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甲、乙两则古文,回答后面问题(共11分)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解释加点的字词。
无与为乐者                        ②不蔓不                              
③亭亭净                            ④相与步于中庭                            
翻译下面的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语段【乙】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体会它的妙处。
请比较以上两篇选文。甲文运用了                      的表现手法,寄寓了周敦颐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乙文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表现了苏轼被贬谪后    
                       的态度。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二)阅读《桃花源记》中的文段,完成11-14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逐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A.屋舍俨然 B.仿佛若有光:
C.便还家: D.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根据文中画曲线的句子,“皆叹惋”的原因是( )

A.为渔人费了这么多的周折才找到自己而叹惋。
B.为自己信在这里消息闭塞,竟不知道外界有这么大的变化而叹惋
C.为外界社会的动乱、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叹惋
D.没有想到时间过得这么快,都已经是晋朝了。

、翻译句子: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的理想境界?联系作者的生平简要分析。

读下面短文,完成11-16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给划线字注音并解释。
先自其足()()
吾忘持()()
宁信()()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而置之其坐(____同____) (2)反归取之(____同____)
、在横线上用现代汉语表述下边句子的大意。
何不试之以足?
、这个故事现已成为一个成语,请你再写出两个有关寓言典故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故事使你悟出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请分别解释
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反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

文言文
.用“| ”标出下面画线句中最明显的一处停顿。(2 分)
①.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天民。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字。
①.折蛇行,明灭可见 ()
②.泉而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③.杖登岳,面东而上,土岗浅阜。()
④.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翻译下面句子。(4 分)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和《满井游记》在写景的同时都抒发了作者的感受。试说说你从这三篇课文中看出来三位作者怎样不同的心境。

(二)齐人攫金
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yù,出售)金者之所(地方),因(乘机)攫(juú,抢)其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徙见金。”
、解释下列划线词:
① 清旦衣冠而之市     鬻金者之所      
③ 因攫其金而     见金     
.下列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清旦衣冠而之市 B.吏捕得之 C.学而时习之 D.驱之别院

、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齐人大胆攫金的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原话回答)

(一) 论 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1),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解释下列划线词。
① 人不知而不   不习乎  知也   ④ 死而后   
.请找出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吾日三省吾身。
C.由,诲女知之乎? D.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从选文中找出两个成语: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