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定风珠
魏继新
小镇多吊脚楼,旧称干阑。此屋沿溪而建,时传为避毒虫蛇而筑,人居其上,可眺山水岚雾,倒也有十分情趣。且房屋鳞次栉比,多为木柱板壁,街道为麻石路面,凹凸不平,就有了几分古香古色。镇口岩头上的老藤粗枝,盘虬错节。小镇位深山之中,极少人来往的,村野田埂之中,常见老牛慢慢地吃草咀嚼岁月,仿佛日子也凝固了,只有小路上日子覆盖着日子,脚印覆盖着脚印。连风,也很难穿透时间凝固的墙壁,为这方圆百里唯一不通公路的小镇,送来些山外新鲜的气息。
小镇有一屠夫,生得膀粗腰圆,每日里杀头肥猪,烫了刮毛开膛,然后用担挑了,步行几十里山路,到城里去卖。却也不知何故,他的猪肉极好卖。他从不要高价,也不扣斤两,所以,常常不到一个时辰,肉便卖完了,于是,便沽些酒,买些油盐柴米,顺了山路回去。当然,担子里便捎了些镇人托买的东西,或油或盐,屠夫总是把它们用信包包了,做上记号。他虽看上去五大三粗,心却极细,从不会错,加上有的是力气,也乐此不疲,如此一来,人缘极好,镇上人把喂的猪,也往他那儿赶,所以,日复一日,小日子倒过得十分滋润。
屠夫有一杀猪用的案板,矮脚宽身,是祖上传下来的,虽然开裂了,且血痕累累,年复一年,连木质也看不出了,屠夫对它却十分钟爱,用起来也十分顺手。一日,镇上来了一老客,此人打扮倒也入乡随俗,穿了蓝布罩服,布底沿口鞋,只是银须飘飘,颇有些风骨。据云,此人乃名中医,回祖籍省亲的,偶尔也给镇上人看病。不知何故,却对屠夫的杀猪感了兴趣,一连数日,流连不去。屠夫为赶生活,杀猪时间是极早的,其时山洼里云摇着破碎的夜晚,山顶上刚流出血红的黎明,老者便来了,目不转睛地看。屠夫是个直人,见状,便嘿嘿地笑了,说:让老人家见笑了,我手艺不精呢。
老者微微一笑,说:你手艺倒是极好,人也不错。不过,我不是看你杀猪的。
屠夫大奇:那你看什么呢?
老者说:我是看你案桌呢。
屠夫不解。老者问可否转让,愿出钱购买。屠夫说:区区一破桌,你愿要,便拿去吧。老者便说:那我代病家谢你了。不过,我将赔钱给你置买一新案桌。我隔七日后来取,这七日,你仍在此桌上杀猪吧。
七日后,老者至,见屠夫亦置新案桌,并言:你既为病家故,我何可让你破费,并置这新案桌送与你吧。老者大惊,急问旧案。屠夫曰:我已劈矣。且见一巨大蜈蚣,伏于案内。
老者遂长叹一声,仰天曰:民风淳朴如此,我何言?!
于是,老者告知屠夫,此蜈蚣伏案内,已逾数十年,且日日以猪血为食,到今日,已逾百年,取出剖开,腹内有一珠,名曰定风珠,可治百种中风之疾。我存有私心,怕说出来被你敲竹杠,故此未言明,谁知竟毁于一旦矣!我要这新案桌,又有何用呢?以我这等偏狭之心,如何治世救人,真让人汗颜,老夫碌碌一生,看来仍是心不达,艺不精矣!
言罢,大笑而归。
倒是屠夫,常听人言及,他到手的富贵,竟被丢了。屠夫听罢,也无懊悔,只笑曰:该来则来,该去则去,天意也。
屠夫依然每日杀猪卖肉,乐此不疲。倒是老者,闻听此言后,仰天叹曰:求不可求之求,吾何止心不达、艺不精,而是枉读药理诗书,不如一屠夫矣!
遂摘牌罢医,不再悬壶①矣。
(选自《小小说精读》)
【注】 ①悬壶:指行医、卖药。小说开头描写了小镇的哪些特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统观全文,简要分析屠夫这一人物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请列举两例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主要写了定风珠的故事,请探究深蕴其中的作者的情感取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罗马与汉长安
从公元前三世纪开始,汉帝国崛起于亚洲东部,而古罗马也在欧洲逐渐走向繁荣。但是长安和罗马有着很不相同的城市发展脉络。长安是平地起城,其选址经过缜密论证,考虑的是管辖辽阔疆域的安全需要,代表的是整个国家和整个民族的根本利益,“先政治军事,后经济文化”的脉络十分清楚。对比之下,罗马城是自然形成的都城,早在公元前753年就已建城,早已有相当的经济文化基础,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后终于变成了古罗马之都,并在帝国之初达到全盛,其发展脉络刚好与长安相反。
因为城市发展脉络的不同,他们的文化发展脉络也不同。长安文化在很短的时间里依靠强大的国家力量快速崛起,而罗马文化则是继承了希腊文化甚至埃及文化发展而来,发展过程有几百年之久。
长安文化带有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这是由居于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决定的。但是长安文化又有包容和吸纳的一面,其他思想流派只要和最高统治者意愿相合,就能得到快速发展。在这种情况下,长安文化以周秦文化为基础,广泛吸取了楚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吴越文化甚至少数民族文化及域外文化的成分,从而形成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特色。它既代表了本国甚至本大洲文化的最高水平,又带动了周围广大区域内的文明进程,而且它还促成了世界最大的单一民族——汉族正式形成。
长安文化作为一种集大成的新兴文化,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愿意探求和吸纳其他文化来充实自己。张骞在西方人之前最早开通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就是中国人对自己以外世界的一次大探求。汉武帝封张骞为博望侯,“博望”二字恰如其分地道出了长安文化的探求性。
罗马文化中没有一支像儒家思想那样独大的至尊核心,奥古斯都称帝,但共和思想和法则依然深入人心,即使是逐渐兴起的基督教文化也没有改变罗马文化多元的特质。罗马帝国广阔疆域内,大大小小的诸多城市都被允许按照首都的模式去建设和发展,而在中国,地方城市的建设是不能同首都平起平坐的,同时罗马城中众多的公共活动场所也是长安城中不可能有的。只是到公元392年,基督教才发展为罗马帝国的国教,成为至尊一元的宗教文化,但这时距罗马帝国的解体已只有几年时间了。
长安文化和罗马文化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非宗教性。长安文化中有多神信仰的倾向,但是按照儒家“敬鬼神而远之”的理念,长安文化中的宗教元素始终没有上升到主导地位,而儒家的“仁爱”思想使长安文化洋溢着强烈的人文精神。在这种人文精神的推动下诞生的《史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也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罗马文化继承了古希腊开明而松散的多神信仰,充满科学探索精神和人文精神。这种强烈的人文精神在蛰伏数百年后又成为文艺复兴能在意大利发端的历史渊源。罗马帝国晚期,基督教逐渐强大,罗马甚至成为基督教教廷所在地,这与宽容而多元的罗马文化背道而驰。下列选项不属于长安文化范畴的一项是()
A.长安是平地起城,其选址考虑的是安全,代表的是整个国家和民族,“先政治军事,后经济文化”的脉络十分清楚。 |
B.长安文化中有多神信仰的倾向,但这些宗教因素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始终没有上升到主导地位。 |
C.长安文化具有包容和吸纳的一面。它广泛地吸取了长安以外的异地及少数民族文化乃至域外文化,具有一定的探求性。 |
D.长安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带有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洋溢着强烈的人文精神。 |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长安文化有包容和吸纳的一面,使其他思想流派都能得到快速发展。 |
B.长安文化崛起时间短、速度快、内容少、空间大,所以才广泛吸取楚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吴越文化甚至少数民族文化及域外文化的成分。 |
C.罗马文化继承了历史文化传统发展而来,而长安文化则不是这样,只是包容和吸纳其他思想流派及域外文化快速崛起。 |
D.汉帝国与古罗马都是从公元前三世纪开始兴起的,其文化有共同的特色,就是非宗教性并具有人文精神。 |
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汉帝国中,没有一个城市在规模上与汉长安城同样大或者超过汉长安城。 |
B.在欧洲,如果没有基督教的兴起和发展![]() |
C.罗马城的形成发展之所以漫长而缓慢,是因为罗马城的政治军事早于其经济文化的发展。 |
D.汉族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兼收包容其他思想流派乃至域外文化,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文化特色。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史铁生和他的“爆肚主义”
对于史铁生,我没有能力描绘一个尽善尽美的形象,就如同对他的作品。我也无法像一个崇拜者那样,把他仅仅看成一个才华横溢的作家或一个身残志坚的英雄。我所能介绍的,是另外一个史铁生,是一个具体的、实在的、在北京一个大杂院中一间普普通通的平房里活动着的史铁生。
如果说他有什么特别的话,最突出的要算是嘴馋并且胃口好。他喜欢所有好吃的东西,对文学的迷恋都远不如对吃的迷恋更甚。患尿毒症住院,高烧连日不退,大有活不下去的危险,他躺在病床上,想的全是吃。有的人馋,但苦于吃不下,他可总是来者不拒。煮好的茶鸡蛋放在桌上,他能连续吃六个而不觉得满足;买来的豆腐丝,还没等做成菜,他就一撮一撮全抓着吃了。无奈,怕他吃坏了,他父亲只好像防猫或防老鼠一样把吃的东西紧着收起来。他常给我这个不正宗的北京人讲街头挑担、夜晚叫卖的旧景,还每每感叹北京小吃的今不如昔。看到他托着碗吃炒肝时的那个香劲儿,那种有滋有味的模样,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一个精于品味北京小吃的美食家的形象。
有一次聚会是难忘的。那是1985年初春,大家聚在一起各自谈了许多趣闻轶事。当然,席间最中心的话题是谈吃。羊肉片的价格蹿着往上涨,使这几个酷爱吃涮羊肉的大为惊慌。对于涨价,铁生的哲学是,如果不打算“戒”掉,最好抓紧吃,否则明年还涨。午餐结束了,大家仍然谈兴未减,话题转到写作、往事、社会,最后谈到人生。因为铁生爱吃爆肚,我家又离北京最有名的“爆肚王”很近,他便把他的观点命名为“爆肚主义”。他说,只要是喜欢,吃爆肚和登珠穆朗玛峰给予人的享受是一样的,尽管在别人看来登山很苦很危险,就像不喜欢吃爆肚的人认为那很膻很脏一样,对于本人却是一种享受。之所以说登山并不比吃爆肚更为高尚,是因为二者的目的都是为了某种满足——英雄欲和食欲的满足,这种满足使人愉快,这种愉快正是人类所共同追求的自我实现。运用什么方式达到自我满足的目的固然有审美趣味、价值观念的差别,但这种差别只有在特定的社会范畴里才具有道德的意义,而就人的意义来讲,任何选择都应该受到尊重,因为事实上它们是同等的。
我之所以描述那次聚会,是因为那次谈话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至少,它使我进一步了解了他对人生的看法。他本人不是一个“爆肚主义者”,也不是一个登山的英雄主义者,写作才是他得以自我满足的手段。但他的自我满足不是成功的喜悦,而是寻找的喜悦,用他的话来说,写作是为活着寻找理由。重要的是“找”,而不在乎是否找得到或找到的是什么。
所以,确切地说,他活着,而且快乐,是因为他在写,而不是因为他写得成功。就像他在爱,在恨,在悲伤,在欢乐一样,他在用笔完成生命的过程。
(选自徐晓《半生为人》,同心出版社,有删改)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史铁生是一位身残志坚、才华横溢的作家,他嘴馋并且胃口好,把吃当作一种自我满足。 |
B.文章第二段用几个细节来写史铁生好吃嘴馋的特点,目的只是为了引出下文他对“爆肚主义”观点的表达。 |
C.1985年初春的那次聚会之所以是难忘的,是因为它使作者![]() |
D.写作是史铁生得以自我满足的手段,他把写作与生命联在一起,写作成为他活着的理由,写作过程就是他寻找自我满足的过程。 |
E.文中划线句子“重要的是‘找’,而不在乎是否找得到或找到的是什么”,表明史铁生注重的不是写作结果而是写作过程给他生命带来了意义。史铁生的“爆肚主义”观点是什么?请根据文意加以概括。
答:史铁生是一位作家,文章却对写作之事谈之甚少,主要围绕“吃”来写。请结合全文,谈谈这种写法的作用。
答: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三峡石
楼肇明
我的书柜里陈放着一件小小的纪念品,纪念我的一次长江之行。一块3.5厘米见方的白底瓷版上镶嵌着两颗一大一小的卵石。精工描画出一位富有异国情调的红装女子,画眉如黛,浓艳欲滴。这小巧玲珑的装饰趣味,大气磅礴的长江有何干系?纵然光润莹洁的卵石为千千万万年长江水所磨砺所淘洗,这图案化的世俗女子还有一丝不羁的野性流露,但从我的书柜、我的书斋,我是感受不到长江的水、长江的风、长江的雨、长江的岩石的。
船过三峡,我在“江津轮”上读到的是一部巨大的岩石的书,一座倾圮和崩塌的宇宙废墟的缩微画图。长江从高峻陡急的岩石走廊里流过,我疑神静虑阅读那些岁月风雨镌刻下的文字。“江津轮”好像一艘超越时空的飞船,驮载着我亲历目睹一次宇宙被创造和被毁灭的历史。我无法用语言诠释,也不能用彩笔描绘,甚至也不能复述依稀犹存的情绪轨迹。
我看到的三峡的山,不像古代诗人和民间传说蕴涵着那么多美丽动人的愿望。我看到了一座座倒置的金字塔,倒扣的航空母舰,圆明园遗址般的残垣断壁;一道道由七零八落却大体有序的巨大卵石垒成的梯田田埂,像乡村小学东倒西歪的房子,像流落外乡异地脱毛的骆驼,像懒惰的家猫无所用心地弓腰;那些不成规则的形体,交叠粘合,隆起上升,那经过生命和死亡大轮回、大劫难的一堆堆山石的云团,全被排闼而来的长江水挤开,迎立于漫长的两岸。
我批览那镌刻在悬崖峭壁上的岩画,似象形文字符号和非象形文字符号的,似树木年轮的,似灌木丛枝杈杂乱无章的……一个个巨大的漶漫的指纹,一个个巨大的飞扬的畚箕。一个个巨大的纵横恣肆的螺,都是历史的涡流,是狂放的三峡的水、三峡急湍留在岩壁上的脚印,又仿佛是岩石被送上旋风的绞刑架,然后从地质年代的墓坑里被挖掘到了阳光下,让苍天去冷漠地阅读、赏析。
这些粗砺的似乎以不经意的手錾凿下的肃穆时刻,这似乎由埋藏着太多的屈辱和太多的情欲所造成的破坏,这因伟大的偶然而创造的伟大的遗迹,并非是不可解读的文字。我若有所悟了:混乱世界的毁灭,是宇宙史上最悲壮的一幕;岩石的警钟,岩石的符咒只是恶作剧的创造者的一次冷峻关怀。当人们把长江寻觅得一片污秽不堪的时候,瓷板上的三峡石便诞生了。不知神女峰传说的制造者们想过没有,历史如果让王昭君再做一次选择,清清香溪水还有那迷人的魅力么?
当我把小小的纪念品放入衣兜,百无聊赖地步上船舷时,我看见一位垂钓者蜷缩着,一秆紫穗芦苇在江风中摇曳,那一轮匆匆西下的夕阳,被浓烟的黑潮托起,是荒凉宇宙的一只独眼。二等舱里的筵宴已经结束,船工们在倾倒残羹冷炙,香蕉皮、糖纸、烟蒂有如天女散花……我笔下的长江水,不该是老舍先生的龙须沟!我顿时觉得上小学的地理课本已经遗失在童年的梦里了,只有在那样的课本上,晨雾笼罩的长江才像夏夜横贯天庭的茫茫银河,一个少年人驾扁舟、挥长篙,在放牧一群白鳍豚、大鲟鱼、扬子鳄!
(选自《20世纪中国散文读本》,海峡文艺出版社,有删改)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通过一件纪念品与大气磅礴的长江没有多大关系的叙说,引起下文作者对长江三峡所见所感的描写。 |
B.作者面对三峡石,感受到的不是美的愉悦,却是“宇宙被创造与被毁灭的历史”,是自然力所造成的残忍与生命的悲壮。 |
C.文章第三段,写作者看到的三峡的山,表达了见不到蕴涵着多么美丽动人的愿望的三峡之山的强烈痛惜。 |
D.文章大量使用对比、比喻,把丰富的物象和复杂的心象结合在一起,表现了作家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刻洞察和冷峻思考。 |
E.文章结尾写到“垂钓者”、“船工们”以及“少年人”,表现了人力对自然所造成的破坏,流露出作者的惶惑与焦灼。文章第五段划线句子的含义是什么?
答:三峡在许多诗人、散文家笔下是雄伟壮丽的,而本文却用冷峻的笔触写在自然力和人力的破坏下被创造和被毁灭的历史。请结合全文,谈谈这样写的作用。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叔贺岁档”现象解读
今年挤进贺岁档的电影达到创纪录的50多部,不过最具分量的仍然要数《赵氏孤儿》、《让子弹飞》、《非诚勿扰2》等几部影片,这几部影片的主力阵容中,接连出现在3部电影中的“贺岁帝”葛优已经53岁,周润发55岁,姜文47岁,虽说都已难言青春,但这些大叔正是当下中国电影的顶梁柱。从制作质量、市场风险、观众需求等方面来说,贺岁电影离了这些个大叔,还真的不行。
电影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生意。从艺术方面来讲,这些大叔级演员正处于表演生涯的黄金时段,经过长时间的历练,表演经验已经相当丰富,对角色的驾驭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制作人和导演都喜欢找他们。因为在工作上不需另外花功夫调教,完成导演要求当然更省时省心。对于一部排入贺岁档的电影,导演对演员的要求绝不会低,而所谓的大叔演员的实力才符合这些名导的要求,也才匹配电影的制作质量。像《赵氏孤儿》、《让子弹飞》、《非诚勿扰2》这些影片,除了葛优、姜文、周润发、王学圻这些演员之外,还有哪些稍微年轻点的演员镇得住呢?
中国的好演员可能不少,但是有票房号召力的却不多。为什么葛优会成为今年的“贺岁帝”?不可否认葛优对三部影片的选择有制作团队、剧本等方面的原因,但市场因素却是这三部影片选择葛优共同的原因。目前中国电影在剧本、制作方面仍然有很大进步空间,真正称得上好剧本的还是不多,制作上我们电影的类型有限,而且还没有完全掌握到类型片的制作手法。相比之下,一部电影的“钱景”很大程度还是寄托在演员身上,所以演员本身的抗市场风险能力即票房号召力相当重要。现在大家还是迷信大导演加上大角色的形式,因为被市场证明行之有效,即使不是大导演,也都想方设法去找大明星。葛优、周润发、姜文这些大叔级演员成为今年贺岁片的主力军,就是因为投资方认为他们虽然身价可能高点,但是对卖片来说最保险。
明星很多,但你愿为他买票看电影的又有几个呢?演员的观众缘也是个很重要的因素。今年这些贺岁大叔各有特点,但共同点在于普遍都受观众欢迎。葛优不用讲,最受中国观众欢迎的男演员,发哥经典角色很多,七零后、八零后大多会买他的面子。姜文是中国电影标志性的人物,演技好,导演强,有个性,文艺青年最吃他那一套。要跟观众混脸熟,还要观众接受,不是三五年时间就能搞定的,等有了江湖地位时,他们不就都成大叔了吗?年轻演员人气高的当然也不少,但无论是演技还是号召力,其实都比不过大叔级演员。《赵氏孤儿》上映后,你能听到观众挑黄晓明的毛病,但能听到同台竞技的王学圻、葛优一句坏话不?陈坤即使再有人气,在《让子弹飞》中,他也只能给姜文、周润发、葛优当绿叶,谁更有市场,观众爱看谁,这不也就明摆着么?(选自《信息时报》2010年12月12日,有删改)下列对“大叔贺岁档”现象的解读,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大叔贺岁档”现象是指今年挤进贺岁档的电影的主力阵容从年龄上看都是大叔级人物。 |
B.这些大叔经验丰富,演技成熟,不需要在把握角色上花太多时间,受到贺岁档影片导演的青睐。 |
C.对于一部排入贺岁档的电影,那些所谓的大叔演员的实力才符合名导的要求,也才匹配电影的制作质量。 |
D.大叔级演员能够成为今年贺岁片的主力军,原因之一是投资方认为他们给影片带来的收益高于他们的身价。 |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葛优会成为今年的“贺岁帝”,是葛优与电影之间双向选择的结果。今年三部贺岁片导演选择葛优,看中的正是他的票房号召力。 |
B.中国电影如果具备足够多的好剧本和丰富的制作类型、成熟的制作手法,中国电影的票房收入就不需要依赖大明星。 |
C.在今年的贺岁大叔中,葛优最受中国观众欢迎,周润发经典角色多,姜文在文艺青年中最有号召力。 |
D.年轻演员无论是演技还是号召力,都比不过那些大叔级演员,像《让子弹飞》、《非诚勿扰2》这些影片,年轻演员是镇不住的。 |
根据文意,请概述“贺岁档”电影选择大叔主演的原因。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佛手之香
肖复兴
那个星期天,我在潘家园旧货市场外面的街上,买了一个佛手。那时,这条街和市场里面一样的热闹,摆满了小摊,其中一个小摊卖的就是佛手。卖货的是个山东妇女,十几个大小不一、有青有黄的佛手,浑身疙疙瘩瘩的,躺在她脚前的一个竹篮里,百无聊赖的样子,像伸出来长短不一粗细不均的枝杈来勾引人们的注意。很多人不认识这玩意儿,路过这里都问问这是什么呀,这么难看?扭头就走了,没有人买。我买了一个黄中带绿的大佛手,她很高兴,便宜了我两块钱,说我是大老远从山东带来的,谁知道你们北京人不认!
这东西好长时间没有在北京卖了。记得上一次见到它,起码是四十多年前了。那时,我还在读中学,是春节前,在街上买回一个,个头儿没有这个大,但小巧玲珑,长得比这个秀气。那时,父母都还健在,把它放在柜子上,像供奉小小的一尊佛,满屋飘香。
我不知道佛手能不能称之为水果?它可以吃,记得那时我偷偷掐下它的一小角,皮的味道像橘子皮,肉没有橘子好吃,发酸发苦,很涩。那时,我查过词典,说它是枸橼的变种,初夏时开上白下紫两种颜色的小花,冬天结果,但果实变形,像是过于饱满炸开了,裂成如今这般模样。它的用途很多,可以入药,可以泡酒,也可以做成蜜饯。那时我买的那个佛手没有摆到过年,就被父亲泡酒了,母亲一再埋怨父亲,说是摆到过年,多喜兴呀。
以后,我在唐花坞和植物园里看到过佛手,但都是盆栽的,很袖珍,只是看花一样赏景的。插队北大荒时,每次回北京探亲结束都要去六必居买咸菜带走,好度过北大荒没有青菜的漫长冬春两季。在六必居我见过腌制的佛手,不过,已经切成片,变成了酱黄色,看不出一点儿佛指如仙的样子了。
我们中国人很会给水果起名字,我以为起得最好的便是佛手了,它不仅最象形,而且最具有超尘拔俗的境界。它伸出的杈杈,确实像佛手,只有佛的手指才会这样如兰花瓣宛转修长,曲折中有这样的韵致。这在敦煌壁画中看那些端坐于莲花座上和飞天于彩云间的各式佛的手指,确实和它几分相似。前不久看到了残疾人艺术团表演的千手观音,那伸展自如风姿绰约的金色手指,确实能够让人把它们和佛手联系一起。我买的这个佛手,回家后我细细数了数,一共二十四只手指。我不知道一般佛手长多少佛指,我猜想,二十四只,除了和千手观音比,它应该不算少了。
我把它放在卧室里,没有想到它会如此的香。特别是它身上的绿色完全变黄的时候,香味扑满了整个卧室,甚至长上了翅膀似的,飞出我的卧室,每当我从外面回来,刚刚打开房间的门,香味就像家里有条宠物狗一样扑了过来,毛茸茸的感觉,萦绕在身旁。我相信世界上所有的水果都没有它这种独特的香味。在水果里,只有菲律宾的菠萝才可以和它相比,但那种菠萝香味清新倒是清新,没有它的浓郁;有的水果,倒是很浓郁,比如榴莲,却有些浓郁得刺鼻。它的香味,真的是少一分则欠缺,多一分则过了界,拿捏得那样恰到好处,仿佛妙手天成,是上天的赐予,称它为佛手,确为得天独厚,别无二致,只有天国境界,才会有如此如梵乐清音一般的香味。西方是将亨德尔宗教色彩浓郁的清唱剧《弥赛亚》中那段清澈透明、高蹈如云的《哈利路亚》,视为天国的国歌的,我想我们东方可以把佛手之香,称之为天国之香的。这样说,也许并非没有道理,过去文字中常见珠玉成诗,兰露滋香,我想,香与花的供奉是佛教的一种虔诚的仪式,那种仪式中所供奉的香所散发的香味,大概就是这样的吧?金刚经里所说的处处花香散处的香味大概也就是这样的吧?
它的香味那样持久,也是我所料未及。一个多月过去了,房间里还是香飘不断,可以说没有一朵花的香味能够存留得如此长久,越是花香浓郁的花,凋零得越快,香味便也随之玉殒色残了。它却还像当初一样,依旧香如故。但看看它的皮,已经从青绿到鹅黄到柠檬黄到芥末黄到土黄,到如今黄中带黑的斑斑点点了,而且,它的皮已经发干发皱,萎缩了,像是瘦筋筋的,只剩下了皮包骨。想想刚买回它时那丰满妖娆的样子,但让我感到的却不是美人迟暮的感觉,而是和日子一起变老的沧桑。
它已经老了,却还是把香味散发给我,虽然没有最初那样浓郁了,依然那样的清新沁人。那一刻,我忽然觉得它老得像母亲。是的,我想起了母亲,四十多年前,我第一次见到佛手的时候,母亲还不老。文章题目是《佛手之香》,却从佛手的形、色、滋味写起,这样写好在哪里?(2分)
品味文中加点词语,并简析不同的人面对佛手的不同情感。
①百无聊赖:
②丰满妖娆:为什么把这种水果起名为佛手?请结合文章简述其理由。
文章结尾,作者由佛手想到母亲,涵义隽永,情味深长。结合全文,这样联想的依据是什么?