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完成下面两题。
①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②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论语·阳货》)
③子路问于孔子曰:“君子亦有忧乎?”孔子曰:“君子,其未得也,则乐其意;既已得之,又乐其治。是以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也。”(《荀子•子道》)
(1)根据①②两则材料,概括人生追求过程中两种不同的心态。
(2)根据上面三则材料,分析君子无忧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九月(公元676年),壬申,大理奏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左监门中郎将范怀义误斫昭陵柏,罪当除名,上特命杀之。大理丞太原狄仁杰奏:“二人罪不当死。”上曰:“善才等斫陵柏,我不杀则为不孝。”仁杰固执不已,上作色,令出,仁杰曰:“犯颜直谏,自古以为难。臣以为遇桀、纣则难,遇尧、舜则易。今法不至死而陛下特杀之,是法不信于人也,人何所措其手足!且张释之有言:‘设有盗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处之?’今以一株柏杀二将军,后代谓陛下为何如矣!臣不敢奉诏者,恐陷陛下于不道,且羞见释之于地下故也。”上怒稍解,二人除名,流岭南。后数日,擢仁杰为侍御史。
初,仁杰为并州法曹,同僚郑崇质当使绝域。崇质母老且病,仁杰曰:“彼母如此,岂可使之有万里之忧!”诣长史蔺仁基,请代之行。仁基素与司马李孝廉不协,因相谓曰:“吾辈岂可不自愧乎!”遂相与辑睦。
春(公元679年),正月,己酉,上幸东都。
司农卿韦弘机作宿羽、高山、上阳等宫,制度壮丽。上阳宫临洛水,为长廊亘一里。宫成,上徙御之。侍御史狄仁杰劾奏弘机导上为奢泰,弘机坐免官。左司郎中王本立恃恩用事,朝廷畏之。仁杰奏其奸,请付法司,上特原之,仁杰曰:“国家虽乏英才,岂少本立辈!陛下何惜罪人,以亏王法。必欲曲赦本立,请弃臣于无人之境,为忠贞将来之诫!”本立竟得罪,由是朝廷肃然。
(公元688年)以文昌左丞狄仁杰为豫州刺史。时治越王贞党与,当坐着六七百家,籍没者五千口,司刑趣使行刑。仁杰密奏:“彼皆诖误,臣欲显奏,似为逆人申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仁恤之旨。”太后特原之,皆流丰州。道过宁州,宁州父老迎劳之曰:“我狄使君活汝邪?”相携哭于德政碑下,设斋三日而后行。
(选自《资治通鉴》)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法不信于人也 信:信任 |
B.擢仁杰为侍御史 擢:提升 |
C.本立竟得罪 竟:竟然 |
D.仁杰密奏 密:暗中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狄仁杰刚直不阿的一组是
①二人罪不当死 ②擢仁杰为侍御史 ③诣长史蔺仁基,请代之行 ④侍御史狄仁杰劾奏弘机导上为奢泰 ⑤请弃臣于无人之境 ⑥知而不言,恐乖陛下仁恤之旨
A.①③⑥ | B.①④⑤ | C.②④⑤ | D.②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宗要处死误砍昭陵的将官,狄仁杰坚决请求不杀,高宗变了脸色,命令狄仁杰退出去。几天后,狄仁杰委婉劝谏,高宗怒气消解,权善才、范怀义得以被除去名籍,流放岭南。 |
B.长史蔺仁基一贯与司马李孝廉不和,看到狄仁杰请求代替郑崇质承担出使的任务后,都觉得自己应当感到羞愧,于是两人和睦相处。 |
C.左司郎中王本立依恃皇帝恩典,当权用事,朝中士臣都害怕他。狄仁杰奏报他作奸犯科的事,请求把他交付执法官吏处理,高宗最终答应了狄仁杰,王本立被判罪,从此朝廷士臣都不敢为非作歹了。 |
D.狄仁杰查知因为越王李贞而犯罪的六七百家、被籍没官府充当奴婢的五千人都是无罪而被牵累的后,秘密奏报太后。太后听了狄仁杰的奏报,就特别原谅了这些人,全部流放到丰州。 |
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何惜罪人,以亏王法。必欲曲赦本立,请弃臣于无人之境,为忠贞将来之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宁州父老迎劳之曰:“我狄使君活汝邪?”相携哭于德政碑下,设斋三日而后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文言文(18分,每题3分)
公子行,侯生曰:"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事必危矣。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于是公子泣。侯生曰:"公子畏死邪?何泣也?"公子曰:"晋鄙嚄唶宿将,往恐不听,必当杀之,是以泣耳,岂畏死哉?"于是公子请朱亥。朱亥笑曰:"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遂与公子俱。公子过谢侯生。侯生曰:"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加点字读音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A.数遗魏忘及公子书 | B.数请魏王 |
C.公子亲数存之 | D.请数公子行日 |
下列句中加点词不是“看望、拜访”意思的一项是:
A.公子亲数存之 | B.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 |
C.公子过谢侯生 | D.公子闻之,往请 |
与例句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今公子有急
A.朱亥故不复谢,公子怪之 | B.公子从车骑 ,虚左 |
C.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 D.卒廷见相如 |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A.或师焉,或不焉 | B.直上载公子上坐 |
C.晋鄙不授公子兵 | D.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
与例句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自书点所记,未之有也
A.此人力士 | B.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
C.何功之有哉 | D.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
对侯生"北乡自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生后悔为信陵君出谋划策,但悔之晚矣,只能以死谢罪。 | |
B.侯生的选择是出于“士为知己者死”的封建道德观念。 | |
C.侯生是以此激励信陵君坚定意志,下定事必成功的决心。![]() |
D.侯生虽然对信陵君尽了忠义,但欺骗魏王又是不忠。作为洁身自好的侯生为保全声誉才如此。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褚彦回幼有清誉。宋元嘉末,魏军逼瓜步,百姓咸负担而立。时父湛之为丹阳尹,使其子弟并着芒屦,于斋前习行。或讥之,彦回时年十余,甚有惭色。湛之有一牛,至所爱,无故堕厅事前井,湛之率左右躬自营救之,郡中喧扰,彦回下帘不视也。又有门生盗其衣,彦回遇见,谓曰:“可密藏之,勿使人见。”此门生惭而去,不敢复还,后贵乃归罪,待之如初。尚宋文帝女南郡献公主,拜驸马都尉,除著作佐郎,累迁秘书丞。湛之卒,彦回悉推财与弟澄,唯取书数千卷。
宋明帝即位,累迁吏部尚书。有人求官,密袖中将一饼金,因求请见,出金示之,曰:“人无知者。”彦回曰:“卿自应得官,无假此物。若必见与,不得不相启。”此人大惧,收金而去。彦回叙其事,而不言其名,时人莫之知也。
彦回美仪貌,善容止,俯仰进退,咸有风则。每朝会,百僚远国使,莫不延首目送之,时人以方何平叔。尝聚袁粲舍,初秋凉夕,风月甚美。彦回援琴奏《别鹄》之曲,宫商既调,风神谐畅。王彧、谢庄并在粲坐,抚节而叹曰:“以无累之神,合有道之器,不可得已。”
时伧人常珍奇与薛安都为逆,后又求降,明帝加以重位。彦回谓全其首领,于事已弘,不足大加宠异。帝不从,珍奇寻又叛。建安王刘休仁,人才令美,帝与彦回谋诛之,彦回以为不可。帝怒曰:“卿痴不足与议事。”彦回惧而奉旨。明帝崩,遗诏以为中书令、护军将军,与尚书令袁粲受顾命,辅幼主,粲等虽同见托,而意在彦回。彦回同心理事,务弘俭约,百姓赖之。既而王道隆、阮佃夫用事,奸赂公行,彦回不能禁也。性和雅,有器度,不妄举动,然世颇以名节讥之。
(节选自《南史·列传十八》)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宋文帝女南郡献公主尚:娶 |
B.莫不延首目送之延:邀请 |
C.时人以方何平叔方:比作、相比 |
D.建安王刘休仁,人才令美令:美好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求请见,出金示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B.彦回叙其事,而不言其名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C.彦回谓全其首领,于事已弘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
D.彦回惧而奉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褚彦回“有器度”的一组是
①帝与彦回谋诛之,彦回以为不可②可密藏之,勿使人见
③善容止,俯仰进退,咸有风则④彦回叙其事,而不言其名
⑤彦回同心理事,务弘俭约⑥后贵乃归罪,待之如初
A.①②⑤ | B.①③④ | C.②④⑥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褚彦回的父亲带领随从们解救掉到井里的牛,场面喧闹混乱,褚彦回不喜欢这种场面,所以放下帘子来阻隔外面的混乱和喧闹。 |
B.褚彦回到袁粲家参加聚会,在风月和美的凉爽秋夜展示了自己高超的琴艺,得到了王彧、谢庄的高度赞扬,这说明褚彦回具有很高的音乐修养。 |
C.明帝在遗诏中任命褚彦回为中书令、护军将军,让他和袁粲共同接受遗命,辅佐幼主,但明帝更属意于褚彦回,由此可见皇帝对褚彦回很器重。 |
D.褚彦回和袁粲同心协力处理政事,褚彦回倡导俭约,因此百姓很依赖他,后来王道隆、阮佃夫掌权,褚彦回不能禁止,因此受到别人讥讽。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门生惭而去,不敢复还,后贵乃归罪,待之如初。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卿自应得官,无假此物。若必见与,不得不相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下列各句加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奋:发展 |
B.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言:言语 |
C.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兵:军队 |
D.却匈奴七百余里却:击退 |
从句式的角度判断,不同的一项是()
A.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
B.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
C.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
D.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
根据文意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自开国以来至于始皇而有六代。 |
B.随着秦始皇的统一,标志着秦由攻势转为守势。因此,这段主要是说秦的守策。 |
C.秦初对外依然表现为进攻![]() |
D.这段文字义正辞严,充分揭露了秦始皇的暴虐无道,为本文结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张本。 |
翻译下列句子
(1)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2)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
萧相国何者,沛丰①人也。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②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汉王所以具知天下扼塞③,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
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守巴蜀,镇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棕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棕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君臣皆莫敢言。於是乃令萧何第一,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汉十一年,陈豨反,高祖自将,至邯郸。未罢,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尉。召平谓相国曰:“上暴露於外而君守於中,非披矢石之事而益君封置卫者,疑君心矣。夫置卫卫君,非以宠君也。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说。”相国从其计,高帝乃大喜。
何素不与曹参相能,及何病,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孝惠二年,相国何卒,谥为文终侯。
[注]①丰,古邑名,秦时属沛县。②律令,法令。图书,实为图籍文书的省称。③扼塞,险要难行的军事要地。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益封五千户益:增加 | B.愿君让封勿受让:辞让 |
C.悉以家私财佐军佐:佐助 | D.臣死不恨矣恨:仇恨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以何为丞相②不赂者以赂者丧 |
B.①而发棕指示兽处者人也②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 |
C.①高帝乃大喜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D.①功不可忘也②古之人不余欺也 |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萧何作为丞相尽忠本职的一组是()
①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②镇抚谕告,使给军食③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④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⑤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
A.①②③ | B.①③⑤ | C.②③④ | D.③④⑤ |
下列对原文的陈述与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萧何和刘邦同是沛人,功劳显赫,忠心耿耿,一直深受刘邦信任。 |
B.平定天下论功行封时,群臣都认为萧何功劳不是最大,刘邦力排众议,认定萧何功劳最大。 |
C.汉王平定陈豨叛乱后,认为萧何诛杀韩信有功,授予萧何相国的官职。 |
D.萧何入咸阳后,在诸将争夺财产时收藏图书资料,又主动推荐大将韩信及有嫌隙的曹参,表现了他的远见和大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