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明代学者徐有贞说过:“宋有天下三百载,视汉唐疆域之广不及,而人才之盛有过之”。宋代崇文抑武的国策,使文官有极高地位,“以儒治国”的国策和“以文为贵”的社会风气促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氛围。优越的社会环境、成熟的科举制度、空前发达的图书业,为宋代人才辈出创造了条件。而经济的发展也为文化的繁荣与人才的兴盛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这样的背景下,宋代作家不仅人才辈出,而且知识结构大都渊博融贯,呈现多能化、复合型特点,往往集政治、文学、学术于一身,涌现出很多通才作家,且多以斯文自任,具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鲜明的群体意识。宋代之前,往往以政显者拙于文,学术精者词采乏,能文学者则大都专擅一体,或以诗著,或以文名,兼美者则不常见。唐代大家如李、杜、韩、柳,李白称“诗仙”,杜甫为“诗圣”,韩愈和柳宗元乃以古文家流芳艺林。在中国古代史上,他们只是以文学家垂青后世,其于吏事、学术往往建树无多。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一贯追求“内圣外王”之境界,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终生的奋斗目标和理想终端,而实现这种境界和理想,必须具备很高的思想境界和深厚的文化素养,除了个体的主观努力之外,尚需有适宜的社会环境。宋代的知识分子无疑成为其前贤和后学共同艳羡的幸运者,时代和社会为他们提供了实践或实现这种理想的机会与条件。宋廷的崇文国策和全社会性的兴教办学以及书籍业的繁荣,使得宋代学子能够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砥砺学问,大面积、多层次、全方位地了解、学习、汲取前代文化的精华,从而滋养和提高个体素质;而大体公平竞争、机会均等的科举之路,又为他们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提供了可能。故宋代的作家,往往集学者、显宦、文学于一身,全才、通才型作家不胜枚举,诸如晏殊、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文天祥等等,都是十分典型的例子。
宋代作家尤其是名家,其知识结构大多为综合型、多层化、多能化,呈通才型特点,这也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宋代品评人物极重德、学、才、干,即品行、学问、辞章和能力。四者之中又以德行品质为最,故苏轼《举黄庭坚自代状》谓庭坚“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瑰伟之文妙绝当世”。而学、才、干三者,学为根本,为内修之功,才华外溢为文章;而吏事政绩显才干、见能力,为其终极之目的。
宋代很多以文学名世者,实际上大都是深于学术、娴于理政、尤精文学的综合型通才。天圣六年,晏殊以“为学精勤,属文典雅,略分吏局,亦著清声”评荐范仲淹;至和三年,欧阳修以“学问文章,知名当世;守道不苟,自重其身;议论通明,兼有时才之用”向朝廷推荐王安石;熙宁二年,有人反对起用王安石,神宗反诘云:“文学不可任耶?吏事不可任耶?经术不可任耶?”……这些事例充分说明,德行以下,经术、文学、政事三个方面已成为当时评骘人物和选用人才的标准,而既然作为通行的标准,则此类集多能于一身的综合型人才亦不会是少数,故两宋学术精深、文章博雅、政声显著者所在皆是。
宋代作家的通才性特点决定了其必然具有较强的艺术创造力。他们不仅能够鉴于古而通于今,视野开阔,气魄宏大,而且具有一种高度自觉的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心,在“以天下为己任”的同时,追求人格的完善。王禹偁以“主管风骚胜要津”自居;范仲淹“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欧阳修“挽百川之颓波,息千古之邪说,使斯文之正气,可以翼羽大道,扶持人心”;王安石“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曾巩“素慨然有志于天下事”;苏轼“奋厉有当世志”……其抱负、志气之宏大,正是宋人思想精神蓬勃向上的体现。而正是这种志气和素养,使得他们在学术、文章或政事诸方面都取得了卓著的成绩,显示了其巨大的创造力。下列对宋代文人及其知识结构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宋代文人中涌现出许多通才型作家,他们既有深厚的学养,又能从事文学创作,又能做学术研究,还能担任朝廷要职。 |
| B.宋代文人的知识结构相对完善,这得益于宋代文人很好地学习前人成就,得益于宋以前的知识分子对知识结构的不断探索和总结。 |
| C.苏轼评价黄庭坚“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一句,体现了宋代文人在德、学、才、干几项中最看重德行品质的思想。 |
| D.宋代的作家,往往集学者、显宦、文学于一身,王安石、范仲淹、苏轼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心怀天下,一生成就卓著。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愈和柳宗元,他们虽然文学成就突出,但在吏事、学术方面却少有建树。 |
| B.在宋代知识分子看来,“学”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才”是用文章表现其才能修养,而通过吏事政绩实现其“干”,才是人生终极目的。 |
| C.宋代以德行、经术、文学、政事等作为选用人才的标准,从欧阳修推荐王安石,宋神宗反对非议,坚持任用王安石的事件中可见一斑。 |
| D.为了完善自己的人格,宋代知识分子总是“以天下为己任”,表现出一种高度自觉的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心。 |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 A.宋代重视文人的国策和优越的社会环境以及完备的科举制度、空前繁荣的图书业,造成了宋代人才辈出的局面,使宋代“人才之盛”超过鼎盛时期的汉唐。 |
| B.中国历代知识分子都尊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念,但真正实现这一理想的只有宋代知识分子。 |
| C.宋代品评人物极重品行、学问、辞章和能力;宋代出现很多通才型作家,是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 |
| D.宋代知识分子在学术、文章和政事诸方面都取得了卓著的成绩,这完全得益于他们宏大的抱负、志气和全面的素养。 |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人脑在生命头几个月进程中的发育是生物学上自我构成的最为值得提及的形式之一。从诞生的那一刻起,人就来到了一个充满刺激的世界,猛烈的外界刺激潮水般涌入婴儿的睡—醒周期的时间节拍,他的睡—醒行为是受他的大脑神经元结构控制的。新生儿的大脑于是自己生成一个时间程序,让外界感官刺激依照这一时间程序而通过,避免过多的刺激涌入,对新的印象进行整理并在睡眠的相应阶段加以深化。在这里,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具有超常周期与昼夜周期的内源节律共同出力编织睡—醒阶段的模式。随着时间一个月一个月地过去,大脑一天一天地发育,睡—醒行为的内在时间程序也不断变化。这个时间程序以此反映婴儿大脑的不断发育情况。但人类大脑的自我构成功能并非只从诞生时刻才开始。在诞生的这一时刻,自我构成功能已经在发育的道路上走过一大截路了。新生儿的那些令人惊奇的行为便是有力的证明。新生儿生命的寿命还在出生之前若干星期,亦即还在母腹中就已开始了。
母亲只要觉察到腹中胎儿在动,就每天念两遍童话《国王、老鼠和奶酪》。她大声地念,慢慢地念——从头到尾要3分钟。就这样,到了分娩的那一天,婴儿出生后竟然就知道这个童话!
新生儿的这种非凡的能耐不难加以证实。在橡皮奶头里装上一个压力传感器,用以记录吮吸动作。然后给婴儿戴上一个耳机,有选择地播放两则童话给他听。两则童话都由婴儿的母亲来念——而且念的速度、声音大小、语调全都一样。这两则童话分别用立体声磁带给录制下来。婴儿吮吸得较通常速度快时,让他听到一则童话;他吮吸得较慢时,让他听到另一则童话。在这种方式下,新生儿能够区分他喜欢听哪一则童话。两则童话中一则是本原的,另一则在形式上作了些改动——只是把所有角色的名字都作了改换。新生儿连细微的差别都发现了,在试验进行几分钟后就找到了他要改变自己吮吸频率的方向——他可以通过改变吮吸频率使耳机传来他想要听的那则童话。他所想要听到的始终是本原童话,亦即他在母腹中常常听到的那则童话。
上面所描述的方法以多种形式运行,目的在于弄清新生儿对说话声音和语言形式之间差别进行感知的能力到底有多大。如果让婴儿母亲与另一位女人读同一篇故事,小小的婴儿总是喜欢选自己亲生母亲的声音,而不选另一位女人的声音。会两种语言的母亲,她的新生儿能区分她的两种语言,又喜欢从中选择自己还在母腹中时听得最多的那种语言。但是,如果两则童话故事由新生儿的父亲与另一位陌生男子来念,那么,新生儿就不知道该怎么选择了。就是说,父亲的声音与另一位男子的声音在新生儿听来是同样陌生的。
这一检验结果证明了母亲声音对腹中胎儿的强烈影响。只有母亲的声音才能够让腹中胎儿从母腹内的背景噪声中鲜明地听出来,而外界的声音则“消逝”,听不见。胎儿的听觉器官在孕期的最后3个月完全形成,亦即具备完全的听觉功能。由此可知,还在这一时期,话音模式就已经传入胎儿的中枢神经系统了。显而易见,母亲的话音特征已留在了胎儿的大脑中——这是大脑留下的第一批记忆痕迹。正是这第一批记忆痕迹使新生儿能够重新识别曾经听到过的话音模式并与其他话音区别开来。下面关于“时间程序”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睡—醒行为的内在时间程序不断变化,并以此反映婴儿大脑的发育情况。 |
| B.时间程序是由潮水般涌入新生儿大脑的强烈的外界刺激共同编制而成。 |
| C.时间程序是通过大脑对新的印象进行整理并在睡眠的相应阶段加以深化。 |
| D.恒定的内在时间程序主要表现在新生儿的睡—醒阶段这一固定的模式上。 |
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大脑的自我构成功能在新生儿诞生前就已经在发育的道路上走过一大截路了。 |
| B.新生儿听不见外界的声音,是因为只有母亲的声音才能够对他产生影响。 |
| C.科学实验结果表明,新生儿具有对说话声音和语言形式差别进行感知的能力。 |
| D.第一批记忆痕迹使新生儿能识别曾经听过的话音模式并与其他话音区别。 |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对人幼年生长期时间程序产生规律的研究,我们可以得知,新生儿的睡眠与清醒昼夜周期是不可能改变的。 |
| B.实验清楚地表明.新生儿生命的寿命早在出生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因此我国现行对人寿命长短计算的方式是错误的。 |
| C.胎儿的听觉器官在母亲怀孕的最后三个月完全形成.所以好的胎教模式对人脑自我构成功能的产生起到重要的作用。 |
| D.实验表明,人类大脑的自我构成功能并非只从诞生时刻才开始,由此可见,人的早期智力开发可以提前到出生前。 |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骆驼刺•胡杨树•红柳木
王祖远
①汽车窗外那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难觅生命的迹象,只有偶尔出现的一蓬蓬骆驼刺、一株株胡杨树和一丛丛红柳木。我心血来潮,给他们封了个绰号,叫抗旱防沙的“戈壁三杰”。
②为了揭开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若羌县以东120公里的楼兰故城之谜。我从天山南麓的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首府库尔勒起身,沿一路沙尘:把自己交给了一辆全身散了架似的陈旧的老爷汽车。
③九月的南疆,天地间干焦欲灼,或许一根火柴足可以把大自然烧为灰烬。这里年降雨量不足三毫米,但蒸发量却超过三千毫米。在这样一种人类难以想像的环境里,我所敬慕的“戈壁三杰”却依然生存,是它们在我来回1200里的行程中,不时地在路边闪现,安慰和鼓励我这位初涉沙漠的远方人。
④“戈壁三杰”个个可称为大西北的英雄好汉,它们给了大西北一身豪气与阳刚,顽强地表现着高原上的力量和希望,世世代代向人类传递着大自然内心的激情与信息。
⑤别看那些骆驼刺矮趴趴的,但每枝每叶都坚挺地刺向天空,在飞沙走石的狂风之夜,也从不低头屈服。骆驼刺遍布大漠戈壁,若是没有这些小生命的存在,缺少了这一抹抹绿色的点缀,大西北会增加更多的一片片的和尚头和招来更多伤感的泪水。
⑥汽车在南疆一段死寂寂的沙地上行驶。车行的左方闪过了上千亩的胡杨林,但早已全部死亡而干枯。高矮错落,几乎望不透哪里是林子的尽头。其中一株高挺伟岸,顶尖微微后仰,两根一样粗细的枝桠分别向左右前方伸出,形成了历史的定格。它在仰天长啸,倾吐悲愤与不平。显而易见,数百千年以前,这里一定进行过一场自然界与历史岁月之间惨烈的旷日持久的大搏斗,最终,在“适者生存”的历史进行曲中,这片胡杨悲壮地倒下了,给大自然留下了一片珍贵的遗迹。站着的,仍然那么英武;即便倒下,依旧保留着自己的尊容。人类从这里看到的是“死亦为鬼雄”的豪迈。遥想若干年前,这片胡杨林曾给无边的沙漠戈壁带来多大一片绿荫,它们头上的枝叶呼唤着云雾,脚下的根系滋生出清泉,紧紧傍在古丝路的一侧。西行的驼队在此歇脚,东进的商旅树下炊饮,凡是跋涉丝路在此受过荫护的人谁能忘记那大漠中的绿荫之梦!
⑦然而,我的这次西行考察,印象最深的还数红柳木。
⑧这些红柳,有的一丛只有巴掌那么大,零散地趴伏在平坦的沙地上,如镶嵌在黄褐色古老大漠身上的绿斑,为干焦焦的大地带来一丝生气。稍大一点的,细枝底下便有一堆沙。我远近细看了一下,发现哪里有沙堆,那上面必有一丛红柳,二者之间有着这样一种不可分割的缘分。在有些区域,二者的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凝聚与表现。沙向红柳聚拢,红柳又依沙堆成长增高。路经一片望不到边际的沙包,个个圆溜溜的,高一二十米,周长三四十米,上面均有一丛挺直腰杆、成了气候的红柳木,二者都是日积月累、点点滴滴长大成型的。它们这种自然而默契的配合,也正是人类在艰苦的生存环境条件下挣扎奋斗的写照。为了生存,地球上还有许许多多令人感叹的奇妙现象。
⑨红柳能在沙漠里繁衍生存,当然也依靠自己的本能与特性。我特意留神了一下:若朝着西南方向望去,沙海里全是蓬蓬松松的绿堆;倘若再掉头向东北方看,而那些沙丘全是秃秃的半边光头。红柳避开了沙丘承受烈日的西南面,牢牢地占据着稍稍背阴的东北侧。向下,拼命地把根扎向深处,这是存活的根本;向上,勇敢地与烈日进行抗争,这是与生俱来的品德。日日夜夜,岁岁年年。红柳就是这样生活着。即便是在那倒下的千亩胡杨林的身旁,又有一丛丛柳木成长起来。
⑩红柳不是花,但每一丛的上半截,均呈紫红色,远望,如一顶顶紫红漂亮的花冠,点缀美化着这灼烤人肤的戈壁滩。
辗转大漠一个多月,红柳作为生物界的奇迹,偶像般地把一种巨大的力量注入了我的人生世界。人的生命不长,也就是那么一段外出的旅程。如果我们能像红柳那样,永不放弃,人生在艰苦的逆境中也能增添无限风光与意义。文章第一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作者在文章最后一段说“辗转大漠一个多月,红柳作为生物界的奇迹,偶像般地把一种巨大的力量注入了我的人生世界”,“这种巨大的力量”指什么?结合文本,谈谈你对生命的认识。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难觅生命的迹象,但却生长着骆驼刺、胡杨树和红柳,可见这三种植物生命力之顽强。 |
| B.作者在第五段中综合运用了拟人、夸张、比喻的手法,写出了骆驼刺的坚挺、毫不屈服,表达自己对骆驼刺的敬仰、赞美之情。 |
| C.骆驼刺、胡杨树、红柳木本是安静的植物,但作者却赋予它们以动态美,可见作者对它们的喜爱程度之深。 |
| D.作者在文中重点描写了红柳木,因为红柳木与其他两种植物相比,生命力更顽强,更值得人类学习。 |
E.纵观全文,语言运用准确、生动,句式变化多样是本文一个重要特色,这反映出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及对大自然观察之细致。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汉字的魅力优于拼音文字
说到汉字,不能不提及世界文明史。世界的古代文明,可以说就是尼罗河流域的埃及圈,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圈,印度河、恒河流域的印度圈,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国圈四大文明。这四大文明之中,前三者互相交往而发展,成为近代文明的源流,只有中国几乎未与其他文化发生关联而独自发展出汉字文化圈。国人对此是充满自豪感的,无论是对汉字的发展历史,还是对汉字所承载的中国独具的文字文明和文化底蕴。
但是,由于汉字本身的特点所带来的缺陷,如撰文用字多、字型复杂、难记、难读,在过去几十年中,汉字的发展前景广受汉字文化圈中一些国家的关注和议论。但肯定的一点是,要想准确把握汉字的功过是非,必须仔细回顾和耐心审视汉字所走过的历程,对汉字发展史上的基本事项进行简洁明晰的梳理和叙述,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到现代的汉字发展史,从前印度时代的汉字书写工具材料史到汉字印刷的发展史,那些对汉字有成见的人就会明白:现在就想把拥有四千余年悠久历史、担负着人类文明发展史一翼的汉字塞进博物馆里,还为时尚早。
汉字的表记法从古代到现代是连续发展的,从甲骨文、青铜器文字、篆体字,到隶、行、楷,没有文化断层。汉字不是拼音文字。而与汉字、汉学有关的律令制度,如国家概念、产业、生活、文化等,也都跨越广阔的版图,从中国平原,传播至东方的朝鲜、日本,南方的越南,用文字连结了中国与周边世界的文化。虽然多数国家后来又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文字,但依然有着汉字的影响和痕迹存在。如朝鲜的自创文字“谚文”的意思是“非正式”的文字,因而朝鲜“正式”的文字依然是汉字,这跟日本称汉字的“真名”,称自创的文字为“假名”相同,都是出于对汉字的尊崇。
但在过去的近百年里,世界潮流曾经缩小了“汉字文化圈”,就连毛泽东、鲁迅等也曾主张废除汉字,认为汉字终将改为世界通用的表音文字,但事实并非如此。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字改革——实施拼音文字的作用只不过是充当了学习汉字的辅助工具。韩国在文字政策上曾先后经历了汉字时代和“韩文专用”时代。许多韩国专家指出,抛弃汉字使韩国社会出现了知识、英才哲学和思想的贫困,今天的经济危机,就是韩国半世纪以来推行韩文专用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因为它导致韩国社会出现大量文盲。所以,韩国开始反思,于1991年11月和1994年9月在汉城先后两次举行了“汉字优于拼音文字”的国际汉字学术研讨会,并且成立了“国际汉字振兴协议会”。日本也是如此,它曾减少了可识的汉字字数,但现在又增加了。
现在,世界潮流不仅在扩大“汉字文化圈”,还在促使汉字为创造21世纪人类的高度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汉字不仅是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根基,而且是能够超越语言的不同而让彼此知晓共通意的最佳媒介。透过汉字,不用语音也能达到彼此理解、彼此认同和彼此融合。从全文看,对“汉字文化圈”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汉字文化圈”是在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国圈文明中产生的,它的诞生并不是与其他文化圈交流的结果。 |
| B.“汉字文化圈”是指通过使用汉字进行交流的文化圈,21世纪的今天,汉字的使用人数正在逐步增长。 |
| C.“汉字文化圈”是所有会使用汉字的文化人的圈子,而不同于音乐人的“娱乐圈”、政客们的“政治圈”。 |
| D.“汉字文化圈”是随着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往而逐渐形成的,汉字文明影响之处,都是“汉字文化圈”的一部分。 |
对“汉字具有独特魅力”的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A.汉字是表意文字,因此,透过汉字,不用语音也能实现不同语言的人们之间畅通无阻的沟通与交流。 |
| B.汉字的表记法是连续发展的,从甲骨文、青铜器文字、篆体字,到隶、行、楷,没有文化断层。 |
| C.汉字承载着中国独具特色的文字文明与文化底蕴,抛弃汉字,就可能出现知识、哲学和思想的贫困。 |
| D.在四大文明之中,只有中国圈文明几乎未与其他三大文明产生关联而独自发展出汉字文化圈。 |
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汉字有撰文用字多、字型复杂、难记、难读等缺陷,它的发展前景曾广受汉字文化圈中一些国家的关注和议论。 |
| B.世界潮流缩小了“汉字文化圈”,所以毛泽东、鲁迅等主张废除汉字,认为汉字终将改为世界通用的表音文字。 |
| C.回顾和审视汉字走过的历程,包括汉字发展史、汉字书写工具材料和汉字印刷的发展史说明汉字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
| D.中国推行汉语拼音的实践,韩国日本对汉字的态度变化,说明汉字文化圈有必要并开始重新认识汉字的魅力。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古希腊的石头
冯骥才
①每到一个新地方,首先要去当地的博物馆。只要在那里边呆上半天或一天,很快就会与这个地方“神交”上了。故此,在到达雅典的第二天一早,我便一头扎进举世闻名的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我在那些欧洲史上最伟大的雕像中间走来走去,只觉得我的眼睛——被那个比传说还神奇的英雄时代所特有的光芒照得发亮。
②我承认,希腊人的文化很对我的胃口。我喜欢他们这些刻在石头上的历史与艺术。由于石头上的文化保留得最久,所以无论是希腊人,还是埃及人、玛雅人、巴比伦人以及我们中国人,在初始时期,都把文化刻在坚硬的石头上。这些深深刻进石头里的文字与图像,顽强又坚韧地表达着人类对生命永恒的追求,以及把自己的一切传之后世的渴望。
③然而,永恒是达不到的。石头并非坚不可摧。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把人带到永远。在岁月的翻滚中,古希腊人的石头已经满是裂痕与缺口,有的只剩下一些残块和断片。
④在博物馆的一个展厅,我看到一截石雕的男子的左臂。虽然只是这么一段残臂,却依然紧握拳头,昂然地向上弯曲着,皮肤下面的血管鼓胀,脉搏在这石臂中有力地跳动。我们无法看见这手臂连接着的雄伟的身躯,但完全可以想见这位男子英雄般的形象。一件古物背后是一片广阔的历史风景。历史并不因为它的残缺而缺少什么。残缺,却表现着它的经历,它的命运,它的年龄,还有一种岁月感。岁月感就是时间感。当事物在无形的时间历史中穿过,它便被一点点地消损与改造,因而便变得古旧、龟裂、剥落与含混,同时也就沉静、苍劲、深厚、斑驳和朦胧起来。
⑤于是一种美出现。凡是懂得这一层美感的,就绝不会去将古物翻新,甚至做更愚蠢的事——复原。
⑥在一座名叫阿雷奥斯·帕果斯的小山上,有一座高大的雕着神像的纪念碑。由于历时久远,一半已然缺失。石碑上层的三尊神像,只剩下两尊,都已经失去了头颅,可是他们依然气宇轩昂地坐在深凹的洞窟里。这时,使我惊讶的是,它竟像是两尊佛像。与敦煌和云岗中那些北魏与西魏的佛像酷似!如果我们将两个佛头安装上去,也会十分和谐的!于是,它叫我神驰万里,一下子感到世纪前丝绸之路上那段早已逝去的令人神往的历史——从亚历山大东征到希腊人在犍陀罗为原本没有偶像崇拜的印度人雕刻佛像,再到佛教东渐与中国化的历史——陡然地掉转过头,五彩缤纷地扑面而来。
⑦原来时间隧道就在希腊人的石头中间!由此,我找到了逼真地进入希腊历史的秘密。
⑧我便到处去寻访古老的文化的石头,从那一片片石头的遗址中找到时光隧道的入口,钻进去。
⑨然而,我发现希腊到处全是这种石头。从德尔菲的太阳神庙到苏纽的海神庙,从埃皮达洛夫洛斯的露天剧场到迈锡尼的损毁的城堡,它们简直全是巨大的石头的世界。可是这些石头早已经老了。它们残缺和发黑,成片地散布在宽展的山坡或起伏的丘陵上。数千年前,它们曾是堆满财富的王城,聆听神谕的圣坛或人间英雄们竞技的场所。
⑩尽管无情的历史遗弃它,有心的希腊人却无比珍惜它。他们保护这些遗址的方式在我们看来十分奇特,他们绝不去动一动历史遁去之后的“现场”。一棵石柱在一千年前倒在哪里,今天绝不去把它扶立起来,因为这是历史的本来面目,尊重历史就是不更改历史。当然他们又不是对这些先人的创造不理不管。常常会有一些“文物医生”拿着针管来,为一些正在开裂的石头注射加固剂,或者定期清洗现代工业造成的酸雨给这些石头带来的污迹。他们做得小心翼翼,好像这些石头在他们手中依然是活着的需要呵护的生命。
(11)他们使我们认识到,每一块看似冰冷的古老的石头,其实并没有死亡,它们犹然带着昔时的气息。它们各自不同的形态都是历史的表情,石头上的残痕则是它们命运的印记与年龄的刻度。认识到这些,便会感到我们已身在历史中间。如果你从中发现到一个非同寻常的细节,那就极有可能是神奇的时间隧道的洞口了。
(12)迈锡尼遗址给人的感受真是一种震撼。这座三千多年前用巨石砌成的城堡,如今已是坍塌在山野上的一片废墟,被时光磨砺得分外粗糙的巨大的石块与齐腰的荒草混在一起。然而,正是这种历史的原生态,才确切地保留着它最后毁灭于战火时惊人的景象。
(13)今天,入夜后如果我们在遗址点上篝火,我们的想象还会进入那场以情杀为背景的毁灭性的内战中去。于是我想,如果把迈锡尼交给我们——我们是不是要把迈锡尼散乱的石头好好“整顿”一番,摆放得整整齐齐;再将倾毁的城墙重新砌起来;甚至突发奇想,像大声呼喊着“修复圆明园”一样,把迈锡尼复原一新。如若这样,历史的魂灵就会一下子逃离而去
(14) 这是希腊人给我们的启示。
(选自《新世纪文学选刊》2008年第9期,有删改。)解释下列加点词语或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1)它们各自不同的形态都是历史的表情。
答:历史的表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原来时间隧道就在希腊人的石头中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在第(11)自然段说:“如果你从中发现到一个非同寻常的细节,那就极有可能是神奇的时间隧道的洞口了。”阅读第⑥到(13)自然段,说说作者发现了哪些非同寻常的细节?感受到了哪些历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下面的要求回答问题。
(1)作者在文中第(13)自然段设想了“我们”保护迈锡尼遗址的做法,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全文,在第(14)自然段空格内填写一句话,要求与上下文衔接,能概括启示,不超过20字。
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对文中第4自然段进行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陈独秀曾说过,在新文化运动中,“蔡先生、适之和我,乃是当时在思想言论上负主要责任的人”。陈独秀不仅肯定了蔡元培是其时三位最主要的主持者之一,而且也肯定了他在新文化运动中独具个性。
新文化运动虽肇端于1915年9月《青年》杂志的创刊,但它真正得以发抒,并进而掀起洪波巨澜,却是始于1917年初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并将陈独秀诸人及《新青年》引进学校。“五四”前的蔡元培,没有直接介入新旧派的论战,甚至也没有发表过直接表态支持新文化运动的文章;但他却顶住了旧势力攻击所谓“覆孔孟、铲伦常”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勇敢地保护了陈独秀诸人。人所周知的蔡元培著名的分别致《公言报》和林琴南的公开信,以及他为保护陈独秀不惜拍案而起,反映了这一点。惟其如此,梁漱溟以下的论断便自有其合理性:“所有陈胡以及各位先生任何一人的工作,蔡先生皆未必能作;然他们诸位若没有蔡先生,却不得聚拢在北大,更不得机会发抒。聚拢起来而且使其各得发抒,这毕竟是蔡先生独有的伟大。”足见,“五四”前的蔡元培,其主要的贡献之一,便在于充当了新文化运动的庇护人。
值得注意的是,1920年初蔡元培在《新青年》上发表了著名的短文《洪水与猛兽》。他将新思潮即新文化运动形象地比作洪水,将军阀比作猛兽,以为中国现状可算是洪水与猛兽斗,“要是有人能把猛兽驯伏了,来帮同疏导洪水,那中国就立刻太平了”。胡适在发表是文的“附记”中强调,这是“很重要的文字,很可以代表许多人要说而不能说的意思”。罗家伦则称之为“光芒万丈的短文”。笔者以为,是文公开号召支持新思潮以反对军阀,固属难能可贵;但它以洪水比喻新思潮的“洪水”论,同样值得重视。在蔡元培看来,新思潮似滔滔洪水,来势勇猛,把旧日的习惯冲破了;同时,犹如水源太旺了,泛滥岸上,难免冲毁了田庐。对付洪水,禹用导法,使归江河,结果不但无害,且得灌溉之利。对于新思潮,也不能湮,只能导,令其自由发展,自然有益而无害。蔡元培的“洪水”论,耐人寻味:既将新思潮比作洪水,他实际上便是预设了它难免有自己误区的前提;强调“来帮同疏导洪水”,很显然,他也不单是强调支持新思潮的自由发展,而是同时强调了积极引导的必要性。要言之,强调对新思潮即新文化运动要加以积极正面的引导,这是蔡元培“洪水”论的根本取向。
“五四”后的蔡元培接连发表了诸如《新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何谓文化》《东西文化结合》等一系列的文章与演讲,就新文化运动如何进一步健康发展,直抒胸臆。这表明,蔡元培的角色正悄然发生了变化,即由庇护人进而转变为积极和正面引导新文化运动的“疏导洪水”者了。“五四”后,蔡元培对“洪水”即新文化运动的“疏导”,主要表现有三:其一,尖锐批评新文化运动的流弊。其二,不赞成简单否定旧文化,主张对复杂的文化问题应持分析的态度。其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主张东西文化结合。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作者所认为《洪水与猛兽》一文的主要意义的一项是
| A.该文以洪水喻新思潮,以猛兽喻军阀,以二者的搏斗喻当时中国社会状况。 |
| B.该文公开号召支持新文化运动以反对军阀,确属难能可贵的重要文字。 |
| C.该文认为“洪水”虽冲破了旧习惯但难免有其误区,其思考耐人寻味。 |
| D.该文强调“来帮同疏导洪水”,表明了对新思潮进行积极引导的必要性。 |
结合全文来看,蔡元培先生“在新文化运动中独具个性”的具体表现是什么?请概括作答。
答:蔡元培先生“不赞成简单否定旧文化,主张对复杂的文化问题应持分析的态度”,请举一实例对本观点进行阐述。120字以内。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