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 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 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天下下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请回答: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

科目 历史   题型 简答题   难度 容易
知识点: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明清时期科技的衰落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斗争和妥协是政治史中经常出现的现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唯一摆脱困境(人们彼此妨害)的方式则是互相妥协。通过契约的方式建立国家,制定法律,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
一一古希腊思想家伊壁鸠鲁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古希腊与古罗马是如何实践伊壁鸠鲁的主张的。
材料二处死查理一世无疑是“革命”,但是经过“光荣革命”的“反革命”,英国用宪政框架吸纳革命原则,成就了代表资本主义发展方向的近代宪政体制。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达成了王权接受限制的持续妥协。维护了英国持久稳定的法治与和平。
——杨和平《查理一世之死与英国宪政体制的确立》
(2)结合英国近代宪政体制的形成,指出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妥协的具体表现。
材料三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政治斗争中强势的一方从来不懂得妥协退让,即便是对内部的改良力量也压制打压,直到那些疥癣之疾发展成为心腹之患,逼得在朝与在野的双方兵戎相见。以至于有人说我们的历史上只有成功的改朝换代,却鲜有成功的改良鼎新,国人可以向暴力屈服,却拙于制度创新。
一一卢伟《懂得妥协很重要》
(3)概括材料三的观点。你是否赞同他的观点,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史实说明。
材料四我们的会晤是难得的。尽管我们中间存在着许多不同意见,但是这不应该影响我们所具有的共同愿望。我们的会议应该对于我们的共同愿望有所表示,使它成为亚非历史值得珍贵的一页。同时,我们在这次会议中建立起来的接触应该继续保持,以便我们对于世界和平能够作出更大的贡献。
——摘自《周恩来万隆会议发言稿》
(4)材料四中与会各方要达成的“共同愿望”是什么?为此各方采取了怎样的妥协策略?

【原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儒家学说取得了非凡成功。一个原因,它在道德上为当局和社会不平等所作的辩护,很受统治者和富人欢迎。而且,其高度的道德原则为现状提供了较纯粹的世袭权力更牢固的基础,从而,对改善政治和社会关系起了不断的促进作用。儒家学说取得成功,还因为它合乎时机。它为中国和东亚大部分地区提供了儒家生活方式的准则,并作了合理说明。结果,在长达二千多年的时间里,它一直充当中国文明的基础。
请先归纳材料中作者的观点,然后运用有关史实进行评析该观点是正确的。

材料一:笔者利用2 O世纪上半期中央政府历次的人口普查与人口登记的数据,对中国人口总数进行了估计,认为1911年时的中国人口总数为4.1亿,1936年初时为5.3亿。……这一结果意味着1911—1936年中国人口的平均年增长率为1O.27‰,1936—1946年为1.333‰,1946年初至1949年底为8.00‰。
——侯杨方《中国人口史·第六卷·民国时期》
材料二:15—18世纪,一切随人口变化而变化。人口增加了,生产.和交换就会增加,边缘地区的种植业就会发展;手工工场就会兴旺;村庄和城市的规模就会变大;流动人口就会增加。人口增加的压力越大,人们做出的建设性反应就会越多,这就是无声的命令。…… 16世纪,(英国)随着人口的增长,特别是非农业人口的增长以及毛纺织业的发展,增加了对、农产品的需求,许多地主、富裕的自耕农把土地作为牟利的手段,实行规模化经营,进行商品生产。这就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圈地运动’’。圈地运动既冲垮了旧的封建土地所有制结构,又荡击了以小农个体生产为基本模式的封建生产组织、经营方式,加速了小农与土地的分离,从而导致了社会的变革。
——孙义飞《近代早期欧洲人口增长与社会变迁关系模式探析》
(1)依据材料一,分析中国1911年——1949年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影响人口增长速度的主要因素。
(2)概括材料二作者的基本观点。依据材料二,以近代英国圈地运动为例,证明该观点。 (6分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口变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中国龙的形象变迁。


东晋道教经典《抱朴子》一书称只要服用神丹,就能“与天地相毕,乘云驾龙”。

使用龙纹也是皇帝尊贵身份的象征,中国从元代开始禁止民间织造有龙纹的布匹,明清时期更是严厉禁止下官和百姓僭用龙纹。
17世纪中国在欧洲各国的最早形象,很大一部分是通过瓷器形成的……当时绣有龙凤图案的服装被认为是最时尚的,西方人感到这些东方怪物有一种难以言状的美感。
——摘自《中国龙的发明》

1862年为适应国际外交惯例,清朝将三角黄龙旗作为水师官船的对外标识,1888年正式创立了国旗——四角黄龙旗。到1900年之后,商人热衷于在商业场所悬挂大清龙旗,作为招揽生意的幌子。


1997年至2013年英国著名的《经济学人》杂志,以龙作为象征主体的漫画多达14幅


阅读图文材料,结合历史背景,解读中国龙的形象变迁。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市场是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明代,特别是中叶以后……大小商人的数目迅速增长,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尤为商贾聚集之处.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为数繁多,几乎任何东西都可能出现在市场之上。不过,从远途贩运的角度来看,除属于国家专控商品的盐和茶之外,流通量和交易额最大的商品,是粮食、棉花、棉布、丝、和丝织品。……明代前期一直被禁止使用的白银在正统以后取代纸钞和铜钱成为主币……反过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朱绍侯、龚留柱《中国古代史教程》(下)
材料二 “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
“应当把商品交换提到首要地位,把它作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杠杆”,全部问题就在于“是以市场、商业为基础,还是反对这个基础。”
——《列宁全集》第41卷
材料三 市场是一种古老的制度。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市场不但在或大或小的范围里存在,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有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整一、两代中国人对于市场完全感到陌生。
——梁治平《市场·国家·公共领域》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材料四 西方史学家认为,共产主义在东欧的消失、苏联的解体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日益转向市场经济,在实际上表明共产主义模式的普遍性的萎缩。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影响市场发展的因素。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恩格斯和列宁对“计划”和“市场”的认识。
(2)材料三中“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你对市场经济和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认识,驳斥材料四中作者的观点。(12分。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