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某时期我国公开发行的宣传画,从中可知( )
①中苏关系破裂
②文化大革命已经发动
③苏联国家政权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④中国的领袖地位得到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①②④ |
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道之大原于天”,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由此可见,下列论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反应天命的政治秩序与政治思想应该是统一的 |
B.融合黄老之学、法家主张和迷信思想丰富儒学 |
C.强化君主集权的同时也主张限制君权过度膨胀 |
D.新儒学从根本上唾弃“为政以德”的仁政思想 |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都体现了朴素的民本思想 |
B.荀子的“仁政”思想是对孔子核心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C.战国后期,儒学逐渐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
D.董仲舒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
据统计,以下为1900~1936年各报刊出现的高频率词汇,其中与1924年国共合作有关的是
A.八国联军、赔款、使馆届 | B.三民主义、武昌、皇帝退位 |
C.罢课、罢工、拒绝签和约 | D.新三民主义、孙中山、国民革命 |
“祝捷的炮像雷雨声,满街的爆竹,焰火飞扬。漫山遍野是人浪!笑口高张,热泪如狂。”诗人罗家伦在《凯歌》中描绘了中国人民欢庆抗日战争胜利的狂欢景象。抗日战争的胜利
①使中国走上民主、富强、独立的道路②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③是中国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胜利④极大的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A.①②③ | B.③④ | C.③ | D.②④ |
“共争青岛归来,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以上这幅对联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是
A.中国代表团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 | B.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发动 |
C.北洋军阀政府反动统治,使社会矛盾尖锐 | D.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统治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