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峡 谷
阿城
山被直着劈开,于是当中有七八里谷地。大约是那刀有些弯,结果谷地中央高出如许,愈近峡口,便愈低。
森森冷气漫出峡口,收掉一身粘汗,近着峡口,倒一株大树,连根拔起,似谷里出了什么不测之事,把大树唬得跑,一跤仰翻在那里。峡顶一线蓝天,深得令人不敢久看。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
峭壁上草木不甚生长,石头生铁般锈着。一块巨石和百十块斗大石头,昏死在峡壁根,一动不动。巨石上伏两只四脚蛇,眼睛眨也不眨,只偶尔吐一下舌芯子,与石头们赛呆。
因有人在峡中走,壁上时时落下些许小石,声音左右荡着升上去。那鹰却忽地不见去向。
顺路上去,有三五人家在高处。临路立一幢石屋,门开着,却像睡觉的人。门口一幅布旗静静垂着。愈近人家,便有稀松的石板垫路。
中午的阳光慢慢挤进峡谷,阴气浮开,地气熏上来,石板有些颤。似乎有了噪音,细听却什么也不响。忍不住干咳一两声,总是自讨没趣。一世界都静着,不要谁来多舌。
走近了,方才辨出布旗上有个藏文字,布色已经晒退,字色也相去不远,随旗沉甸甸地垂着。
忽然峡谷中有一点异响,却不辨来源。往身后寻去,只见来路的峡口有一匹马负一条汉,直腿走来。那马腿移得极密,蹄子踏在土路上,闷闷响成一团。骑手侧着身,并不上下颠。
愈来愈近,一到上坡,马慢下来。骑手轻轻一夹,马上了石板,蹄铁连珠般脆响。马一耸一耸向上走,骑手就一坐一坐随它。蹄声在峡谷中回转,又响又高。那只鹰又出现了,慢慢移来移去。
骑手走过眼前,结结实实一脸黑肉,直鼻紧嘴,细眼高颧,眉睫似漆。皮袍裹在身上,胸微敞,露出油灰布衣。手隐在袖中,并不拽缰。藏靴上一层细土,脚尖直翘着。眼睛遇着了,脸一短,肉横着默默一笑,随即复原,似乎咔嚓一响。马直走上去,屁股锦缎一样闪着。
到了布旗下,骑手俯身移下马,将缰绳缚在门前木桩上。马平了脖子立着,甩一甩尾巴,曲一曲前蹄,倒换一下后腿。骑手望望门,那门不算大,骑手似乎比门宽着许多,可拐着腿,左右一晃,竟进去了。
屋里极暗,不辨大小。慢慢就看出有两张粗木桌子,三四把长凳,墙里一条木柜。木柜后面一个肥脸汉子,两眼陷进肉里,渗不出光,双肘支在柜上,似在瞌睡。骑手走近柜台,也不说话,只伸手从胸口掏进去,捉出几张纸币,撒在柜上。肥汉也不瞧那钱,转身进了里屋。少顷拿出一大木碗干肉,一副筷,放在骑手面前的木桌上,又回去舀来一碗酒,顺手把钱划到柜里。
骑手喝一口酒,用袖擦一下嘴。又摸出刀割肉,将肉丢进嘴里,脸上凸起,腮紧紧一缩,又紧紧一缩,就咽了。把帽摘了,放在桌上,一头鬈发沉甸甸慢慢松开。手掌在桌上划一划,就有嚓嚓的声音。手指扇一样散着,一般长短,并不拢,肥汉又端出一碗汤来,放在桌上冒气。
一刻功夫,一碗肉已不见。骑手将嘴啃进酒碗里,一仰头,喉节猛一缩,又缓缓移下来,并不出长气,就喝汤。一时满屋都是喉咙响。
不多时,骑手立起身,把帽捏在手里,脸上蒸出一团热气,向肥汉微微一咧嘴,晃出门外,肥汉梦一样呆着。
阳光已移出峡谷,风又窜来窜去。布旗上下扭着动。马鬃飘起来,马打了一串响鼻。
骑手戴上帽子,正一正,解下缰绳,马就踏起四蹄。骑手翻上去,紧一紧皮袍,用腿一夹,峡谷里响起一片脆响,不多时又闷闷响成一团,越来越小,越来越小。
耳朵一直支着,不信蹄声竟没有了,许久才辨出风声和布旗的响动。
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小说开篇描写峡谷,着力突出了它的“险”、“奇”、“静”;对四角蛇的描写,更是以动衬静,十分生动地表现了这些特点。
B.肥汉“梦一样呆着”,是被骑手喝酒吃肉时的气概,以及酒后不痛寻常的动作和表情所震撼,“呆”突出了肥汉的性格特征
C.小说文字简洁,注重细节描写。“布旗上有个藏文字”、“藏靴上一层细土”,看似简单的两句话,却巧妙地暗示出人物的身份。
D.小说擅长人物性格描写,尤其重视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经常在人与人、人与景的对比与衬托中,凸显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E.小说以“我”的耳闻目睹为线索,描写神奇的峡谷与质朴的边民,观察细致,笔法老练,用语奇崛,具有的艺术风格。
小说中三次写到鹰,分别表现了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6分)
小说中的“骑手”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6分)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骑手,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峡谷。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后面的题。
神木
李 磊
①那棵树长得并不特别,在树当中无论是相貌还是身段都算是很平庸的那一种。它生长在一座破败的祠堂背后,像一个躲得并不严实的人,露出一头蓬乱的头发。它一直偷偷摸摸地生长在高墙背后,过了上百年也没有伸出头来。如果不是它的根须穿过墙壁伸到祠堂里来,根本就不会有人在意它的存在,谁会注意一棵貌不惊人、势不惊心,甚至看上去还有些畏畏缩缩的树呢?
②有人曾爬上祠堂,去打探那棵树的尊容:那是一棵驼背的树,主干只有碗口粗,离地不足两米便枝蔓丛生,而且所有枝蔓没有一条是伸直的,都蛇一样在半空中爬行。
③我想象那棵树的样子,觉得它挺有意思。因为它的所有枝桠不分主次,都平等地拥有生长的权力,可是每根枝条的愿望都得到充分表达后,树便没了树的样子。一棵树在没有任何乔木压迫,也没有受到自然和人为干扰的情况下,只要从墙后伸出头来便可以过上阳光丰足、雨水充沛的日子,而它却始终缩头缩脑,对头顶的风花雪月视而不见。
④我们关注它的那几年里,那树一直保持原状,没有长壮更没有长高,仿佛独立于世界之外。当它身边那些高大的乔木纷纷被委以重任,成为房屋的栋梁时,它却一直安安稳稳地生长在那里,年复一年地枯荣,只是维持生命存在这种状态。这样的日子谁都不知道已经持续了多少年,也没有人知道还要持续多少年。就当这棵树索然无味的生活将永无止境持续下去的时候,突然而来的一场暴风雨,打破了原有的宁静。
⑤那场暴风雨带走了村里很多东西,包括一些草垛、一些老树、老屋,还有一些人。人们在清理风暴带走了那些物件时,发现祠堂倒了。我们看清了那棵树,它的根部已有坛口粗,根部以上便扭曲如老藤。在这块水土丰盈的平原里,根有坛口粗的树木早该高耸入云了。于是我想,如果那树不是生在高墙的背后,而生长在人的身边,如果人可以轻易地接近它,随随便便地修剪几斧子,也许它会越过身边的建筑与树木,成为平原的至高点,成为栋梁之材。
⑥可是,如果它真的成为栋梁之材了,它还能站在那里吗?
⑦在重建祠堂时,有人提议将树伐掉,以除后患。而锯条却在进入那棵树的核心区域时猝然迸断。树倒下之后,人们在它核心区域看到的是一种肉红色木质,细致缜密的年轮紧紧地缩在一起,像凝固在岩石里的纹理,可以想象那些年它生长得多么艰难。
⑧树倒了可根还活着,有人毛遂自荐去挖根,可拨开泥土就傻了眼,因为他面对的不是一棵树的根,而是一棵树埋藏在地下的王国。那根不是普通乔木的须状根而是球状根,那根像红薯一样把阳光的能量与泥土的养料都悄然储存在了泥土以下。那树的根系异常浩荡,体积几与树冠等同,连青砖的墙基都被搂抱在怀中。谁能想到看上去那么卑微的一棵树,会有这么浩荡的根呢?
(选自《散文》,有删改)
“我”为什么觉得那棵树“挺有意思”?请根据第三段内容概括说明。
文章①②两段对这棵树的外形作了具体详细的描写,有什么用意?
赏析“可是,如果它真的成为栋梁之才了,它还能站在那里吗?”的表达效果。
本文托物言志,借树喻人,试探究“神木”寄寓了哪些生存智慧,并就其中一点进行简要评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后面的题。
一般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诗中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韩愈劝他把“推”字改为“敲”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是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 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频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凡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让人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草”“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里,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越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义含糊甚至于支离。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了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约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选自朱光潜《咬文嚼字》)
下列不能支持作者“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劝他把“推”字改成“敲”字。
B.读者对“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等诗句中“烟”的意义的确定与理解。
C.因为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
D.苏轼把“独携小龙团,来试第二泉”改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下列说法不符合作者意思的一项是()

A.“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若用“敲”字,表示寺里有人应门,有一些温暖的人情,但不免剥蚀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
B.作者说“推”好还是“敲”好,要看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是哪一种意境,因此他认为韩愈的修改未必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
C.联想的意义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而运用联想意义的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意蕴丰富。
D.“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的妙处就在于“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

请结合你的阅读或生活经验,举出一例“字的联想义”(节选文字中例子除外),并简析其妙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茅以升:造桥炸桥总关情
1896年,茅以升出生在江苏镇江一个经商世家。
1906年端午节,家乡举行龙舟比赛,文德桥年久失修,再加上上去的人太多,突然坍塌,砸死、淹死不少人。茅以升暗暗下决心,一定要造出结实牢固的桥。从那以后,只要看到桥,茅以升都会认认真真地观察。关于桥的文章和段落,他都抄在本子上。时间一长,积攒了厚厚的几大本子。
少年时代的茅以升,除了喜爱自然科学外,还爱好古典文学。他对《水浒传》和武侠小说很感兴趣,常常达到如痴如醉的境地。坚实的古文底子使他日后受益匪浅。
1911年,15岁的茅以升升入唐山路矿学堂攻读土木工程系。第二年,他听了孙先生在唐山路矿学堂的演讲,更加坚定了自己“工程建国”的信念。他学习更加刻苦,每次考试,都名列第一。五年内,各科成绩都在90分以上,这在唐山路矿学堂的历史上从来没有过。之后,茅以升被官费保送到美国留学。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中,茅以升极其优异的成绩让学校的教授大为震惊。以至于在毕业典礼上,康奈尔大学的校长宣布,唐山路矿学堂的学生从今以后全部免试入学。
1920年初,茅以升登上远洋轮船,毅然返回自己的祖国。1933年,钱塘江必须要架设一座大桥。在浙江省的邀请下,茅以升担任了钱塘江桥工程负责人,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
钱塘江水文地质条件极为复杂,架桥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其一是打桩。需要穿越41米厚的泥沙在9个桥墩位置打入1440根木桩。沙层又厚又硬,打轻了下不去,打重了断桩。茅以升从浇花壶水把土冲出小洞中受到启发,采用抽江水在厚硬泥沙上冲出深洞再打桩的“射水法”,使原来一昼夜只打1根桩,提高到可以打30根桩,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其二是水流湍急,难以施工。茅以升发明了“沉箱法”,将钢筋混凝土做成的箱子口朝下沉入水中罩在江底,再用高压气挤走箱里的水,工人在箱里挖沙作业,使沉箱与木桩逐步结为一体。再在沉箱上筑桥墩。放置沉箱很不容易,沉箱一会儿被江水冲向下游,一会儿被潮水顶到上游。后来把3吨重的铁锚改为10吨重,沉箱问题才得以解决。
当时淞沪抗战正在吃紧,日军飞机经常来轰炸,一次茅以升正在6号桥墩的沉箱里和几个工程师及监工员商量问题,突然一片漆黑,原来工地关闭了所有的电灯。此时江中的桥墩还有一座没有建好,桥墩上的两孔钢梁还没安装。此后40多天里,在茅以升的带领下,建桥的工人们冒着敌人炸弹爆炸的尘烟,夜以继日地加速赶工。1937年9月26日,第一列火车像巨龙般驶过钱塘江大桥,极大地方便了抗日军用物资的运输。
1937年11月,南京派人传达了政府的指示,要求炸毁钱塘江桥,因为如果杭州不保,钱塘江大桥就等于是给日本人造的了。好不容易建成,就要亲手炸毁它,这真是一件痛心的事情,茅以升经历着一生中最痛苦的事情。12月23日3点整,炸桥的准备工作全部就绪。茅以升站在桥头看着桥上的黑压压涌过来的难民,心头涌起对日寇无比的愤怒。傍晚5时,日军骑兵扬起的尘烟已然隐隐可见,他这才断然禁止行人,准备实施爆破。随着一声巨响,这条1453米的卧江长龙被从六处截断,为抗日战争悲壮就义。这座历经了925天夜以继日的紧张施工,耗资160万美元的现代化大桥,仅仅存在了89天。据当时的铁路局估计,炸桥前的12月22日这一天有300多台机车和超过2000节客货车,逃难的难民有10万之多,通过大桥。有人估算,仅抢运出来的物资价值,就超过了建桥的花费。钱塘江大桥为抗日战争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就在大桥被炸毁的这天晚上,茅以升立下誓言:“抗战必胜,此桥必复。”大桥炸毁后,茅以升带领着桥工处的所有人员迅速后撤,有关大桥建设的14箱重要图表、文卷、相片一并带走。在辗转途中,茅以升舍弃了很多家什,却将这些珍贵的资料尽数保存下来。
抗日战争胜利后,在茅以升的带领下,1948年3月钱塘江大桥修复完成。60年后,当有人问起当年炸桥的心情时,他说:“如同亲手掐死自己的儿子一般!”
相关链接:
⑴ 茅以升(1896年1月9日—1989年11月12日),字唐臣,江苏镇江人。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
⑵ 茅以升先生的科学精神有两个特点,一是创新,二是普及。钱塘江大桥就是体现先生创新精神的杰作。在教育上,他主张工科教学要“先习后学,边习边学”,并倡导科研、教学、生产要相互结合,交叉进行,还尝试了“学生考老师”的教学法。先生认为,科学属于人民,没有广大群众对科学的理解,就没有国家科学水平的提高。为此,他不遗余力地从事科普活动。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茅以升家乡的一座桥年久失修而坍塌,砸死、淹死不少人,少年时代茅以升因此而决心造出结实牢固的桥,并为此而不断观察和积累。
B.茅以升少年时喜爱自然科学外,还爱好古典文学。他对《水浒传》和武侠小说很感兴趣,常常如痴如醉。坚实的古文底子使他日后受益匪浅。
C.15岁的茅以升升入唐山路矿学堂攻读土木工程系,因孙中山演讲而树立了 “工程建国”的信念,他学习更加刻苦,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D.茅以升带领工程人员克服了各种困难完成修建钱塘江大桥的任务,极大地方便了抗日军用物资的运输,为抗日战争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E.为阻止日本军队过桥,南京派人传达政府炸毁钱塘江桥的指示。茅以升痛苦地亲手炸掉了刚刚修建89天的大桥并保存了建桥的珍贵资料。
(2)少年的茅以升走向成功之路的因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述
(3)作为科学家的茅以升为后人留下了怎样的精神财富,请具体分析
(4)有人问起当年炸桥的心情时,他说:“如同亲手掐死自己的儿子一般!”茅以升炸桥时和炸桥后应有怎样复杂的心情?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暗 记
宽敞的画室里,静悄悄的。
初夏的阳光从窗口射进来,洒满了摆在窗前的一张宽大的画案。画案上,平展着一幅装裱好并上了轴的山水中堂。右上角,写着五个篆字:南岳风雨图。
年届六十的知名画家石丁,手持一柄放大镜,极为细致地检查着画的每个细部。他不能不认真,这幅得意之作是要寄往北京去参展的。何况装裱这幅画的胡笛,是经友人介绍,第一次和他发生业务上的联系的。
画是几天前交给胡笛的。胡笛今年四十出头,是美院国画专业毕业的,原在省城一大学教授美术,其山水画在省内外也颇有点名气。据说因为看不惯艺术招生中的潜规则,跟领导闹矛盾,下海在湘潭城开了一家不大的裱画店,既是老板又是装裱师傅。朋友说胡笛的装裱技艺比不少老一辈要强,且人品不错,何必舍近求远,送到省城的老店去装裱呢。
画是胡笛刚才亲自送来的,石丁热情地把他让进画室,并沏上了一杯好茶。石丁是素来不让人进画室的,之所以破例,是要当面检查这幅画的装裱质量,如有不妥的地方,他好向胡笛提出来,甚至要求返工重裱。
胡笛安闲地坐在画案一侧,眼睛微闭,也不喝茶,也不说话。
石丁对衬绫的色调、画心的托裱、木轴的装置,平心而论,极为满意。更重要的是这幅画没被人仿造——有的装裱师可以对原作重新临摹一幅,笔墨技法几可乱真,然后把假的装裱出来,留下真的转手出卖。石丁的画已卖到每平方尺一万元,眼红的人多着哩。眼下,画、题款、印章,都真真切切出自他的手,他轻舒了一口气。
且慢!因为他是第一次和胡笛打交道,对其人了解甚少,不得不防患于未然,故在交画之前,特地在右下角一大丛杂树交错的根下做了暗记,用篆体写了“石丁”两个字,极小,不经意是看不出来的。石丁把放大镜移到了这一块地方,在杂树根部细细寻找,“石丁”两个字不翼而飞。又来来回回找了好几遍,依旧没有!
石丁的脖子上,暴起一根一根的青筋,他万万没有想到这居然不是他的原作,而是胡笛的仿作。这样说来,胡笛的笔墨功夫就太好了!他从十几岁就下气力学石涛,尔后走山访水,参悟出自家的一番面目,自谓入乎石涛又能出乎石涛,却能轻易被人仿造,那么,真该焚笔毁砚、金盆洗手了。
就在这时,胡笛猛地睁开了眼睛,笑着说:“石先生,可在寻那暗记?”
石丁的脸忽地红了,然后又渐渐变紫,说:“是!这世间小人太多,不能不防!”
胡笛端起茶杯,细细啜了一口茶,平和地说:“您设在杂树根部处的暗记,实为暗伤,是有意设上去的。北京城高手如林,若有细心人看出,则有污这一幅扛鼎之作。您说呢?”石丁惊愕地跌坐在椅子上,问:“那……那暗记呢?”
胡笛说:“在右下部第五重石壁的皴纹里!‘石丁’两个字很有骷髅皴的味道,我把它挖补在那里,居然浑然一体。树根部处空了一块,我补接了相同的宣纸,再冒昧地涂成几团苔点。宣纸的接缝应无痕迹,补上的几笔也应不会丢先生的脸。”
石丁又一次站起来,拿起放大镜认真地审看这两个地方。接缝处平整如原纸,这需要理出边沿上的纤维,彼此交错而“织”,既费时费力,又需要有精到的技艺。而补画的苔点,活泼有灵气,更是与他的笔墨如出一辙。他不能不佩服胡笛的好手段!
石丁颓然地搁下了放大镜。
胡笛站起来,说:“石先生,裱画界虽有个别心术不正的人,但毕竟不能以偏概全。暗记者,因对人不信任而设,我着力去之,一是为了不玷污先生的艺术,二是为了我们彼此坦诚相待。谢谢。我走了。”
胡笛说完,很从容地走出了画室。
石丁发了好一阵呆,才记起还没有付装裱费给胡笛。正要追出去,又停住了脚步,家里还有好些画需要装裱,明日一起送到胡笛的店里去吧!
他决定不将《南岳风雨图》寄去北京参展,他要把它挂在画室的墙上,永远铭记那个让他羞愧万分的暗记……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暗记”有两层意思,表面上看就是指石丁画上的记号,实际上是指因不信任胡笛产生误会,由此在自己心灵上留下的无地自容的印记。
B.“石丁的脸忽地红了,然后又渐渐变紫”一句中,石丁的神态变化表明了他对世间小人之多的愤怒。
C.“朋友说胡笛的装裱技艺比不少老一辈要强,且人品不错”以及“画、题款、印章,都真真切切出自他的手”等语句都是为下文写胡笛并没有换走石丁的原作埋下的伏笔。
D.“胡笛安闲地坐在画案一侧,眼睛微闭,也不喝茶,也不说话”,此描写表现了胡笛的傲慢以及不满。

E.石丁“决定不将《南岳风雨图》寄去北京参展,他要把它挂在画室的墙上”,他这样做是为了警醒自己,也是对人与人之间真诚与信任的呼唤。
(2)小说塑造石丁这一形象的作用是什么?请结合全文作简要说明。
(3)胡笛这一人物形象具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请结合小说加以概括并作简要分析。
(4)你认为小说中胡笛改掉石丁画作中的暗记这个情节的安排合理吗?请结合全文简要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从“太阳神鸟”看原始图腾崇拜
金沙人,生活在距今约两三千年前,大约是在北纬 30°41',东经 104°的位置,从地图上来看,那里是成都平原的金沙村。金沙人遗址出土了一件金箔“太阳神鸟”,它的结构之完美,工艺之精致,寓意之神圣,联想之辽阔,诉求之美好,使考古人不得不认定它就是金沙人的精神北斗、灵魂的重心、生活的图腾了。有鸟就有太阳,就有图腾的力量,这几乎是早期人类的普世信仰。古埃及、古希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和玛雅,都沐浴在太阳神的光照之中。
这件金箔“太阳神鸟”,带着神意的刻刀,完美无瑕,外轮廓为圆形,图案分为内外两层,突出镂空工艺,刀法谦谨而毫无杂念,流线简洁抽象而内蕴雄力。四只连环鸟所传达出美的感染力,带有一种天使般的使命感的精神感召力,围绕内层的十二芒太阳纹,顺时针螺旋给出恒动的视觉效果,传达出宇宙天神的节奏韵律,又像火燃烧着涌动不息的热情。
这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太阳与神鸟的传说。初民每天睁开眼睛,便看到太阳从东方神奇地升起,然后行走于天空,再向西渐渐沉落。他们以为这是鸟背负着太阳在飞行。于是口口相传,天上有十个太阳,是帝俊与羲和所生,他们住在东方汤谷的扶桑树上。神鸟背负着太阳,一只返回后另一只又接着出去,每天轮流背着太阳从东方的扶桑飞向西方的若木。《山海经•大荒东经》说得也很形象,“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鸟就像太阳的双翅,是太阳的骏马。每天送往迎来,将太阳送出大山,将天意送给人间,将光明和温暖送给天地万物,再将太阳送回大地。
金沙人将辛勤的神鸟和太阳放在自己的精神祭台上,就这样,金色成为他们的信仰色。想那祭祀王穿戴一身金玉,是何等的华贵雍容,他念念有词,向天问长,向地问短,训诫族人子弟,安排畜牧农事采集。这就是史前人留给我们的文明记忆和智慧启迪,这是一份农耕文明的遗产。对于中国人来说,就像那负日的不死鸟,与“夸父逐日”接力,在智慧的嘴边一代代游吟传唱。
金沙人崇拜太阳,以太阳为图腾,为自己立宪,可见他们的精神高度和生活信仰的高度。图腾在人的灵的思维中诞生,所以它表现的是人的灵性而非人的理性。人类的灵性在理性触摸不到的宇宙深处,那是审美的圣境,传说中的太阳神鸟便在那里栖居繁忙。
当文明人戴上了理性的眼镜时,发现在这诗意的背后,图腾崇拜是原始思维缔造的另外一种原始精神禁忌和原始群落秩序。社会由人群构成,最初的社会由最初的掌握简单的工具的人群构成。这群人面对自身以外的所有的客观自然力,需要凝聚力和秩序,图腾崇拜提供了神的凝聚力和秩序。因此,图腾崇拜是确立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具体、简单和实用的方式。从崇拜图腾到受图腾制约,是人类第一次以图腾为自己立宪,确立自己的信仰生活,实现精神和秩序平衡的自我超越。
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信仰的一项是()

A.五四运动以后,一批爱国的进步青年开始信仰马克思主义,赴法勤工俭学,一旦学得马克思主义,就主张用它去研究和解决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
B.在古代埃及,南方上埃及以蜜蜂为国徽,国王戴圆锥形的白色王冠,以秃鹰为保护神。北方下埃及以纸莎草为图腾崇拜,国王戴红色王冠,以眼镜蛇为保护神。
C.自古以来,中国是农业大国,只有风调雨顺,才能五谷丰登,家给人足。反之,非旱即涝,颗粒无收,饿殍遍野。正是基于这一利害关系,古人对龙的威力产生了敬畏,形成了龙的图腾崇拜。
D.玛雅人崇拜自然神,以后逐步演变为雨神、死神、风神以及四方神等等。最高神为太阳神,被认为是“白昼”和“黑夜”的主宰以及文字和书籍的创造者。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金箔“太阳神鸟”结构完美,工艺精致,寓意神圣,联想辽阔,诉求美好,被认定是金沙人的精神北斗、灵魂的重心、生活的图腾了。
B.“太阳神鸟”图案分为内外两层,四只连环鸟所传达出宇宙天神的节奏韵律,又像火燃烧着涌动不息的热情,有一种天使般的使命感的精神感召力
C.《山海经•大荒东经》中记载“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这使人联想到太阳与神鸟的传说,神鸟背负着太阳,每天轮流背着太阳从东方的扶桑飞向西方的若木。
D.金沙人将辛勤的神鸟和太阳放在自己的精神祭台上,以太阳为图腾,为自己立宪,可见他们的精神高度和生活信仰的高度。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鸟就有太阳,就有图腾的力量,这是早期人类的普世信仰;古埃及、古希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和玛雅,和金沙人一样信仰太阳神。
B.祭祀王穿戴一身金玉,是何等的华贵雍容,他念念有词,向天问长,向地问短,训诫族人子弟,安排畜牧农事采集;从中可以感受到农耕时代的文明。
C.最初的先民面对自身以外的自然力,需要凝聚力和秩序,图腾崇拜能提供凝聚力和秩序;图腾崇拜成了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具体、简单和实用的方式。。
D.图腾在人的灵的思维中诞生,所以它表现的是人的灵性;因而图腾本身具有审美价值,金箔“太阳神鸟”,镂空的工艺,谦谨而毫无杂念的刀法,简洁抽象而内蕴雄力的流线都带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