雪,真正的目的还是为了她的妈妈。
(9)我不忍提醒她,我们永远也无法将雪花运到南方去。我总是提醒自己:孩子的心是最纯洁的一片雪地,在他们心灵上经过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再小心,不要弄脏了孩子的世界,不要踩疼了他们的梦想。
(10)女儿没有见过她的妈妈,在她出生的那一刻,她的妈妈便因为难产离开了我们。仿佛一切都有预感一样,在妻子的日记里,我看到了她写给自己未出生的孩子的信。她说:即使有一天她离开了人世,她的魂魄依然围绕在孩子的身边,春天她就是早上第一缕吻着孩子脸颊的阳光,夏天她就是那大树底下的阴凉,秋天她就会变成一朵朵云彩,冬天的时候她就会变成雪花……
(11)每当女儿问我她的妈妈在哪里的时候,我就会对她说,你妈妈离开这个世界了,但她爱我们。春天的晨光,夏天的绿阴,秋天的云朵,冬天的雪花,这些都是你妈妈变的,她一刻都没有离开我们。女儿记住了我的话。在春天,总是太阳刚一露头就醒了,她说妈妈在唤她起床呢;夏天,她总是习惯把书桌搬到那棵大树底下去做作业;在秋天,她总是趴在窗台上,托sāi凝望天上的云。我知道,她那颗小小的心在用她自己的方式怀念着母亲。
(12)可在冬天的时候她找不到与母亲的联系了,因为南方没有雪。
(13)这就是她要来北方看雪的原因啊!
(14)雪花在天空舞蹈!
(15)天空阴暗得仿佛是大地,大地晶莹得仿佛是天空。
(16)夜晚再黑,也压不过雪的白。
(17)第二天清晨,女儿轻轻推开门,小心翼翼地踩出了一行小脚印。她对我说:“爸爸,顺着我的脚印走,别踩疼了雪。”
(18)那一刻,我看到的世界全都是洁白的,包括人的心灵。.根据拼音写汉字。(2´X2=4分)
⑴jī zǎn()⑵托sāi().阅读全文,说出女儿要来北方看雪的原因。(2分)
.第⑦段加横线的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3分)
.品味语言(8分)
(1)揣摩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①孩子的心灵是最纯洁的一片雪地,在他们心灵上经过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小心,不要弄脏了孩子的世界,不要踩疼了他们的梦想。
②爸爸,顺着我的脚印走,别踩疼了雪。
(2)第(16)段划线的句子,有什么深刻含义?.联系全文,说说“雪”在文中有什么象征意义?
.文中第(10)段有妈妈写给女儿的一封信。在“5·12’’汶川大地震中,也有一位母亲给孩子留下了短信。这位母亲双膝跪地、双手撑地,用脊梁为她三四个月大的孩子挡住了垮塌的房屋。在离世前她用手机给孩子留下短信:“亲爱的宝贝,如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读了这两位母亲的信,你有什么感受?请联系实际作答。(50字左右)(4分)
(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8~22题。(21分)
初见昙花
平常的日子里,一朵昙花的开放,也能在漠漠的心田上种植出满畦的喜悦。这日正是秋分,夜晚有弦月,光芒的确如水,雾是不见的,那朵昙花拳拳地吊在有些嶙峋的枝柯上,月下看去,似乎是亘古里伸出的一支唢呐,伶仃地吹着关于生命、关于风华、关于梦想的曲子,低回中有昂扬的韵味,一如它的花期,虽然短暂却美得极致。
这是我平生第一次看见昙花。
其实这盆昙花放在家中的阳台上已有五度春秋了,每年秋来它们只是报以缄默,即使偶尔绽放几点花苞,却像心急的旅人,等不及到达辉煌的顶点,便沉埋在晨风夕露里了。昙花所予我们的,除却疯长的枝桠外,就只有劳而无获的失望和久等不至的焦灼与无奈了。有时甚至怀疑它并非昙花,如果是昙花,哪怕真如成语所形容的那样,的确只有刹那间的芬芳,五年的浇灌也该有望收取一掬回报了吧?
这一刻今日终于来临。我家人都为此隐约的激动。
我决心等待昙花那既著名又古典,同时颇为凄美的一现。
晚上九时左右,昙花原先握紧的拳头松动了,白而薄的几层花瓣犹如伫立风中的妇人的罗裙,于重叠中见飘逸,以一种相当婉约的姿态迎接着这一生一世初次窥见的万象世界。凉沁的秋风中,昙花没能印下它袅娜的身影,否则对影起舞,生命的阵营岂不又多一份生机?
我细心而又专注地立于花旁,希冀有更多的惊喜从精密纤细的蕊丝中沁出,然昙花按捺着,似乎在冷眼旁观这个躁动不安的世界,始终不肯接纳我由衷的祈盼。无奈中只好离它而去,在一圈比月色更为明亮、更为温暖的灯光下寻觅另一种人生意味。
约莫十时许,再一次披衣到阳台。这时风更大了,花香浮动中月色泼了我湿湿一身。汽笛里秋虫谦卑地咕哝着,像是在暗笑我痴。我痴么,昙花?昙花无语,唯有洞开的口宛若婴儿的笑靥,汨汩流淌出纯洁的欢乐。我竟想起同是成语中人的燕子,想它为梁柱上新画的那抹朱红所陶醉,竟然不知将换巢于火!
这就是昙花的命运么?
我用手轻轻抚着昙花那玉色的花瓣,企图挽住它稍纵即逝的芳华。然昙花继续一点一点地张大它笑唇的弧度,坚定而又乐观。或许昙花是有知有识的,正因如此,所以才能无惧、无悔、无怨。因为它相信那一刻的绚烂足以诠释生命的全部意义,短暂又何妨呢?昙花之为昙花,难道不正因了这种对于生命的豁然与达观吗?
由于目睹了昙花追求美丽的过程,枯萎的结局已无关紧要。自此起以后,昙花在我心中,将与伤感无缘。我想它是朵无忧的花,一生充实而丰盈,如同流星,在最短的时间里,灿烂过别人漫长的一生。这难道不是一种可羡可慕的幸福与机缘么?.“我决心等待昙花那既著名又古典,同时颇为凄美的一现。”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联系文章内容,简要回答。
.结合语境,简要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那朵昙花拳拳地吊在有些嶙峋的枝柯上,月下看去,似乎是亘古里伸出的一支唢呐,伶仃地吹着关于生命、关于风华、关于梦想的曲子。
(2)汽笛里秋虫谦卑地咕哝着,像是在暗笑我痴。.结尾说“我想它是朵无忧的花”,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请结合全文分析。
.请结合文意,联系自己,谈谈你对文中“昙花精神”的理解。(不少于两点,5分)
(四)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5~17题。(9分)
学知识与学做人
①当今社会,知识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知识的价值也被越“炒”越“高”,“学知识”确实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而“学做人”却往往被人们忽略,似乎它是件无足轻重的事。其实不然,“学知识”与“学做人”是紧密相联的,两者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②首先,“学做人”是“学知识”的前提与基础。当你还是一个幼童的时候,你已经从父母的潜移默化或幼儿园老师的启蒙中开始学做人了。上了小学,在各种课本中,你会发现一本《思想品德》课本,这正是在为你今后的道路做铺垫,让你懂得更多做人的道理。
③其次,“学知识”是“学做人”的进一步发展。当你知道要尊敬老师,要诚实……之后,你会感到不满足,这时知识填补了这个空白。你便开始了“学知识”的漫长历程。这个过程使你充实,令你更加聪明。但你应该知道,光有知识,不会做人,是无法立于当今社会的。
④由此,可以引出第三点“学做人”与“学知识”相辅相成,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在“学做人”的同时需要“学知识”,在“学知识”中也别忘了“学做人”。(光)会做人,没有知识不是“完人”;而光有知识,不会做人,同样也不是“完人”。厚此薄彼是不明智的。看看我们的同龄人,不少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现阶段的问题还不是很多,但将来碰壁之时是不会少的。反之,你将受益匪浅。“学知识”与“学做人”就如同你的左右臂膀,断了哪个都是残废。
⑤说了这么多,无非是想让你既重视“左臂”也重视“右臂”,好好地保护这左右“臂膀”吧,它们会伴随着你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顺利地走下去。.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为第③段的观点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摘出你认为最有哲理的一句话,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