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小溪巴赫
肖复兴
我一直想写一写巴赫。许多次拿起笔,又放下了。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对于巴赫,只有聆听,演奏,热爱、尊敬,并且不说一句话。”像我当然要三缄其口了。
巴赫确实太伟大了,太浩瀚了。他的音乐影响三百年来人们的艺誉世界,也影响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无以言说,难以描述。我确实不知道该怎么来写巴赫。但我又实在想写巴赫。
鼓励我写下去的原因,是我偶然间看到一个资料,巴赫(Bach)德文的意思是指小小溪水,涓涓细流却永不停止。似乎这个德文的原意一下子解读开巴赫的一切,我豁然开朗。
我听到的巴赫的第一支乐曲是《勃兰登堡协奏曲》,还只是其中的片断。因为这里面有经威廉汉姆改变而异常动听的《G弦上的咏叹调》。但当时勃兰登堡对它根本不屑一顾,将这支乐曲曲谱的手稿混同在其他曲谱申一起卖掉,一共才卖了36先令。可以说,如果没有1829年门德尔松重新挖掘并亲自演出巴赫的《马太受难曲》,恐怕巴赫的音乐到现在为止还只值36个先令。
但这样说并不准确,如果没有福尔克、门德尔松,还会有别人将巴赫音乐的真实价值挖掘出来告诉世人的。真正有价值的音乐,即使看来弱小得像潺潺的溪流,也是埋没不了的,也不会因时间久远而苍老,相反却能常青常绿。这确实是音乐独具的魅力,它同出土文物不一样,出土文物只能观看,追寻,钩稽,对比,它却能站立起来,用自己的声音塑造起形象来,抖落岁月覆盖在身上的一切仆仆风尘,让人们刮目相看。时间只会为它增值,就像陈年老酒一样,时间和醇厚的味道融为一身,互成正比。
这就是小溪的意义吧?小溪,涓涓细流,就那样流着,流着,流淌了三百年,还在流着,这条小溪的生命力该有多么旺盛。
大河可能会有一时的澎湃,浪涛卷起千堆雪。但大河也会有一时的冰封,断流,乃至干涸。小溪不会,小溪永远只是清清的,浅浅地流着,永远不会因为季节和外界的原因而冰封,断流,干涸。我们看不见它,并不是它不存在,而是因为我们眼睛的问题:近视,远视,弱视,色盲,白内障,瞎子,或只是俯视浪涛汹涌的大河,或只是愿意眺望飞流三千尺的瀑布,而根本没有注意到小溪的存在罢了。而小溪就在我们的身旁,很可能就在我们的脚下。它穿过碎石,草丛,隐没在丛林,山涧,行走在无人能达到连鸟都飞不到的地方。
在险峻的悬崖上,它照样流淌;在偏僻的角落里,它照样流淌:在阳光月光的照耀下,它照样流淌;在风霜雨雪的袭击下,它照样流淌……小溪的水流量不会肆意狂放,激情万丈得让人震撼,但它让人感动是持久的,不会一曝十寒, 不会繁技容易纷纷落,不会无边落木萧萧下,而总是一如既往地水珠细小却清静地往前流淌着。 它拥有这巴洛克特有的稳定,匀称,安详,恬静,圣洁,和旷日持久的美。它的美不在于体积而在于它渗透进永恒的心灵和岁月里,就像刻进树木内心的年轮里。它不是一杯烈酒,让你吞下去立刻就烟花般怒放,烈火般燃烧;它只是你的眼泪,在你最需要的时候,珍珠项链般地挂在你的脖颈上,或悄悄地湿润着你的心房。
这才是小溪的性格和品格。
这才是巴赫的性格和品格。
有人说巴赫伟大,称巴赫为“音乐之父”,说在巴赫以后出现的伟大音乐家中,几乎没有一个没受过他的滋养。贝多芬,舒曼,利姆斯基一科萨科夫,雷格尔,勋伯格,肖斯塔科维奇……
无数后代音乐家对巴赫无比敬仰和崇拜,甚至专门创作出有关巴赫的主题音乐,以他们钟情的乐器的鸣奏,向巴赫呼唤,表示着对巴赫的敬意。
听巴赫的音乐,你的眼前永远流淌着这样静谧安详、清澈见底的小溪水。
在宁静如水的夜晚,巴赫的音乐(那些弥撒曲和管风琴曲),是孔雀石一样蓝色夜空下的尖顶教堂正沐浴着皎洁的月光,教堂旁不远的地方流淌着九曲回肠、长袖舒卷的小溪水,蜿蜒地流着,流向夜的深处,溪水上面跳跃着教堂寂静而瘦长的影子.跳跃着月光银色的光点……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巴赫的音乐(那些康塔塔和圣母赞歌)是无边的原野,青草茂盛,野花芬芳,暖暖的地气在氤氲地袅袅上升,一群云一样飘逸的白羊,连接着遥远的地平线。从朦朦胧胧的地平线那里,流来了这样一弯清澈的小溪,溪水上面浮光耀金,带来亲切的问候和梦一样轻轻的呼唤……
(节选自《音乐欣赏十五讲》有删改)
文章以“小溪巴赫”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4分)
请解释划线句“它只是你的眼泪,在你最需要的时候,珍珠项链般地挂在你的脖颈上,或悄悄地湿润着你的心房”的意思。(4分)
通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4分)
请赏析文章最后两段的艺术手法。(6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实用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霞冰心
霞,是我的老朋友了!我童年在海边、在山上,她是我最熟悉最美丽的小伙伴。她每早每晚都在光明中和我说“早上好”或“明天见”。但我直到几十年以后,才体会到:云彩更多,霞光才愈美丽。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
生命中不是只有快乐,也不是只有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相互衬托的。
快乐是一抹微云,痛苦是压城的乌云,这不同的云彩,在你生命的天边重叠着,在“夕阳无限好”的时候,就给你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一个生命到了“只是近黄昏”的时节,落霞也许会使人留恋,惆怅。但人类的生命是永不止息的。地球不停地绕着太阳公转。东方不亮西方亮,我窗前的晚霞,正向美国东岸的慰冰湖上走去……
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生命中不是只有快乐,也不是只有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相互衬托的”这一句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请分析一下“这不同的云彩,在你生命的天际重叠着”一句中的“生命的天际”的象征意义。

现代文阅读(共3小题,第1、2小题每题3分,第3小题4分,共10分)
晚秋
亚美尼亚 埃.格林
瓦萨卡在一所大学对面的网球场旁停下了脚步。
秋季里的这一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但这却让瓦萨卡的心情更加烦闷。温暖晴和的晚秋好像在故意戏弄他,嘲笑他,鄙视他……
一阵已有几分凉意的秋风吹了过来,几片金黄的叶子在空中划着美丽的弧线轻盈地飘落到了地上。两个身材娇好的姑娘从瓦萨卡的身边走了过去,飘过一阵沁人的香水的芳香。这样的姑娘瓦萨卡连想都不敢想,即使在年轻的时候,他也没敢奢望过。她们对他来说来自另一个世界。他和孤儿院长大的玛妮克结了婚。但那个曾经安安静静、勤快能干的玛妮克现在却好像换了一个人,每天唠唠叨叨,不停地数落他,甚至连在床上也是一肚子怨气,所以他越来越不愿碰她的身体了。想到这儿,瓦萨卡感到了一阵良心的责备,仿佛侮辱了自己的妻子。毕竟他们一起忍受了失去第一个孩子的伤痛,后来又生育了一个女儿。最近玛妮克不幸伤了胳膊,肿得很厉害,大概是骨折了,他需要尽快筹到钱给玛妮克拍x光片和治疗……
瓦萨卡的心底一阵绝望。现在他就是在到处找工作,对他来说,时间非常紧迫,每一分钟都很重要!
以前不管怎么说他还能干粗活,当搬运工,可现在却得了疝气,粗活干不了了。可要治好疝气也得一大笔钱哪!
又是一阵略带凉意的微风吹了过来,一种像翠菊似的黄色小花随风摇动着小小的脑袋。这片开满黄色的小花、撒着一片片树荫的草地让瓦萨卡想起了自己的童年。那时他们家住在市中心,后来他们的房子被拆掉了,他们只得到了一点点少得可怜的补偿金。他和父母颠沛流离,几经辗转,最后才在邻近市郊的一个地方落下了脚,生活也随之落到了贫困线之下。
瓦萨卡低低地骂了一句。是啊,他以前真的很喜欢学习,他可不像那个复读生梅鲁日。梅鲁日当年和他同桌,可现在这个梅鲁日已经是大富翁了……
一个穿着绿风衣的女人轻轻地碰了一下瓦萨卡,侧着身子从沿着人行道停着的两辆汽车间穿了过去,急着过马路。瓦萨卡迅速瞥了这个女人一眼:她也来自另一个世界。于是瓦萨卡马上就把目光移到了别处。突然他被一阵刺耳的刹车声和令人恐怖的尖叫声吓了一哆嗦。他顺着声音望了过去,那个穿绿风衣的女人一动不动地躺在了一辆大客车的车轮下。第一个从汽车驾驶室跳出来的是已经吓得半死了的司机,随后乘客们也慌慌张张地从车上走了下来。有一个姑娘第一个跑到了躺在地上的女人跟前。她动作敏捷、手脚麻利地摘下受伤女人耳朵上那对亮闪闪的耳环,迅速放到自己的上衣兜里,然后大声地喊了起来:“快来人啊!快来人啊!”
瓦萨卡把这一切都清清楚楚地看在了眼里,他愤愤地叹息了一声:“这条母狗!偷了人家的耳环,还像没事似的!”
突然,瓦萨卡发现了一个绿色的东西,就放左边,离他只有一、二十米远。瓦萨卡仔细地打量了一下,好像是一个女式小包,崭新的,样式非常精巧。这个小包最有可能就是那个受伤的女人的。现在众人正要把那个女人抬起来。瓦萨卡的注意力现在已经不能集中了。他要留意那个女人,又要留意这个包。这时候救护车开过来了,车上下来几个穿白大褂的救护人员,把受伤的女人放到救护车里拉走了。出事地点只剩下了一片发黑的血迹。
阳光照到了那个小包上,包上的小锁扣和装饰链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小包正漂亮,肯定价格不菲!它就这么神奇地被抛到了瓦萨卡的的眼前,离他只有一、二十步远……
瓦萨卡心里一阵紧张,他屏住呼吸,朝那个小包的方向走了过去。他刚走了两步,马上又停住了:他心砰砰跳地想等身后响起的脚步声走远。同时,他又忍不住朝那个小包的方向看了一眼,结果他惊恐地发现,一个体态臃肿、手里拿着公文包的中年男人快速地倒着两条腿,像跳舞似的径直朝小包走了过去,一把捡起小包,然后又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似的,依旧迈着跳舞似的脚步朝着一个小花园的方向走去了。
瓦萨卡心里一阵慌乱,额头上立刻渗出了汗珠。这简直就是当着他的面把他偷光了!
那个胖男人已经从瓦萨卡的视野中消失了,但他还站在原地发愣,眼睛呆呆地盯着一个地方。
但过了一会儿,瓦萨卡突然又感到了一阵轻松,如卸重负。“我鬼迷心窍了,”他心烦意乱地嘟囔了一句,“真是鬼迷心窍了……”
凉爽的秋风轻拂在他的脸上,他的呼吸也变得自如了。
他信步在街上走着,孤身一人,漫无目的。只是当他在不知不觉中来到了从前的老同学梅鲁日正在建的那个小独楼的工地上时,他才明白,其实他的双脚一直在朝这个他早就该来的地方走。
请指出小说开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
简要概括瓦萨卡发现小包后经历的心理变化过程。
小说的高潮是中年男人捡走了小包。如果这个人物没有出现,瓦萨卡会不会将小包据为己有?为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当NBA、CPI、GDP、ATM等239个英文缩略词、“字母词”被收入今年7月出版的商务印书馆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后,包括“五笔字型”发明人王永民、翻译家江枫在内的百余名学者以一封举报信对其质疑。
学者代表称,《现代汉语词典》收录239条所谓的“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违反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李敏生表示,汉语词典对于语言文字来说一般具有标准、规范的意义和作用。在“词典”中把英语词汇作为“正文”,用英文替代汉字,从现实的作用和长远的影响来看,是汉字拉丁化百年以来对汉字最严重的破坏。更有人称:“现在很多人认为几个洋名进来,好比九牛一毛。他们这是静态看问题,没有想到一旦任由泛滥,就可能改变两种语言的词汇和文字总量对比,最终给汉语造成灭顶之灾。”甚至有人将洋文纳入汉字词典与中华民族文化实现伟大复兴联系到一起。
对于学者的质疑,商务印书馆方面回应称,《现代汉语词典》作为工具书,在后附上以外文字母开头的字母词,符合读者查考、学习、更新知识的需求。法律并没有明文规定西文不可以写进字典,之所以收录进来这些英文字母词,是为了大家的查找方便。
回想我们平时的口语习惯,几乎无人在提到NBA时非要用“美国职业篮球联赛”代之。我们不会说国内生产总值,而将其称为GDP。作为去年热议话题之一的PM2.5,难道我们在提起它时非要用“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表述才算是正解吗?
事实上,这些字母词已成为汉语语言表达的一部分。偶然蹦出几个,不代表汉语表达已经被侵蚀,只是我们在寻找一种更简练、准确的表达方式而已。
《现代汉语词典》中出现字母词绝不是所谓的“汉字大动乱”,也并不能阻止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与其担心一本字典是否会对汉语造成如此大的破坏力,倒不如思考为什么我们在如此强调汉语能力及其重要性的同时,语文课却被很多学生评为“最不喜欢的课程”。
事实上,我们应该反省一下现在有多少人还能在书案边摆一本《现代汉语词典》,谁还在为两个辨不清词义的同义词较劲?在公众场合拿着一本英文小说阅读似乎比拿本《三国演义》更显得有“文化”。我们对自己的语言、文化都提不起足够重视,难道这不比外来语汇的侵入更可怕吗?
不知专家如此质疑的终极目的是什么?如果是为了让《现代汉语词典》保持其纯正血统倒可以理解,毕竟这本词典被冠以“现代汉语”的名字。但如果担心词典中收入字母词会破坏汉语的纯洁并招致灭顶灾祸,那实属过虑。一种语言的强势与否,不能以本国的字典中只有一种语言为证。若以此标准作为规范,那电影院应禁止放映外国电影,所有外国餐厅都应该消失,商场里只能卖国货……
语言自有其生命力,不必人为营造强势氛围,存在即合理。我们需要用更进步、开放的眼光去看待语言的发展,只要不是滥用,而是为了应用,又有何不可?我想,压垮汉语表达的,很可能是我们自己种下的另外一根稻草。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2年9月4日,有删改)
下列对“字母词”的相关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2012年7月出版的商务印书馆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收入239个英文缩略词、“字母词”,但有关学者对此有所质疑。
B.对于学者的质疑,商务印书馆方面回应说。《现代汉语词典》之所以收录一些以外文字母开头的字母词,是为了大家查找方便。
C.字母词是汉语的一部分,所以说,在表达时使用字母词并不代表汉语已经被侵蚀,只是我们在寻找一种更简练、准确的表达方式而已。
D.作者认为字母词的存在是合理的,我们应该用更进步、开放的眼光去看待它,只要不是滥用,大可不必大惊小怪。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营造强势氛围对汉语没什么好处,因为语言自有其生命力,能够抵御外来语言的冲击。
B.研究员李敏生认为,从现实的作用和长远的影响来看,在词典中把英语词汇作为正文,用英文替代汉字,这种做法对汉字的破坏非常严重。
C.平时几乎所有的人都在用NBA代替“美国职业篮球赛”,用GDP代替国内生产总值,这说明使用字母词已经成为我们的口语习惯。
D.作者认为如果静态的看问题,几个洋名相对于现代汉语来说只是九牛一毛,但如果从动态来看,任由字母词泛滥就会给汉语造成灭顶之灾。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现代汉语词典》出现字母词大可不必大惊小怪,因为这对汉语并没有什么破坏力,更不会阻止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
B.外来语汇之所以侵入,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的语言、文化重视程度不够,对汉语能力及其重要性强调不够。
C.本国字典中只有一种语言并不能证明该国语言强势,也不要担心词典中收入字母词就会破坏汉语的纯洁性。
D.语文课成为学生“最不喜欢课程”,在公众场合拿着一本英文小说阅读似乎比拿本《三国演义》更显得有“文化”,这都是比字典收入字母词更该引起我们深思的现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少帅张学良
张学良公忠体国,锐意进取,早年就致力于国家的统一富强,很有些奋发图强的精神,所以进步较快。1919年,他入东北讲武堂炮兵科训练,1920年毕业,即当了其父的上校卫队旅长,不久,又升为东北第三混成旅旅长,授少将军衔,与郭松龄领导的第八旅混成一起,统称为“三·八”旅,是奉军中的佼佼者。又过了一段时间他由于战功卓著,被晋升为中将,成为独挡一面的第三军团军团长。
张学良跻身军阀行列,举足轻重,照说他会离人民越来越远,发展下去,甚至也会像其父那样,成为割据一方的大军阀的。然而历史的辩证法,往往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他非但没有被“溶”过去,反而走向了它的反面。早在1921年的赴日本观秋操中,他就表现了强烈的御侮自强的精神。那时,面对日本人的傲慢无理的挑衅行径,张学良义正词严地正告对方:胜败乃兵家常事,今天的中国已不是甲午之战时之中国了,并明确表示:“你们日本人能做到的,我们中国也能做到,你们日本人不能做到的,我们中国也能做到,请君等拭目以待。”话虽如此,他仍不能不为中国的前途担忧,并常为此向父亲涕泣陈词,力主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他曾沉痛地说过:“余自十九岁参加内战,不论胜败如何,无不感到痛苦,因所到之处,都看到民众所受战争之苦,将士死于无意义之斗争,若为维护国权而牺牲,则何等光荣。”
在他写给在日本留学的胞弟张学铭的信中更慨然坦露心迹说:“我们要为中华民族造福,不是为个人谋荣华富贵也。”还说:“一念同是同种,互相惨杀,心中又怏怏焉,如有对外征战,则兄马革裹尸,死无恨也。”所以他表示自己“不争权夺利”,“绝不愿成为军阀”。1925年5月在上海发生的“五卅”惨案,使张学良深为痛惜,当即以自己工薪二千元相捐助,抚恤沪上此次死伤的学生,在致全国学生会电文中说:“痛我莘莘学子,竟被摧残;莽莽神州,人道何在;积弱之国,现象如斯;凡我国人,宜知奋勉。”并亲率奉军教导队5000人奔赴上海,保护居民,维持秩序,慰问伤员。他郑重表示:“至带兵一层,因在津闻悉沪案发生后,外人尚纷纷征调海军陆战队登岸,保护治安,既在我国领土,鄙人亦不得不带兵来沪,保护华人生命财产。”在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面前,表现了一个爱国将领的英雄气概和可贵的民族气节。
张学良虽然少年得志,却并不自傲,而是待人诚恳,平易近人,不摆官架子。“在东北讲武堂学习时,郭松龄当过他的教官,每次郭松龄旅长到‘总办’来,张学良总是亲切地称呼他郭老师,问长问短,虚心请教,并且一块前往北大营视察部队。张学良还经常到工厂车间参观,主动和工人们打招呼,了解工人的工作和生活情况,有时同飞行员掰腕子,谈笑风生。”所以他的部下都喜欢同他接近。皇姑屯事件后,他继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成为东北军的主帅,仍保持这种平等待人,关心、爱护部下的作风。
张学良为人正直,性情豪爽,有正义感,也很精明。他不仅处处关心,体贴部下,也非常爱惜人才,任人唯贤。对部下一惯开诚相见,用而不疑,放心信任,而不管你是从哪里来的。他不搞拉帮结伙、勾心斗角,疑神疑鬼、小肚鸡肠那一套,而是虚心纳谏,广开言路,比较讲究民主。所以在那时,他确也团结了一批政治、军事人才和有识之士。卢广绩谈到,有一次张学良曾感慨地对他说:“‘中国之所以落后,屡遭外国侵略,不重视知识和人才,是重要的一个方面。’还说‘前些天在武汉抓到一个共产党员叫潘冬舟,这个人通六国语言,很有才华。这样的人,中国还极少。如果用其所长,一定能为国家做出很大的贡献。可是,就因为他是共产党员,信仰马克思、列宁主义,就非杀不可,甚至连我出面保了几次,都遭到(蒋介石)拒绝,最后还是被杀害了。’言下不胜惋惜。”
时光如水,往事历历,从那时至今,转瞬间已过了半个多世纪。想张将军爱国获罪,长期幽囚,无比痛惜。但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一切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事,总是不得人心的,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推动历史前进的人,才特别使人怀念。
相关链接:
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5日),中华民国陆军元帅。中国奉天省(今辽宁)海城人,人称“少帅”,奉系军阀领袖张作霖之长子,主张抗日,“民国四公子”之一,1936年发动西安事变以来,他为了中国的主权独立尊严,被蒋介石、蒋经国父子软禁长达五十余年。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张学良因为是张作霖长子的缘故,很快就被晋升为中将,成为独挡一面的第三军团军团长。
B.张学良跻身军阀行列,举足轻重,假以时日,他一定会离人民越来越远,成为割据一方的大军阀。
C.张学良在对日的态度上表现出强烈的御侮自强的精神,拥有着爱国将领的英雄气概和可贵的民族气节。
D.张学良重视知识和人才,曾经几次出面保释通六国语言的共产党员潘冬舟,最终未能将他救下,这令他十分不满。

E.这篇文章客观公允地对张学良进行了叙述和评价,同时字里行间也流露出对少帅的钦佩与赞美之情。
简要分析第二段两处引述张学良讲话有哪些作用。(6分)
张学良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
文章结尾说:“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推动历史前进的人,才特别使人怀念。”结合张学良的生平事例,谈谈你的看法。(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最初的温暖
男孩小时候家里很穷,买不起新衣服,甚至有时连上学的本子也买不起,这时,他就用完了正面用反面。一天,班里来了位新生,是个漂亮的女孩,扎着鲜艳的蝴蝶结,背着一个让全班同学都眼红的书包。
女孩跟他成了同桌。她的文具盒里装满了各种漂亮的笔和橡皮,还有很多崭新的方格本,甚至有精装的笔记本。男孩偷眼看,心里既嫉妒又眼馋。
男孩自尊心很强,怕女孩笑话,本子用完了便不再用反面,也就不记笔记,只靠脑子记。女孩感到奇怪,有一天问他,他说:“会了,不用记了。”女孩好像明白了什么,主动拿出两个本子给他,男孩拒绝了,女孩羞红了脸,几天不和他说话。有一次,班里组织看电影,每人交5分钱,男孩没有钱,就没有报名。女孩高兴地跑到他跟前,说:“明天下午看电影,我替你把钱交了。”男孩气恼地说:“我不去,用不着你给我交。”女孩委屈地哭了,说:“你长大后还我还不行吗?”男孩没有再说话,勉强答应了她。
第二年,女孩要搬家了,男孩也不知道她要搬的地方在哪个方向,只觉得有一种留恋的感觉,有一种丢了东西的感觉。知道了她走的日期后,那一天他没上学,而是早早地等候在一个十字路口——县城开往外地的车辆都要经过这里。终于,一辆大货车开了过来,女孩跟他哥哥站在车厢两边的护栏里。女孩看见了他,高兴地向他挥手,男孩想跟她说点什么,跟在后边拼命追,可车速太快,一溜烟就从眼前开过去了。
第二天上学,班里一个女同学给男孩送来一个沉甸甸的牛皮纸包,说是他的同桌留给他的。男孩打开,是厚厚一摞没有用的各式作业本,还有她用过的漂亮的文具盒,里面装满了铅笔,还有一支能抽水的钢笔。笔中间夹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送给我最好的同桌刘兵。”
男孩哭了。他突然觉得,因为嫉妒,他对同桌太不友好了,但她没有记恨他。也就是从那天起,他的心知道了什么叫疼痛。
那个文具盒,他一直保存着。有时拿出来看看,眼前会晃动着一对鲜艳的蝴蝶结,一跳,一跳……
几十年过去了,男孩读完大学,又读博士,打拼多年后成为一家上市公司的老总。阅尽沧桑后,他越来越怀念那个当年跟他同桌的小女孩,于是在报纸上登了寻人启事,寻找那个叫王丽晨的女孩。
电视台的记者闻讯后,邀请他做了一次访谈。面对现场的许多观众,他把掩藏在心底的那段往事说了出来,说到动情处,他几次哽咽,说如果能见一见当年同桌的女孩,他死而无憾了。
主持人问他:“为什么非要见她呢?相见不如怀念,保留最初的那份美好,为她祝福,不是很好吗?”
他摇了摇头。
主持人说:“王丽晨现在已经步入中年,也许已经发福,也许过得很不如意,如果是这样,你还会执意见她吗?”他说:“是的,我想当面对她说声谢谢,另外,如果她有什么难处的话,我想尽自己所能帮她一把。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想着她,甚至没有一天忘记过她。小时候,因为贫穷,我看过太多的冷眼,但她给了我最初的温暖,这成了我生命的动力,也让我一直洁身自好。我经常想,如果她也给我冷眼,就像压垮骆驼的最后那根稻草,也许我的人生就会完全改写……”他已经泪光莹莹,“我想看见她还美好地生活着,跟我一样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沐浴着温暖的阳光……”节目的最后,主持人对观众说:“那好吧,让我们大家一起帮忙,让刘总实现这个多年的心愿。”
几天后,他收到一封信:
“亲爱的刘同学,不瞒你说,那天我就坐在观众席上。之所以不见你,并不是因为你太富有,或者我已经老了,而是越纯净越美好的记忆,越经不起现实的打搅。我很赞同主持人的那句话,有些美只适合放在心里,就像一坛陈酒,一旦打开味道就淡了。如果你对我心存感激,那就在心里保存那份最初的美好吧。感谢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活在你心里,并希望我能一直这样活下去……”
这封信是那位主持人所写。刘兵所要寻找的王丽晨是她的妹妹,已经于3年前因病去世……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小说主要写了两件事:一是少年时男孩和女孩同桌以及女孩要离开时发生的事,一是几十年之后男孩寻找同桌的女孩而被邀请做访谈的事。
B.男孩拒绝女孩给他本子和替他交钱看电影,而女孩却没有记恨他,临走时还留下很多学习用品,说明女孩是一个乐于帮困救弱的好学生。
C.小说中有关女孩头上扎着的“鲜艳的蝴蝶结”的描写前后出现了两次,说明男孩几十年来都没有忘记他的同桌主要因为她“是个漂亮的女孩”。
D.男孩希望他的同桌“还美好地生活着,跟我一样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而女孩却死了,这给男孩的心理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深深的伤痛。

E.小说在塑造人物时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如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在交代同桌的女孩最后的结局时还运用了补叙的手法。
倒数第二段交代了主人公收到的信,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小说中的刘兵是怎样一个人物?请简要分析。(6分)
对于小说结尾一段的设计,有人认为过于哀伤,不利于小说主旨的表达,你怎么认为?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